“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但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声来自1935年的狱中绝唱至今震耳欲聋,而发出绝唱的信仰者正是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
他曾带领着由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10军共改编而来的红十军团,率领军团万余人同国民党数十万追剿部队展开斗争。
虽然最后寡不敌众,大部分干部都被俘虏或者壮烈牺牲,但其下辖19、20、21三个师师长仍令世人敬佩不已。这三个师长到底都是谁?后来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方志敏
红十军团,群雄汇聚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苏区撤离,开启了万里长征。若说红军的主要部队即将面临的是未知的前途,那么形单影只、掩护主力转移任务的红十军团,面前则是真切无比的危险重重。
在所有人都清楚此路凶险异常时,方志敏挺身而出,毅然担起这一项艰苦重任,只因“为党在所不辞”。
当时的方志敏作为一位优秀的农民运动领袖人物,在爱国学生的出身下,有着自实践而来的大量宝贵斗争经验,同时也是闽浙赣苏区的创始人,可谓良将一位,备受组织重视并多次委以重任。
1934年11月4日,一支崭新的队伍在德兴县绕二镇重溪村中重组编成——这就是红十军团。红十军团主要由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整编而成。
红七军团又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原由寻淮洲、粟裕等人所领导北上抗日,后在中革军委的安排下,经福建北上至闽浙皖赣边区,历经艰苦转战四月,同方志敏所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
依照电令指示,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组成军政委员会,同时任方志敏为主席。编红七军团为第十九师,第二十师为(新)红十军,刘畴西出任军团长。
经过整编重组后,寻淮洲率领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向浙皖边挺进;而方志敏在同苏区父老乡亲告别后,率领红十军团军团部与第二十师出征皖南。
同年12月,红十军团第十九师、第二十师在安徽黄山南麓的汤口镇顺利会师后,两个师重新再编为三个师。至此,红十军团正式落成下辖三个师的编制。
整编后的红十军团肩负起开启红军长征前篇的重任,这群青年战士也就此跟随方志敏,为策应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挥洒热血、付出生命。而在其中不得不说的,便是红十军团下辖红19师、红20师及红21师的三个师长。
红19师师长,青年将星寻淮洲
许多人一直以为,作为24岁的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已是我军史上最年轻的军团长了。然而实际上原红七军团的军团长——寻淮洲,早在21岁时便担任了军团长。
寻淮洲
寻淮洲在青年时期便活跃于儿童团、学联会等社会上各无产阶级组织当中,是反帝反封建活动的学生领袖。虽没有在军事学校中受过系统训练,但他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二十一出头便成为军团长,说是一位军事奇才也不为过。
在红七军团成立后,21岁的寻淮洲被任为军团长。第二年的7月,为减轻中央压力,寻淮洲带领红七军团从红都瑞金出发,执行重要而艰难的北上佯动任务。
作为长征的序曲,红七军团冲破重重难关、脚程1600多公里,有力地牵制了大量国民军,有效分流了国民党军队兵力,减缓中央苏区压力。
11月初,寻淮洲所率领的红七军团抵达闽浙赣苏区,同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寻淮洲继而改任为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师长。
1934年12月14日,军团决定在黄山以东的谭家桥,伏击国民党王耀武率领的“补充第一旅”。这日上午,安徽太平谭家桥的一声枪鸣,打响了红十军团主力会合后的第一战。
王耀武
但王耀武的前锋部队才入伏击圈,红21师便提前开了火,兵力部署过早暴露。而后,王耀武迅速收队迂回至红20、21师侧后方,反包围了红20、21师。为突破包围圈,此时的红19师师长寻淮洲指挥部下集火乌泥关守敌王耀武旅。
就在争夺制高点的关键时刻,他亲自率领一个排、先后发起三次集团冲锋。正当他在枪林弹雨中欲要发起第四次冲锋时,一颗子弹无情地击中了他腹部。
下属们眼见指挥员中弹,立即在面前拥起一堵人墙,掩护寻淮洲下火线、上担架。寻淮洲才一睁眼便指着前方喊道:“抓住时机,冲、冲上去!把敌人打下去!”
随着敌方援军不断,军队损失惨重,军团被迫撤离战场。而寻淮洲因伤势过重,部队又在日夜转移,艰苦条件下,他的伤口多次撕裂,流血不止。但即便在呼吸停止前,寻淮洲仍不断重复着:“北上抗日……消灭敌人!”
寻淮洲在方志敏的心中,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曾多次成功完成重要战略任务,战功显赫,同时在战略部署上也颇有心得。
然而子弹无眼,1934年12月16日,寻淮洲英勇牺牲,时年22岁。走时的他衣衫褴褛,但如今,他富足的精神财富被人民永远铭记于心。
红20师师长,独臂英雄刘畴西
红军20师师长名为刘畴西,同许多红军不同的是,他是一位拥有双学位的红军将领。
早年,刘畴西毅然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没两年便受荐后入学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学员,又因表现出众,毕业后留校任第一教导团三连党代表。
刘畴西
1925年,一枪打打响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斗,刘畴西跟随所在的第一教导团在攻取惠州时,他带领敢死队员冲锋在前,但不幸被流弹击中左臂。
陈炯明
由于治疗不及时,救治后虽脱离生命危险,但不得不面临截肢手术。自此,刘畴西成为了一名独臂者。同样,这番英勇无畏的表现也在战后得到了军校蒋介石颁发的军功状。
南昌起义后,刘畴西接受指派、远赴莫斯科,入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学习。提前结束学业归国后,在党内调度下,刘畴西赴至江西中央苏区任红一军团三军八师师长,先后参加了四次反“围剿”作战,功勋卓然,被当地的人民亲切地称为:“独臂将军”。
历经几番调任转战,1934年11月,刘畴西率部同方志敏所领导的红10军汇合,改编为红军第十军团。在先前的丰功伟绩之下,刘畴西任军团长兼20师长。自此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皖南。
在此期间,红十军团北上沿经多地、征战数次,炸毁敌军碉堡百余座,并缴获了一批军用物资和武器,同时有效分散了周遭国民党军队兵力。
但在长时间的作战任务下,众人渐渐开始体力不支。蒋介石眼看红十军团渐生疲态,便紧急调派兵力人马,只为堵截军团进入苏区。
1935年1月16日下午,刘畴西眼见部下状态欠佳,便派人告知主力部队:前面只有5里路,暂且休息一晚吧。方志敏和粟裕虽觉此举不妥,但一番协商后,决定让粟裕先行离开,方志敏留下接应。
但仅仅是这番歇阵脚的功夫,国民党军团便将其死死围堵,红十军团主力被牵制包围在方圆不足二十里的怀玉山内。
18日的夜里,红十军团发起突击,迎上了火力十足的国民党军团,刘畴西领兵还吃了“枪子儿”。两日后,刘畴西率余部在许坞的最后一次突围以失败结尾,红十军团被迫退回怀玉山防守线内。
此次落败令刘畴西的内心复杂忧虑,他同方志敏商量着,让士兵们撤退偷越,兴许还能留下命来。
怀玉山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在峰险壁峭中,缺少食物、历经风寒的战士们犹在做困兽之斗。然而敌军的搜捕仍在继续,不日便在程家湾附近抓获刘畴西,方志敏一同被捕入狱。
蒋介石念及此前英勇无畏,本想趁其意志薄弱之时拉拢劝降。然而无论国民党的橄榄枝怎样伸来,刘畴西均不为所动,誓死不降。
1935年8月6日凌晨,刘畴西、方志敏被押往南昌市百花洲下沙窝刑场。虽身受束缚、却仍昂首挺胸,在临刑前同战友高呼“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赴死。
回首一路,自1922年入党算起,刘畴西对革命的赤忱付出整整十三年。在军团歼灭、众人被俘之时,他拒绝了高官厚禄的劝降,英勇就义。虽曾有决策错误,但仅凭其身上强大的革命精神,便足以担起一声“英雄”。
红21师师长,无名之将胡天桃
红21师师长胡天桃,虽是一名红军的高级将领,但却并不为人所周知。“衣服是烂的,全是补丁,穿着两个颜色不同的稻草凉鞋”。
这是审讯他的王耀武对胡天桃的印象“如果不了解,没人会相信他是红军的指挥官。”现在,有关他的信息也仍有大片留白。
胡天桃是湖北人,毕业于黄埔二期。虽是一位大将,但即使是在其家乡《浠水县志》中,对他的相关记载也寥寥无几。只提到胡天桃早在1926年便参加了当时的农民运动,次年赴至武汉,在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学兵团入伍、入党。同年5月份,随第七军调动前往南京。
几年期间,他曾担任营长,也参与了几次闽浙赣苏维埃地区的反“围剿”行动。在“七一五” 分共后,胡天桃经组织介绍进入江西,就任于红十军,因立下战功而被提拔至红30师的师长。后又经重组改编,在红十军团建立之后,他被改任为红21师的师长。
军史与战史并没有留下太多他的身影,但他却鲜活在一个人的记忆当中——国民党将领王耀武,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红十九师的师长寻淮洲也曾殒命于他手下。
1935年1月的怀玉山区中,被国民党军队紧紧包围的红十军团试图撤退无果,红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也在风雪中被王耀武抓捕,并受其审讯。
而这次审讯的记忆在王耀武脑海里反复回放了二十几年。1959年,国军战犯王耀武被批准第一批特赦。并开始回忆当时、撰写史实。提起这位将领,王耀武只记得当年胡天桃当革命必胜的信心与慷慨赴死的决心。
对于审讯中任何牵扯到军团亦或是共产党的问题,胡天桃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他不肯透露半点机密,也让敌人无可奈何,最终只得将胡天桃杀害。
而在临死前,胡天桃所提及的“国家兴亡”、“民族命运”在王耀武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自己也承认“这次谈话中,我不是胜利者”。
但在1935年8月,这位伟大的将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称号湮灭,铁骨仍在
1935年1月,怀玉山上风雪飘摇。在敌人的围困下,无粮食果腹、无处可停留的方志敏已然失去了力气。
在一个月前发生的谭家桥战役中,红军受损严重。随后,国民党重兵包围了正在撤返赣东北途中的红十军团。方志敏率领的先头部队本可惊险撤离,但作为接应部队,方志敏再次折返,复入重围。
“大队伍尚在后面,在责任上我不能先走。”方志敏作为主席,这样坚持道。1935年1月18日,方志敏指挥红十军团再次突围失败。
1月25日,红十军团最后一支部队在与国民党军的激战中阵亡了千余人。没过几日,红20师师长刘畴西被捕。
后来的方志敏提起这段时期,他说:“这次遭到了失败,就可以悲观不干了吗?不!还是要干……越苦越要干,越苦我越快乐……”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脱水失力,倒在怀玉山区的一棵树下晕了过去,在敌方的搜寻下不幸被捕。但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却始终飘扬在大地上。
此时,先行的部队已于1月16日晚便通过了敌人陇首封锁线。在抵达赣东北苏区后,他们正休整等待着后方部队,但迟迟都没有等来方志敏、刘畴西和主力部队归来的身影。粟裕隐约地升起了不祥的预感,但他却没有就此停滞,而是率领着先头部队继续战斗到底。
粟裕
1935年1月底,上级省委做出部署安排:北上抗日先遣队先头部队作为基础,从其他军区独立团抽调出一个连,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自此接过了红十军团的革命火炬。
就这样,在粟裕和红十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的率领下,挺进师在浙西南和闽浙边辗转发展壮大,创建了新的游击根据地。在坚固原部队的基础上,红军挺进师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为民族解放奔赴抗战前线,继续着先烈们未尽的事业。续写红十军团的英雄传奇。
结语
红十军团三个师共万余人,各师师长都各有千秋:红19师师长寻淮洲年轻有为;红20师师长刘畴西战功赫赫;红21师师长胡天桃意志过人。即使最后冲出包围圈的仅仅只有粟裕所率领的不到五百人,但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无尽的。
对有些人而言,这是残兵。但对更多人而言,这是火种。正如后来以这支突围部队为基础,再组成挺进师、编进排。如同海浪般连绵不绝的,是前仆后继的革命者。
革命的决心、战斗的意志正如不灭的火炬,薪火相传、代代不息。伟人逝去,而又有崭新的生命力正在昂扬。这便是中国工农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