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专家帮助红军赢得四渡赤水战役,离家70年后,老战友送他回家

战友叙旧,追忆蔡威

1982年的春节,徐深吉请来了战友宋侃夫、王子纲相聚叙旧,徐深吉曾是73师218团团长,而王子纲和宋侃夫都参与创建了红四方面军无线电台。

徐深吉将军

一起从抗战的枪林弹雨中走过来,三位老友见面,当然免不了提起往事,不知不觉间,就聊到了无线电台的侦破工作上:“在破译国民党密电这方面,蔡威功不可没啊。”

老友们对蔡威的贡献大加赞赏,陷入深切的怀念中,三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应该为他做些什么,当场就决定——找到他的亲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在抗战时做出的丰功伟绩。

三人还联系了老战友陈福初肖全夫、马文波等人,可惜他们也不知道蔡威的家在哪里。

光靠他们几个是不行了,徐深吉和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肖全夫相继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期待有知情人的人能提供信息。

在徐深吉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蔡威同志1906年出生在福建省福鼎县的小康家庭,在上海大学读书后又在亚美无线电学校进修过无线电,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

肖全夫将军更是回顾了蔡威1931年到1935年的事迹,认为蔡威可能不是他真正的名字,他出身知识分子,在学校搞革命活动时,曾被国民党抓捕,她母亲花了很多钱打点才将他救出来。

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忙,让这位生前鞠躬尽瘁、死后默默无闻的英雄早点回到故土。

原来姓张?

好消息最早从福建省福鼎县传来。

福鼎县委党史办干部庄友柱看到了徐深吉将军发表的文章,知道弄清烈士生平是件大事,于是开始了实地的走访调查。

他翻阅福鼎县多家蔡姓的族谱,还去找了曾经去过上海的老人以及一些老党员,县政协副主席李海告诉他,“蔡威很有可能是张绍榘。”

在对张绍榘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后,庄友柱联系上了张绍榘在北京的哥哥张绍周。张绍周写信回复:“他是考上四川大学毕业以后, 在校被吸收在教务处工作。后因该处中共地下党组织被发觉, 他随后就失踪了。”

读过大学、参加过地下党、因组织被破坏而失踪,这些信息与蔡威确实相近。

庄友柱又去了张绍榘的祖籍管阳,查阅了张家的家谱,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张绍榘生于民国五年(1916年)十月二十日申时,与1906年出生的蔡威相差了十岁,两人信息不符合。

就在福鼎县委党史办准备排除掉这个可能性时,张绍榘的一个侄子去县委反映情况,表示修家谱的故意写错了张绍榘的年龄,其实他是1906年生的,其他族亲也给蔡威的老战友们写信,寄去了能证明出生日期的材料。

在这种情况下,宋侃夫、马文波、徐深吉等人决定与在北京的张绍周见一面。可能是寻亲心切,一见了面,他们觉得张绍周和蔡威从长相上就很相似,经过一番交谈后,有两位老战士更是认定张绍榘就是蔡威了。

就在这时,马文波将军想起蔡威曾跟他说过家里有把石达开使用过的青钢宝剑,他问起张绍周有没有印象,张绍周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没有。”

马文波清楚蔡威的为人,他绝不可能编假话骗他,这事要慎重,其他几位将军赞同他的想法,认亲的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还是要再做进一步的调查。

寻亲成功

1984年,宋侃夫以中央工作联络员的身份来到福建,工作之余,他没有放弃寻找蔡威的亲属。

宋侃夫将军


福建省委协助成立了特别工作组,经过反复调查,确认张绍榘出生于1916年,1938年在浙江省第十中学高中部毕业。而蔡威1936年9月已经去世了,由此证明张绍榘绝对不可能是蔡威。

几经周折,1985年3月,调查人员联系上了福建宁德蔡家。

宁德蔡家有个在战争中失踪的蔡泽鏛,这些年来,蔡家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他。

在特殊时期,因为蔡家成分的原因,一大家子都饱受磨难,蔡泽鏛的妻子苦苦支撑了许多年,临终前嘱托儿子蔡植生一定要找到父亲,让世人都知道,受尽白眼的蔡家是出过救国救民的英雄的。

蔡植生四处奔波努力寻找,49岁时,在遗憾中离世。寻找蔡泽鏛的任务就落到了蔡植生的两个儿子蔡述波和蔡述道身上。

两人提供的关于蔡泽鏛的信息与老将军们所知的蔡威完全吻合,而且蔡家确实有一把石达开的青钢宝剑,特殊时期上缴给了福建省博物馆。

蔡威就是蔡泽鏛,无论是老战友们还是蔡家人都激动不已,就此,蔡威的一生才被串联了起来。

蔡威是谁?

1907年4月,蔡泽鏛出生于福建宁德一户富贵人家里,他从小就知道家里有把青钢宝剑,那是石达开的佩剑,战败后,辗转落到蔡家当知府的曾伯祖手上,成了蔡家的珍宝。

蔡泽鏛家族合影(后排左二)

家境的富裕没有让蔡泽鏛贪图享乐,时代的变动却让他坚定了革命的脚步。

19岁那年,已经结婚娶妻的他告别家人,前往上海读大学,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地下组织工作。

1927年4月,蔡泽鏛在家乡开展活动时,被反动组织“拥蒋护国会”李奋密告,被捕入狱,母亲花重金将他保释了出来。

因为身份敏感,蔡泽鏛不能在家乡久留,同年9月,他告别了父母和已经怀孕的妻子,再次返回上海。不久,家里托人来信,妻子已经生了个儿子,他无法回家看望,只能在寄去的回信中给儿子取名为植生。

当时国民党正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为了不拖累家人,蔡泽鏛改名为“蔡威”,从此与家乡断了联系。

蔡威

1931年4月,蔡威在上海接受中央特科无线电训练班的培训,宋侃夫要比蔡威入学更早,承担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当时规定,从事情报工作的人除了学习外不准有其他的接触,因此各自的情况都不了解。

同年11月,蔡威与同是学员的王子纲接周恩来的指令,到达鄂豫皖苏区开展无线电通信工作,很快,徐深吉也来了。组织分配宋侃夫管参谋部谍报、机要,蔡威则负责日常事务,王子纲在通信训练队,三人各展所长,被称为红四方面军的“无线电三杰”。

王子纲

创建电台,破译密码

蔡威很喜欢钻研机务,经常从缴获的器材里找出能用的机器,拆了装、装了用、用坏了就修,还搞过很多发明。

有次战斗结束后,蔡威从缴获的器材里翻出了一台收音机,他就用这来听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黄安战斗和商潢战役后,又缴获两台电台,就这么集齐了无线电台的器材。

几人组建了红四方面的第一个电台,利用宋侃夫带来的密码本,成功与江西中央红军、湘鄂西贺龙部队、湘鄂赣电台建立了联系,完成了红四军通讯的重大突破。

在皖西苏家埠打赢了一场仗后,红军缴获了陈调元部队的三部电台,增加了电台总部的物资。马文波和一众无线电班的学员也是这个时候来到这里的,他给蔡威当助手,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闲谈中,马文波知道了青钢宝剑的事情。

在人员和物资都增加了以后,电台就分成了几个部门,王子纲是一局局长,蔡威是二局局长,宋侃夫则是三局局长。

为了能掌握敌军的情报,蔡威废寝忘食舍命钻研接收到的电报。

收到敌军的电报,又没有敌军的密码本,蔡威就带着人把每份电报都一一比对,搞清楚哪些字代表什么意思。同时也不忘和其他台的人交流互通讯息,互相配合着,破译了敌军的作战计划、进攻时间、主攻方向,这为红军制定作战方针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的支持。

1934年10月,第5次反围剿失败,国民党召集大军包围苏区,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被迫开始了长征,当时的交通工具被国民党切断,红军难以像以前那样人力传送消息,能与各个部队联络的电台,重如生命线。

蔡威虽出身小康家庭,是上了大学的知识分子,但是特别能吃苦。

长征路上,敌军封锁堵截,蔡威带着电台的战友们在极端的条件下忘我工作。他常常工作到下半夜,刚闭上眼睛,马上又要启程行军了,有时候累得在马上打瞌睡。

遇到敌人突然袭击时,蔡威也绝不会停下手头的工作。有一次电台没能找到房子架线,只能露天工作,天快黑了,敌人离得很近,子弹嗖嗖地从他身边飞过,大家都劝他收线,而他丝毫不动,坚持到把电报发完才收线。

1935年初,蔡威率电台跟踪在黔北堵截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他整夜不敢合眼,一直戴着耳机等待敌方呼号,迅速破译了密电,将获得的机密情报及时转告中央,帮助红军取得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

长征结束后,对于这支由蔡威带领的电台队伍,毛主席赞扬道:“有了二局,红军长征就像夜里行军打灯笼。”后来在延安接见这支队伍时,又说:“在四渡赤水前后,是你们提供了情报,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克服了困难。”

可惜的是,蔡威倒在了长征路上。

1936年7月,高强度的工作和连续的行军让蔡威染上了风寒,没有药物治疗,也没有能填饱肚子的食物,他的病情一天天加重。

9月,坚持走出草地后,这位为红军作战做出卓越贡献的电报人员,倒在了甘肃岷州的朱尔坪,年仅29岁。

烈士之名

从事无线电工作的情报人员,要对自己的情况守口如瓶,因此蔡威去世后,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们都不知道他的家具体在何处,才有了之后的寻亲行动。

1985年8月20日,在确认了蔡威的身份后,宋侃夫、王子纲、马文波、肖全夫、陈福初、李永悌六名老战友给徐向前元帅写了联名信,信中有两个提议:一为蔡威同志在《中国名人辞典》里立传;二请政府有关部门为其后裔发送烈士证明和按规定予以抚恤。

1985年9月12日,徐向前元帅作出批示:“蔡威是一位优秀的红军干部,在无线电通信等工作方面是有独特建树的。他的后代理应按烈士遗属待遇,请中办告福建阅办”。

同年11月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蔡威同志为革命烈士。

魂归故里

1997年5月,甘肃省岷州朱尔坪外的阿婆湾,当一具完整的遗骸被挖掘出来后,在场的人庄严肃立,蔡述道跪在地上,泣不成声:“爷爷,您可以回家了。”

70年前,蔡威告别家人,未曾与亲生儿子谋面,毅然踏上革命之路,期间历经风云,以优秀的电报侦破技术为红军作战作出卓越贡献,在长征路上,献出了仅29岁的生命;70年后,他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