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vs《新民丛报》:以人民的名义

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于1905年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

第一,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第二,进行民权革命?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 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

第一:《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次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了上风。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