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三桶油”中期业绩均已出炉,相比去年同期经营效益均大幅提升,亮眼成绩得到媒体肯定。作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基础和最关键一环,输配电价改革日前又向前深入一步。电力改革方面,国家发改委22日发布《关于全面推进跨省跨区和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跨省跨区输电价格核定工作,促进跨省跨区电力市场交易,引发众多媒体关注。核电行业方面,中广核集团投资建设的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工程进展顺利。目前核岛廊道工程已现雏形,预计2019年中开始核岛主体工程施工。本期热点话题详见下表。
监测周期:2017.8.21-2017.8.27,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三桶油”中期业绩出炉 经营效益均大幅提升
截至8月27日,“三桶油”2017年中期业绩均已“出炉”,经营效益均大幅提升。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26.76亿元,同比大幅增加121.45亿元;中石化实现净利润279亿元,同比增长40.1%;中海油相比同期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62.5亿元。数据显示,“三桶油”上半年合计净利润达568亿元,相当于日赚3.1亿元。
【舆论观点】
2016年,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低位震荡,“三桶油”的业绩可谓是“惨不忍睹”。相较于去年同期,今年的中期业绩数据终于“走出低谷”。对于业绩大增的原因,专家表示,一是油价与去年同比有所上涨;二是国内油气需求有所增加,尤其是随着国内“煤改气”的快速推进,天然气需求大幅增加;三是石油公司持续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产品结构优化,综合成本降低比较明显。
除了聚焦与去年同期业绩的对比,也有多家媒体关注“三桶油”之间的差距。对于中石化的利润远远超过另外两家的原因,有媒体分析是得益于中石化的一体化优势,受低油价影响较小。
综合来看,对于三家公司交出的这份成绩单,媒体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媒体从不同的维度总结出三家公司各自的亮点,逐一夸赞:中石化营收及净利润规模最高,中石油净利润增速最高,中海油扭亏为盈。
尽管上半年业绩进步明显,但在展望下半年时,媒体并没有盲目乐观。相比高油价时代,当下的油价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有专家表示,当前油价趋势趋于稳定,波动下降,后续的利润增幅可能会降低。但随着降本增效和业务调整的不断深入,未来油企对于低油价的抵抗能力会越来越强。
【分析研判】
截至8月29日17时,有关“三桶油”中期业绩的媒体报道量达1800余篇,由于距离中石化发布业绩仅过去48小时,预计后期数据仍将有小幅增加。新华社、央视财经频道、《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经济参考报》、《证券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均用了较大的篇幅刊发相关报道。
中石油和中石化作为大型央企,又属于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石油行业,公众一直用高标准审视两家企业。两家公司的业绩遭遇“滑铁卢”时,曾受到不少负面评论,导致企业形象受损。2017年业绩的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公众对两家企业的信心,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
发改委推进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改革 业内专家观点不一
2017年7月末,发改委宣布省级电网的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全面完成,经审核后的输配电价已陆续向社会公布。时隔不到一个月,改革又有新进展:8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全面推进跨省跨区和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决定在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改革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展跨省跨区输电价格核定工作,促进跨省跨区电力市场交易。
《通知》指出,要加快华北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核定工作,在完成华北区域电网输配电成本监审基础上,于2017年10月底前完成华北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核定工作。此外,全面推进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改革工作。在华北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改革试点基础上,组织开展华东、华中、东北、西北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核定工作,于2017年12月底前完成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核定工作。
图:近年输配电价改革大事记
【舆论观点】
自2015年中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提速”一词经常与电改同时见诸报端,可见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对“实效”与“时效”的追求。在接下来的跨省跨区和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改革中,政策延续了这一风格,为改革进展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业内专家多就时间表“完成难易程度”发表看法。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跨省跨区和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改革整体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此前的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改革工作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也表示,由于建设资产明确、工程投资、造价较为明确,有效资产容易界定,区域电网和跨省跨区送电工程的输配电价审核难度不大。
但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能源决策支持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郑厚清的研究提出,跨省跨区电价存在较多问题,如:分层分段累加方式,对于经过多个网省公司的交易,累加的输电价和受端落地价往往较高,影响交易的实现。同时,双边协商的交易,由于缺乏形成市场价格的环境、缺乏有效的价格协商方法,在送、输和受电等环节价格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影响交易价格的确定和交易的达成。另外,单笔输电费用较高,不利于扩大电力交易;价格机制与体系也不完善、不统一,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就网民情绪分析,超九成网民持正面或客观的态度,表示点赞、支持、看好或观望;另约一成网民则针对电价提出了质疑,如:新浪微博网友“@龙虾三文治”称:麻烦看下煤价吧,还改革电费,越改越贵,民生负担越来越重;“@超级无敌小胖”称:改革的结果不会又是涨价吧?
【分析研判】
监测期内,发改委推进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改革一事媒体报道(含转发)1045篇次,论坛博客104篇次,微博593篇次,微信366篇次。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行业网站(占比42%)和全国重点门户网站(占比22%)。自媒体中,微博声量最高峰出现在25日,当天共有402篇相关微博。
从舆论反馈来看,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改革受关注程度较高,业内媒体普遍看好这一改革的实施;大部分网民对此表示支持。推进区域电网输电价格改革仍面临着多重阻力,但这一改革顺应了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电力市场,乃大势所趋。
(责编:王堃、朱明刚)
中广核称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工程进展顺利
中广核集团英国公司总经理郑东山25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正式开工以来,工程进展顺利。目前核岛廊道工程已现雏形,预计2019年年中开始核岛主体工程施工。整个施工进度在计划预期之中。
郑东山介绍说,欣克利角C项目计划建造两台核电机组,由中广核集团牵头的中方联合体与法国电力集团共同投资建设,中方股比33.5%。项目建成后,将满足英国7%的电力需求,在60年运行寿期内,每年相当于减排900万吨二氧化碳,约聘用900名员工。
针对英国有舆论宣扬“中国投资威胁论”,强调“中国买断英国”、“采取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中国投资”等问题,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英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称,中国对英投资是互利双赢的,不会威胁英国国家安全,英国信守开放承诺对增强外资信心至关重要。
中广核集团投资建设的英国欣克利角核电项目进展情况引起了众多媒体和业内人士关注。此前,对有关中国投资英国核电项目的负面评论,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表示,中国投资不会威胁英国国家安全,中英合作是实现互利双赢的,对英国的核电产业链、就业和人才培养产生明显拉动作用。同时他强调,中国企业在英投资公开透明,严格遵循英方环保、卫生、安全等各项法律法规,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企在英国欣克利角核电项目主体工程进展顺利,实现了中国核电技术“走出去”在发达国家市场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伯强指出,核电站的建设,对于安全要求高、对于企业的信任要求高,在英国做一个项目,其他地区的订单就更容易突破了,会一拥而上。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建生表示,我们最重要的诉求不是投资欣克利角C,而是通过控股的布拉德维尔B项目把华龙一号技术带到英国。
外界舆论普遍认为,自去年6月份公投退欧后,英国首先需要的就是外国的投资,这对中国而言是个绝好的机会。此前,英国工党质疑中英核电项目威胁国家安全,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的核电站建设项目遭到了来自本地的众多非议。当地舆论认为中国国营企业可能在核电站技术方面掌握控制权,一旦中英两国发生外交纠纷就可以关闭核电站。
这一过程中,中国核电企业积极主动宣传参与英国核电项目,强调建设为的是寻求合作,寻求共赢,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
核电是我国与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之一,是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作为中国核电产业在发达国家的首单突破,其中的布拉德维尔B项目将首次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世界主流三代核电技术。对此,业界分析认为,英国核电项目将把中国资本、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经验、中国服务全面带出去,助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