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印象里,中国人面对欧洲列强似乎就是一直就是一副被打得满地掉牙的扑街仔形象。但最近阅读史料,细细想了一下,却发觉完全掉了个个儿。
西方列强抵达东亚的时间其实很早,大航海时代以后就到来了。列强的殖民起始时间也非常早,十六世纪的时候,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你方唱罢我登台,都在东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或许是明末这段时间,明国政府比较给力,从未搞出过什么割地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幺蛾子,所以这段历史也有点少有人印象深刻,就是看了,也没觉得如何痛苦。比起近代史的屈辱过往,完全是两个两回事。
但实际上,列强在东亚的殖民活动从万历年间就开始了,并非一直在清末才突然间凭空出现。
葡萄牙人赖在澳门不走。
荷兰人入侵澎湖列岛,在台湾驻热兰遮城
西班牙人在台湾筑城
这些都是侵略殖民举动
同样,葡萄牙人的无赖,荷兰人的入侵,西班牙人的蛮横甚至差点就实施的举国入侵大明,比起清末来说,性质一点都不差。
只不过,最近去了解这些历史才发现……所有的一幕幕都要回到一个原点——日本。
日本人在战国时代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纺织业也相应迅速发展。但是,日本虽然是生产生丝的大国,但本国产的生丝一来质量上佳的稀少,而来远不如进口的中国生丝。不仅是质量要求,产量的缺口也一样极大。
日本人每年都需要进口一半的生丝才能满足本国的纺织业需求。
这样巨大的缺口就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利润。
但这个时候,日本人与中国交恶,两国贸易断绝。故而,不得不极力寻求各种各样的办法。日本为此缓和与朝鲜的关系,试图让朝鲜人帮忙恢复中日通商,甚至用战争威胁让琉球国帮忙走私,进口生丝。
当然,为了获取生丝,从海外贸易之中获得利润,日本人也一样欢迎欧洲殖民者来日本通商。一开始是葡萄牙人,后来是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以及中国走私商人。
中国人还好,直接就是原产地,在中国买了生丝就能卖到日本去。葡萄牙人有澳门作为据点,所以进口货源也颇为顺利。
相比而言,西班牙人经营能力比较挫,外交又与日本人闹了好几次乱子,所以进步缓慢。
荷兰人就比较积极主动,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试图打开与中国的贸易大门。
1603年,荷兰人舰队司令史蒂芬哈根带着礼物与外交使者前往中国试图觐见中国皇帝请求通商,结果被傲娇的官员冷漠拒绝……
不甘心的荷兰人在1604年六月,由荷兰舰队司令韦麻郎率领舰队打算动武,从北大年奉命前往中国,这一次荷兰人准备充分不少,不仅联络了几个海商,还贿赂了一个税监,试图走太监的路子打开通商的渠道。同时也打算直接揍一顿澳门。
结果~
此前,葡萄牙人不断形容荷兰人是野蛮无理的国家,加上荷兰人因风暴没去成澳门呆在了澎湖,事实上侵犯了中国在澎湖列岛的的主权。
当时的广东巡抚徐学聚迅速调集兵马……一帮子人过去团团围着把荷兰人赶跑了……
再加上后来荷兰人在台湾的入侵,实际上追跟溯源,都只是为了买到中国的货物,比如生丝,从而当一个二道贩子……卖给日本人。
然而,傲娇的中国人直接拒绝了蛮夷的通商要求……
全世界寻找市场要把中国货卖出去的现状,忽然间对由来已久宣传的明末抵抗列强入侵的宣传感觉到了那么一丢丢的哭笑不得……
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荷兰人的举动很难说是打算将中国变成荷兰人的殖民地,他们仅仅只是费尽心思地想从中国买到生丝……
为此,他们软的用了,硬的(战争手段)也用了,可惜明朝不是清朝,轻易就把荷兰人击退了,最终还是无奈地失败了。
通俗形容一下,有一种荷兰小弟拿着钱,跪着送不出去,扛着大炮还是送不出去……中国傲娇大爷就是不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