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房地产行业的大逃杀,开始了!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在楼市调控持续加码,市场降温,融资监管不断趋严的大背景下,房企间速度与规模的比拼仍然冰冷而残酷,大小房企撕裂的镜像正在真实上演!

据统计,2018年前10月,已有10家房企因资金链断裂宣告破产;中小房企卖项目回笼资金求生存,为了保障企业正常运作也都是各显神通,有的变相裁员、有的暂缓拿地、有的开始频频加班熬夜、甚至有的直接打折促销只为了清库存。

相反,在中小房企不断抛售、破产的时候,此前高喊“活下去”的万科们,却在另一边频频拿地,逆市扩张,地产行业洗牌正在加剧……

10家房企宣告破产

据蓝鲸观察统计,在2018年房地产行业坚持“房住不炒”总基调,以及金融形势去杠杆的大环境下,随着今年的一系列调控,已有10家房企因资金链断裂宣告破产。

这些沿用传统“高杠杆”快跑模式发展的中小型房企,正面临着“凛冬”的生死考验。

这10家房企大部分来自热点省市,其中,重庆4家、安徽2家、广州1家。

(蓝鲸观察制图)

与此同时,在房地产行业风向持续趋冷的走势下,诸多房企掀起一场“去地产化”风潮。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1—10月,已有7家房企因转型或重组而“消失”在房地产行业的排行榜中,除宝能、银亿正在转型汽车制造业外,原本位列前20强房企第18位的“黑马”鲁能地产已注入上市公司广宇发展。

(蓝鲸观察制图)

与原本要冲击千亿的鲁能相比,广宇发展今年披露的销售规模很小。今年11月12日晚间,广宇发展披露10月销售简报显示,2018年10月实现销售面积15.3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9.28亿元。前10月累计实现销售面积154.9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仅为194.41亿元。

不难看出,房地产行业正进入“优胜劣汰”的“大洗牌”。

上市公司也撑不住了

曾经一时风光无限的京圈“豪爷”王永红,却在这次的动荡里背负了40亿元的债务跑路了,而中弘这家上市公司的股价直接探底停牌!

大家可能对于中弘这个大家伙不是特别了解,这家股票名称为中弘股份,在起初的15和16年分别产生了2.92和1.46亿元的利润。但是在2017年,瞬间由盛转衰,一年亏损为-25.4亿元,同比减少了1699%。2018年的第一季度,继续亏损了3.14亿元。而目前的话,中弘自身债务预期高达41.13亿。

这一次的中弘事件也创造了一个历史,这是A股首家因股价连续低于面值,而被强制终止上市的公司。

当然,上市公司撑不住的,不只一家。

11月,泰禾集团爆出了大规模裁员的信息,且此次没有设立明确的比例,大有裁员瘦身,轻身上路的趋势。

据了解,泰禾集团此次“千人计划”主要是对各区域公司的设计研发人员进行统一考试,分数低于60的都会纳入裁员名单。除了工程和营销的没有在裁员计划内,其他的包括投拓线和研发设计线都纳入了裁员目标。说白了就剩下盖房子的和卖房子的两个基础职能部门。

好像最近这几年,提升人才整体结构成了房企裁员的万金油理由。其实,人力成本可能在整个房企资金结构占据的最少的,这一次的变相裁员可见泰禾这次资金链勒得有多紧了!

千亿“军团”逆市扩容

与中小地产商无以为继的局面相对应的是,这一轮的楼市洗牌中,拥有实力的头部房企正在持续圈地跑马。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今年前11月,已有26家房企的销售规模突破千亿,这一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年份。

第一梯队的“宇宙级”房企碧桂园正在向7000亿元迈进,其销售额高出第二名万科及第三名恒大近1000亿元。

其次,作为第二梯队的融创和保利正在达到4000亿的规模。

门槛提高反映着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要在百强俱乐部中守住位置不是“不进则退”,而是“进少则退”。如华夏幸福、雅居乐复地集团,尽管与去年相比销售规模有所增长,但因未跟上榜单提升速度而排名有所下滑。同时,激烈竞争下榜单中也出新鲜面孔,如大唐地产、中交地产

这是市场进一步分化的结果。30%的房企将占据70%的市场份额,而其余70%的房企将争夺剩余30%的市场份额。

在此基础上,从2018年1-11月全国房企拿地排行榜来看,以万科、碧桂园、恒大、融创、保利、绿地、新城等为代表的全国型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依旧明显。

行动永远是最真实的。龙头房企一方面在抄底囤地、接盘项目,一方面还在开辟更多的战场,恒大在跟芯片和新能源汽车较上了劲,万科老是抱怨长租公寓不赚钱,可还是付诸最大的努力,甚至把“地产”两个字都去掉了。

关于房企的生死离别,有人说过去是大鱼吃小鱼,最近两三年是快鱼吃慢鱼,未来还将会出现大鱼吃大鱼的场面。这场大戏谁能唱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四川房产在线,转载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