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6时许,在首度启用的台湾屏东旭海航天发射中心,台湾地区首枚自研混合动力卫星发射升空2分钟后,因为动力故障坠毁、发射失败。但是官方却对外宣称这次发射取得了99.9的成功,并且为以后的火箭卫星发射入轨做好了准备。那也就是说火箭明明发射失败了,官方却对外宣称火箭发射相当于成功了,只是航天器没能入轨。
那这样计算的话,2021年中国大陆包括长征系列火箭、快舟系列火箭和民营航天企业研制的火箭在内,全年共实施55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2021年完成了48次发射,发射成功率高达100%。剩余的7次航天发射任务中,航天科工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实施了4次发射任务,其中3次成功,1次发射失利;民营航天星河动力公司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执行1次发射任务,星际荣耀公司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2次发射全部失利。
也就是说2021年我国累计全年完成了55次发射任务,但只有52次发射成功,两次发射失败,实质发射成功率95%。但是因为快舟一号甲发射失利原因并非火箭升空后坠毁,而是火箭末级飞行异常,导致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而发射失利。双曲线一号连续两次发射失败也是因为第一次发射时火箭飞行异常直接爆炸;第二次则是因为整流罩未能分离。如果按照台湾地区说法算的话,快舟一号甲和双曲线一号的发射失利都已经不能算是任何问题了,甚至可以豪言称2021年中国全年发射55次、发射成功率100%了。
熟悉航天发展的都知道,航天产业本身就是高投入、低回报的高风险行业,就算是美俄这样航天实力雄厚的国家,都不能在发射前保证自家即将发射的火箭会和之前的数十次发射一样,绝对100%的发射成功。所以作为新入产业,台湾地区凭借自身科技实力发展航天产业,肯定是对于台湾地区民众的生活有极大帮助的。但是刚进入这个行业发射失利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反一枚新研制的运载火箭要是连续发射两三次都全部成功,反而在这背后肯能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存在。
因为运载火箭本身就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在实际发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火箭发射时的巨大低频震动、共振影响,而且还要面对火箭内部低温燃料和外界低温、高速气流的侵袭,所以不管是老牌的航天大国、还是新入的航天企业,在实施航天发射的时候都不能100%的保证发射一定能成功,毕竟在火箭从点火到航天器入轨的这几十分钟内,无论是火箭自身、还是搭载的航天器身上任何一个零部件或者设备出现异常,都会成为火箭发射失败的导火索。
像特斯拉老总埃隆.马斯克创立的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主流的猎鹰9和当前正在研制中的“星舰”两型运载火箭,在一开始都频繁多次出现点火失败爆炸的情况。比如猎鹰9之前的猎鹰1和初期V1、V2版本的猎鹰9火箭虽然运载力很强,但是火箭直接在发射台爆炸、飞行中途爆炸、级间分离失败、整流罩打开失败的事情不止一两次出现过。
特别是被寄予人类登陆火星厚望的“星舰”超重型运载火箭,从2020年开始频繁建造不同的版本来进行各种发射试验,但是两年时间过去了,星舰至今飞行高度没有超过20公里,距离何时真正发射成功还是未知数。
但不管是早期的猎鹰9运载火箭,还是当下的星舰,其实都没有阻挡SpaceX和马斯克对于航天的探索,所以我们看到早起的猎鹰9发射失败率从一开始就居高不下,特别是增加了一级回收或者改变回收方式时,基本都会以失败开始。但是现在呢?猎鹰9火箭发射发射成功率越来越高、越来越稳定,而且因为其一级回收、重复使用的模式也使得猎鹰9火箭早已成为全球航天发射市场的“香饽饽”。
同样对于已经属于航天大国、已经属于老牌航天国家的我们中国而言,最早我们开始研制运载火箭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火箭如何入轨、不同轨道该如何区分等等,而且早期我们的航天发射失败率也是非常的高,比如主营商业或者主流中高轨航天器发射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在1996年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承担商业通信卫星发射任务时,如果发射成功不仅能够让我国迅速在商业航天市场站稳脚步,拿下更多商业航天发射订单,更能够让中国在全球航天市场的声誉和地位站的更高。
但是长征三号乙却在发射时,火箭刚点火就出现飞行姿态异常,火箭直接偏离预定飞行路线,最终火箭和搭载的商业通信卫星一同撞山爆炸,事后我们该赔偿的赔偿,该找问题的寻找问题,该改进的改进。结果就是现如今的长征3号甲乙两型运载火箭,已经成为了我国包括北斗、嫦娥、风云、高分、商业等诸多航天器发射的主流选择和金牌火箭,比如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55颗不同轨道的卫星全部是由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所以总结来说的话,航天产业本身就是高风险产业,刚进入时发射失利很正常,这一点对于全球任何想要发展航天的国家、地区和企业而言都是“一视同仁”的。但是发射失败了就大大方方承认,没人会取笑的。相反发射失败了,反而狡辩称发射算是99.9%的成功,那火箭刚开始爆炸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虽然都是发射失利,但是二者之间的难度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