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华是两岸三地脐带,超越政治,香港故宫即将开放的深刻内涵

文|邱立本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七月二日正式开放,掀起抢票热潮。故宫博物院同时在两岸三地都有展馆,民间期盼北京、台北、香港的故宫文物将来可以互相交流展出,发挥弘扬中华文化的协同效应。政治是一时的,但文化是永远的。文化中华是两岸三地的脐带,让故宫成为载体,寻回一度被政治淹没的文化情怀。

台北的故宫长期以来都是一面文化旗帜,是全球仰慕中华文化的圣地,过去曾和北京故宫博物馆有不少联系与合作,如今再加上香港这个“后起之秀”,可说是喜结文化的缘份。

香港曾经是文化中华“花果飘零”之地。一九四九年,神州大地易帜,很多知识分子南来香江,知名学者钱穆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在香港九龙深水埗桂林街创办新亚书院,传承中华文化,高举文化中国的大旗,在殖民地的城市,保留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成为后来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

不过在中文大学的发展过程,钱穆等人被排斥,中文大学内部行政都是以英文为主,被讥为“英文大学”,但最令人伤感的是,这几年的香港政治运动转变为“去中国化”运动,歧视中国大陆游客和学生,发起“驱蝗行动”,触目惊心。中文大学校园一度被一些反华的学生占领,堵塞公路,中文大学被视为“暴大”。虽然在香港国安法颁布后,一些暴乱分子被抓,但馀毒犹存,关键就是要在香港推动中华文化,消除二零一九年黑暴事件的后遗症,整个社会都要扫除“黄丝”的那种反中的意识形态

曾几何时,台湾是中华文化的堡垒。但如今却完全不同了,台湾绿营执政当局在全力推动“去中国化”,用西方的谚语来说,倒洗澡水把婴儿也倒掉,将台湾最珍贵的文化财富抛弃了,而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大陆却是全力弘扬中华文化,上上下下,都在为中华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成为两岸强烈的对比。

这也在两岸关系上投下巨大的变数。台湾在全球华人社会中的印象﹑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都骤然变化,过去很多西方人学中文都要到台湾来,但如今都去了中国大陆。关键的是,台湾当局在教科书中大量去中国化,将文言文、诗词等古典文学都大幅减少;中国悠久的历史变成了东亚史的一部分。昔日钱穆所强调的研习中国历史,必须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但这样的情愫如今在台湾已经式微,甚至成为被嘲笑的对象,是“政治不正确”。

相反的,中国大陆却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历史传统。不仅教科书涵盖深入,而电视上的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中国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都是高水平的制作,也广受观众的欢迎。这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氛围,连市场上的时尚流行风格都掀起了一股“国潮”,以追求文化传统的符号与创新为荣;汉服成为流行的服饰,各种古装剧、穿越的探索“人性不会断层”的历史大片都脍炙人口。

这也颠覆了过去对中国历史的态度,僵硬地将很多传统文化都视为糟粕,简单地一刀切。如今中央政府强调要全面恢复与弘扬中华文化,等于打开了一个被废置很久的宝藏,发掘那些古典的智慧,从九流十家到四大名著,从儒家经典到老庄人生哲学,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处处都是中华民族深邃的洞见,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代的中国人怎么能够身在福中不知福,入宝山而空手回?

但台湾新一代就被绿营政府排斥在这宝山之外,他们无法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对中华文化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历史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台湾作家吴淡如说她的女儿不知道孙中山是谁。这都因为泛政治化的歪风吹向校园,赤子何辜,被剥夺了认识中华历史的机会,也使得台湾未来的主人对两岸关系的判断都出现偏差。这是教育冲击政治的危机,也是两岸未来要扭转的局面。

不过推动中华文化的载体,也要超越政治的斗争,回归民间的力量,不要变成党国的宣传机器,而是可以彰显民间的力量,在国际意识形态的竞技场上争一日之长短。

这也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时刻。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在神州大地的回归,配合中国全球化的步伐。两岸三地都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范围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展现中华民族的最新创意。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