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后半生: 口吃国王乔治六世如何逆袭人生


乔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全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亚瑟·乔治·温莎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次子,退位的爱德华八世之弟。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由于长期吸烟,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肺癌。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梦中去世,遗体安葬在温莎城堡。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二世是现任英国女王,外孙是现任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

乔治六世


乔治六世,“不爱江山爱美人”风流王子爱德华八世的弟弟,一个前半生从未引起父母和家族过多注意的温莎家族王子。

许多史学家都说乔治六世是个过于胆小懦弱、无趣而平庸的男人。

其实,乔治王子对妻子忠贞不渝,对孩子极有爱心,是个非常享受家庭生活,不喜欢社交活动的男人。

如果哥哥爱德华没有退位,他很可能如同大多数英国旧式贵族那样,平静安稳、与世无争地度过一辈子。




  • 乔治需要克服的,是童年阴影带来的口吃障碍以及强烈的自卑感

1936年,万众瞩目的哥哥爱德华八世宣布为爱退位,乔治六世,这个早已处于温莎家族边缘的次王子,被紧急推上帝位。

据当时的贵族政要回忆,当乔治得知自己不得不继承皇位时,第一时间流露出强烈的拒绝。

然而为了维护君主立宪的体制,更为了对国家和民众的责任与担当,患有严重口吃的乔治六世接受现实、匆忙继位,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

乔治六世加冕典礼


很多人认为语言失调症是天生的,和遗传基因、神经发育相关。但现代心理学认为,患有口吃症的人,幼年期很可能遭受过一些强烈的心理冲击。这种隐疾更多是一种心理障碍而非生理病症,回顾乔治六世的童年,我们可以印证心理学这一说法。

严肃的父亲乔治五世和冷漠的母亲玛丽夫人对孩子们一贯忽视,而在家族中一直没有存在感的次子乔治,因内向、害羞的性格,更不被父辈和兄弟们看重。据说那个被保姆暗中虐待的王子就是乔治,年龄很小,他就患上了严重的口吃症。

下中者为乔治六世


幼时被家族和父母忽略,又被保姆恶意虐待,严重的口吃障碍,长大后又被强制纠正左撇子,强行矫正X型腿……更重要,前面永远有一个比他英俊、聪明、强壮的哥哥,强烈的对比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我不够好”的自卑感,常年笼罩在乔治的心里。

越不自信越口吃,越口吃就越被看轻,哥哥对他冷嘲热讽,父母对他越来越失望,都使他更加自卑。从内心里,他不愿主动表达自我,不愿再和他人交流,口吃症成了他保护自尊、表达抗拒的生存方式,他的心门关闭了。

少年乔治六世


为爱退位的爱德华六世是嫡长子,因身份特殊一直受到家族重视,这些重视令爱德华不缺自信。他的人生课题,如我前一篇分析,是要去克服童年经历带来的安全感匮乏,以及“不被爱”的沮丧和失望。

和爱德华不同,乔治本性内向而软弱,容易因负面批评而自责。他需要克服的是童年经历带来的口吃症,以及因口吃症和“不如他人”,而产生的强烈自卑感。



  • 伊丽莎白像一个灵魂疗愈师,用包容和真爱将乔治的自卑感融化,让他有力量去面对真正的阻碍---口吃症。


好的婚姻里,至少有一方具备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乔治六世很幸运,在他的婚姻里,妻子伊丽莎白夫人便是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女人。

伊丽莎白·鲍斯-里昂


伊丽莎白·鲍斯-里昂,是第十四代斯特拉斯莫尔和金霍恩伯爵克劳德·鲍斯-莱昂最小的女儿。这个开朗而阳光的妙龄少女早在19岁时,便被众多欧洲皇室贵族相中,自她成年便不断有人为她提亲。

也许幼时经历了太多阴霾与压抑,内向拘谨的乔治王子很自然地,被美丽大方的伊丽莎白吸引。

乔治性格里有一种非常积极的特质:坚韧与执着。这点从他的求婚可以看出,他花了很多心思去追求令他一见钟情的少女,经历多次求婚失败,依然不气馁。

最终,乔治娶回了自己的真爱。

乔治六世与伊丽莎白


这位人气堪比后来戴安娜王妃的贵族少女伊丽莎白,更为乔治带来了美满的婚姻,以及最重要的:为他疗愈内在创伤,支持他与隐疾抗争,最终携手收获到一份平静圆满的人生。

有传闻说伊丽莎白嫁给内向的乔治六世,是为了风流王子爱德华。当年爱德华执意与辛普森夫人结婚,无奈之下伊丽莎白才选择了和弟弟乔治成婚。

对此,我并不认同,从婚后伊莉莎白对婚姻和家庭的担当、对丈夫乔治的包容与支持,能看出她对自己婚姻的眷恋、对丈夫的真情与深爱。

我想伊丽莎白“下嫁”乔治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像她这样聪慧的女人,更愿意嫁给一个真爱她的丈夫,和他一起建立家庭,过内心更向往普通人的生活吧。

乔治六世全家




从心理角度看,伊丽莎白是个非常开朗积极,情绪稳定的女人。具备如此特质的人,自我价值感稳定且良好,他们的心理根基就像一棵营养充分的大树,爱的能量充分而丰盈。

所谓爱满则溢,进入婚姻后,心理能量充足的人,对另一方有足够的爱和包容。

她像一个巨大的容器,有足够的耐心去体会和倾听对方对爱的渴望,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对方长久以来的焦虑和惶恐;她的心理能量又像源源不断的泉水,足可以填充对方内心深处“爱的坑洞”,帮他疗愈创伤,引领他蜕变成长。

我想,每当乔治因为口吃障碍而产生强烈的内疚与自责时,伊丽莎白一定不会像他的父母那样表现出不耐与失望,更不会像他的兄弟那样嘲笑讽刺。

接纳和包容是最好的心理疗愈手段,从专业角度看,伊丽莎白就是乔治的灵魂疗愈师,用她的真爱将笼罩在乔治心中多年的羞耻与自卑融化掉,令他有力量去面对真正的成长阻碍---口吃症。

好的婚姻像一个运转良好的系统,可以持续不断为双方提供能量,而不好的婚姻,则是一个无法运转的系统,所有人都在里面内耗,越来越纠缠的负面能量,令人无法集中精力去处理和解决真正的问题。

史料记载,为了帮助丈夫成为一位真正的国王,伊莉莎白遍访名医,帮助他克服口吃障碍。

大部分历史学者都认为,是伊丽莎白在背后不断鼓励乔治,在她的支持和帮助下,天性羞涩内向乔治才有勇气继承皇位,持续不断地与自己的心理障碍抗争,最终成功挽救英国王室的危机。

她和同时代大多数人一样,抱持着”绝不抱怨,绝不推诿”的人生观,而这个态度也帮助她度过婚姻中的困境。

这位非凡而伟大的女人于2002年去世,享年102岁。她被后世称为“英国祖母”,用她的勇气、担当与爱赢得了所有英国人的喜爱。

乔治六世全家




  • 乔治不再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这个信念是他自信的起点,更是他成长的真正开始。

乔治六世的语言治疗师莱恩尼尔.乔治.罗格是澳大利亚籍语言治疗师与舞台剧演员。他从1926年起,开始担任乔治的语言治疗师。

两人的友谊,在共同对抗隐疾中慢慢建立。乔治在罗格的引导下,回顾童年那些曾令他无比恐惧和挫败的经历。

电影《国王的演讲》


心理学认为“看见即疗愈”,那些幼年时期无力抗争的创伤与恐惧,需要被倾听、被看见。

就在说出的一瞬间,那些坚硬的、曾被认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就会变得松动起来,便有了超越和战胜它们的可能。

乔治很幸运,与罗格的交往,使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另一种难能可贵的情谊-友情,那些安全而开放的沟通,帮他开始理解自己的伤痛。

最重要的,他不再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这个新的信念,是一个人自信心的起点,更是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基石。

心理障碍清理之后,便是生理矫正部分。罗格发现乔治的喉头与横膈膜之间的配合比较差,于是他设计了一种喉部发音练习方法,让他每天坚持练习。后来罗格还专门设计了大量的绕口令供他练习。继位之后,每次重要演讲之前,罗格都会陪他,帮他排练。

二战爆发期间,在罗格的帮助下,乔治六世通过广播,发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圣诞节演讲,号召英国人反抗法西斯。那次演讲,极大地激励了英国民众的斗志和士气。

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直至乔治去世。

电影《国王的演讲》




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在妻子伊丽莎白和密友罗格的陪伴下,安然去世。

临终时,他一定见到了父亲。当年乔治五世离世,留下最后一句话是:“伯蒂,其他几个兄弟加一起,都不如你勇敢。”(伯蒂是乔治六世在家里的昵称)

乔治六世的葬礼


一个男人要经历过多少,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乔治六世,这个枯荣参半、顶风逆袭的口吃国王,为成长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经历了太多的起伏与艰难。

他的人生路,令人感慨,更令人惊叹:原来,只有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全然接纳,才能真正地创造出奇迹!

乔治六世

本文原创,转载请私信联系,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