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碟中谍6》上映。
阿汤哥,果然又稳住了。
之前,这片在北美口碑解禁。
一个字,炸。
IMDb上,本片一举攻入top250。
mtc上,这部《碟中谍6》,更是创造了碟中谍系列的最高分86分。
上周末,铺子看了这片。
果真是不负期待,全片基本没有尿点。
回头想想,很多系列片拍到三部之后,就显得非常乏力了。
《碟中谍》第一部是1996年上映的,如今已经22年,这个系列为什么还能保持高水准?
今天,铺子就给大家谈一谈。
强类型
《碟中谍》为什么叫碟中谍?
电影第一部的故事,围绕着一张装着间谍名单的光碟展开。
因为故事、押韵等原因,中文名被翻译为“碟中谍”。
如今,光碟早就是被淘汰的储存设备了。
后几部的命名,只是沿用了第一部的叫法。
《碟中谍》的英文名其实叫——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 。
这个电影名一听,就知道是强类型片。
一群身怀绝技的特务,去完成一项几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部,阿汤哥要去中情局偷情报人员名单。
吊钢丝这一幕,已经成为系列经典
第二部,要去守备森严的药厂摧毁致命病毒。
第三部,去梵蒂冈偷兔子脚——一种未知的,能引发国家战争的物件。
之后,系列更是难度升级。
每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背后,都会衍生出若干个高难度分任务。
比如第四部,阻止核弹密码交易。
他们先要去克林姆林宫,偷取恐怖分子资料。
又去爬迪拜塔,黑进人家机房。
。。。。。。
可以说,《碟中谍》是好莱坞大厂的命题作文。
这些高难度的闯关任务,本身就极具观赏性。
凭着它的先天属性,就能吸引不少观众。
动作奇观
说起来,任务完成类的电影不少。
为什么《碟中谍》做得这么好?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动作奇观。
它的动作场面都设计得非常花哨,甚至是有点开脑洞的意思了。
第一部里,反派开着直升机追火车。
这一路追得,竟然追进了火车洞里。
不考虑坠机危险,反派一个劲打算用螺旋桨削掉阿汤哥脑袋。
第三部里,阿汤哥的一个任务是潜入守卫森严的大楼偷兔子脚。
电影里,设计的桥段是高空荡秋千。
具体实施上,就是阿汤哥系着绳索,从工商银行大楼跳下。
向心力,会将他带到对面楼上。
到了第四部,动作场景的设计达到了巅峰。
包括,徒手爬迪拜塔。
停车场高空坠车。
大家可以看到,基本每隔一两部,电影的动作场景就会进行大升级。
最近这两部的动作戏,大概已经超越极限运动级别的了。
第五部,阿汤哥高空扒客机。
第六部,不仅有酷跑。
为了真实的视觉效果,阿汤哥还进行了HALO跳伞。
和一般的跳伞不同,HALO跳伞要求在高度降到非常低后,才能开伞,因此被称为最危险的跳伞运动之一。
阿汤哥也成为了第一个为了拍戏,去尝试这种高难度跳伞的演员。
。。。。。。
在动作设计的想象力上,这些年的谍战片都很难比得上《碟中谍》。
《谍影重重》系列,动作设计过于写实。
《007》系列,虽然有不少高科技装备展现,但动作设计的想象力上,还是略输《碟中谍》一筹。
求变
中国有句老话,一招鲜吃遍天。
外人看《碟中谍》,完全会觉得这个闯关电影可以做到100集。
其实,《碟中谍》也遭遇过重大危机(第三部票房失利)。
如果大家连着刷完6部,就会发现,这个系列的风格其实是不稳定的。
回溯第一部,《碟中谍》最开始是怎样一个风格?
我们先说这一部的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这个导演,最擅长的就是拍心理惊悚题材。
他最知名的电影,就是《疤面煞星》、《魔女嘉莉》。
阿尔·帕西诺和导演
他拍摄的第一部《碟中谍》,是具有非常浓重的黑色电影风的。
重故事,重逻辑,甚至还有一些推理元素在里面。
电影一开场,阿汤哥要执行盗取光碟的任务。
结果,小组团灭。
后来引出,原来这次行动是CIA总部设的一个揪内鬼的局。
电影非常真实地展现,整个事件里,没有一方人了解全局信息——
总部不知道这个抓内鬼的局,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
内鬼想要得到光碟,却不知道这是总部设的局。
小组成员,更是啥都不知道。
要知道故事,得一层层地揭开盲点。
团灭的小组里,是不是有谁悄无声息地幸存了下来?
如果幸存者是内鬼,那么他一定会找接头人交易。
所以,阿汤哥要先找到接头人。
。。。。。。
谜底藏得不深,却是非常有逻辑地慢慢展现出来。
很多人说,第一部《碟中谍》才更像是一个谍战故事。
第二部的《碟中谍》,是吴宇森导演的。
可以说,这一部也导致了后面几部风格集体走偏。
第二部讲的啥?
大意是,反派得到了一种罕见病毒,阿汤哥需要去毁灭这种病毒。
主线故事没大问题,关键是,这片设置了一个神奇支线——反派和阿汤哥都爱上了同一个女贼。。。。
他俩火拼,也有争风吃醋的意思在里面。
敢在谍战片中塞玛丽苏?
这一部《碟中谍》遭到口碑滑铁卢,很多网友表示六部《碟中谍》,第二部是最差的。
故事的诡谲精巧没了,媚俗的功夫倒是长进不少。
话这么说没错,但这片也有一个厉害之处——动作场面升级了。
徒手攀岩等系列知名场面,也是出自这一部。
之后,系列的第三部,第四部,都是朝着动作大片的方向一路狂奔。
并不是说,这种路子不对。
而是,这种路子是有尽头的。
《碟中谍》作为顶级动作视效大片,它在第四部《幽灵协议》的时候迎来了自己的巅峰。
炸克林姆林宫、徒手爬迪拜塔、德国德国沃尔夫斯堡坠车。。。
第四部,获得了巨大成功。
同时,这个系列也发现了自己走到了极限。
第五部的时候,这片的风格又不一样了。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电影第五部有一句台词——
班吉:说好的大场面呢?
伊森:我们尽量保持低调。
很多人说第五部不如第四部刺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爆炸、砸毁的戏少了,而肉搏、刀战、近距离枪战的比重大大增加。
这种写实的风格,也延续到了第六部(第五部,第六部是同一个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特工不是金刚不坏之身,被人打中喉部,会有那种真实的窒息感。
被人打到踉踉跄跄,连连后退,也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从动作场景的转变上来看,《碟中谍》又慢慢回到写实谍战的路子。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
《神秘国度》(第五部)是写给那些来自冷战时期间谍们的一封情书,也是我想唤回的情怀,它们已与当今的间谍片渐行渐远。
阿汤哥和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换句话说,之前的《碟中谍》已经偏离了谍战片的轨道。
导演,想要让电影恢复经典谍战风格。
第五部的时候,大家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一种气质——古典。
首先是瑞典女演员丽贝卡·弗格森,她的亮相是非常惊艳的。
美而不俗,带着一丝神秘感。
而动作场景的设置,也更加有心思——
比如,维也纳歌剧院刺杀这场戏,没有设计成砰砰砰,炸炸炸。
歌剧院中,正在上演中国题材歌剧《图兰朵》。
这个歌剧,本身讲的就是背叛的故事。
戏中有戏,这个精致了。
而杀手,端坐在包厢中洗耳聆听地音乐,他会在倒数第二个音符上开枪。
这个场景本身就很漂亮——杀手心中哼着歌,端枪对着暗杀对象。
然而蝉螂捕蝉,黄雀在后。
女特工和阿汤哥,都在暗处看到这一幕。
四个字形容就是,惊心动魄。
从第五部开始,《碟中谍》风格偏向古典内敛、故事偏向惊悚。
但是同时,他也没有放弃系列的招牌——动作奇观。
喜欢动作戏的朋友,还是可以看到追车戏,
客机酷跑,
扒直升机。
这些年,《碟中谍》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定位。
是惊悚谍战?还是动作大片?
怎么结合两种类型片的优点,并让评论界和观众接受?
你能看出,《碟中谍》一直在求变。
没有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
22年,它一直在修改着自己的配方,去追上人们多变的口味。
也许,这才是它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