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练江下游北岸的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村,拥有“大寮嵌瓷”这张响当当的国家级非遗名片,是远近闻名的“嵌瓷之乡”。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缺乏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薄弱,全村391户村民仅靠110多亩耕地,在2016年被列入新时期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村里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111人。
为帮助大寮村脱掉贫困帽子,作为挂钩帮扶的汕头市纪委和汕头市工商局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进驻后,与大寮村党组织合力探索,努力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特色与美丽水乡自然风光交融一体的乡村旅游路子:围绕建设“美丽水乡,旅游胜地”的定位,结合“大寮嵌瓷”这一国家级非遗名片,投入2000多万元,通过“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扶贫”等举措,推动“嵌瓷之乡”旧貌换新颜。
“一水两路”工程改善民生
荡清波、赏非遗;沁花香、闻鸟啼;拂微风、醉心脾……如今,走在大寮村宽阔平整的村道上,两旁随处可见绿草如茵、鲜花朵朵,一座座传统潮汕民居错落有致,而在波光粼粼的大寮村泛舟景区,更是随手一拍就是一幅如画美景,让人不禁感叹农村生态的美好。
不过,在驻村工作队到来之前,大寮村的村容村貌却是另外一番模样。
据大寮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海建介绍,之前的大寮村村道狭窄,到处是乱搭乱拉的电线和电线杆,脏乱差现象严重;作为水乡,大寮村内有700多米长的河道绕村而过,但此前流经村内的后沟渠因年久失修,多处淤塞,每逢大雨村市场口便内涝严重。而更让当地村民备受困扰的是,村附近的北港河水不适合农田灌溉,农民种田大受影响。
针对这一些民生痛点,驻村扶贫工作队入驻后,经仔细调查研究,决定将解决“一水两路”问题作为工作切入点和落脚点。据介绍,驻村工作队经深入调查了解后发现,寮村另一侧有一条南港河,水质优良,适合农田灌溉,于是便和村党组织商量后启动实施“南水北通”工程,邀请专家制定了《大寮村水利建设规划设计图》。
目前,投资130多万元的“南水北通” 一期工程已完成并从根本上解决困扰群众已久的内涝和农田灌溉问题,而投资180多万元二期工程也已经启动建设。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也启动了对大寮进村道路以及大寮村和东盐汀村交界处的另一条道路进行升级改造。
擦亮非遗金字招牌助力脱贫
据悉,大寮村为更好地突出“大寮嵌瓷”在乡村旅游中的特色,在对村里老寨墙修缮中,以“嵌瓷”形式将原墙面改造成乡村百米嵌瓷壁画,提高村容村貌文化层次;以“大寮嵌瓷”为本原,成功将大寮村申报为汕头15个市级“古村落”保护单位之一;专门邀请汕头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联合有关部门对大寮嵌瓷的制作过程和材料使用进行标准化质量认证,并以文字形式予以记载作为传承样本;通过引导提升嵌瓷作品风格,注入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改变传统只能“镶嵌”“附着”的作用,做成小型精品旅游摆件,并设计精美的包装,一个原来只能“镶”“嵌”在原地的工艺变成了现代旅游文化的一个“大礼包”,成为潮汕馈赠亲友的“手信”。
而为提高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能力,2016年,大寮村以大寮嵌瓷工艺社为依托,组织开展专业培训班,并邀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许少鹏为贫困户免费指导与培训,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实现自食其力,也让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不仅如此,大寮村还积极探索“村党总支部+两新组织+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鼓励村所在企业新谷塑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专门设置“精准扶贫帮扶联系点”,设立公益性岗位,帮助本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职工作,目前共有7户贫困户9名贫困人员在此实现就业脱贫。
除了鼓励就业脱贫,大寮村还因地制宜,专门规划约10亩用地专门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聘请种植台湾嘉宝果专业人员到村为合作社人员培训种植嘉宝果技术,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同时利用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光伏发电扶贫项目,项目收益利润全部发放到每位贫困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