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理解党的相关知识
1919年5月4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示威游行,这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一场爱国运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直到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才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在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等。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五四青年节的由来和历史意义吧!
五四运动爆发原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
1919年梁启超与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合影。
五四青年节的含义
“五四青年节”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纪念“五四运动”,一是作为青年的节日。两者共同构成了包含深厚历史与现实内涵的精神原动力 ,它既是对历史承诺的担当 ,也是对实现社会与人生的叩访 ,更是对未来历史的观照。
五四青年节中的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今天,我们透过以下这些模糊的老相片,再次走进了这段历史……
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在知识分子和全国民众中拥有很高的威信。图为1918年蔡元培(前排中)、陈独秀(前排右二)参加北京大学文科毕业礼的合影。
1918年6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师生合影,图片前左一为康宝忠,左二崔时,左四马叙伦,左五蔡元培,左六陈独秀,左七梁漱溟,左八陈汉章;中排左四冯友兰,右二胡鸣盛,右三嵇文甫,后排左二黄文弼,右一孙本文。
五四运动时期的毛泽东
五四运动时,毛泽东领导了湖南的群众运动。
当时北洋军阀段祺瑞
当时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和知识分子当中,作了不少播种工作。
1918至1922年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的工作室(在今北京沙滩红楼)。
1919年1月18日,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
北洋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反对巴黎和会的决议,随后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集会于北京天安门前,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会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图为油画《五四运动》,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1919年的漫画,可反映出当时的民心所向
五四时期的爱国传单
五四时期的漫画传单。当时的一幅漫画传单写着:现在中国的邮政、电报、关税、路矿、都被人占去,支离破碎,局面很悲惨。
五四运动时期的传单
1919年5月4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十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
走上街头的北京汇文中学的学生队伍。
北京新闻大学游行的学生。
北京新民大学暨附中游行的学生。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
北平务本女子大学游行的学生。
北平郁文大学参与游行的学生。
1919年6月3日,参加街头演讲的北京财政商业学校学生。
1919年6月3日,街头演讲的北大学生。
1919年6月3日,参加运动的北京高校学生。
1919年6月3日,参加运动的北京高校学生。
1919年6月3日,参加运动的北京高校学生。
1919年6月3日,参加运动的北京高校学生。
马车夫免费送学生回家。
匡互生(1891-1933)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数理部的匡互生第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1919年6月4日,围观学生运动的军警。
军警劝说学生不要演讲,学生开导军警。
1919年6月4日,拘捕演讲学生的军警。
1919年6月4日,看守被拘捕学生的军警帐篷。
1919年6月4日,被拘捕的国立北京法政大学学生。
被军警扣押的北大学生。
关押学生的监狱大门。
军警给予镇压,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关押在临时的兵营宿舍里。
学生被捕,原拘步军统领牢内,简陋恶劣,备受虐待,第二天转送警厅拘押。
被关押的学生。
囚室较宽敞,允许交谈、看报、通信、探视,伙食按警厅科员标准,分桌就食。
被拘留北京高师学生5月7日返校留影。
社会团体欢迎被释放学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刘仁静与张国焘这二位先生,他们是中共的创始人,可谓特别能战斗的典型。
当时北京大学学生在街头演讲时所用的布旗
五四时期的纪念章:救国雪耻
1919年5月7日,山东各界六十二团体假山东省议会召开国耻纪念大会,到会者3万多人,图为当时山东国耻纪念大会血书摄影。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散发的《北京市民宣言》
1919年6月,北京右五区警察署逮捕陈独秀后呈报的一份《送案表》
孙中山对五四运动深表支持。这是1919年7月孙中山致电广东政府,要求立即释放因参加爱国反帝运动被捕的工、学界代表。
“五四青年节”实际上已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主要是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激情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感召力!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