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2月25日,同济大学传来噩耗,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戴复东因病去世,享年90岁。
戴复东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的去世也令人们无比痛心。
除了建筑学家,戴复东院士还有一重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的长子。所以,想要了解戴复东院士,必须要先了解其父戴安澜跌宕起伏的一生。
戴安澜:黄埔名将,抗日战场屡建奇功
戴安澜,1904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市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很重视对他的教育,他的学业也非常刻苦,考入了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
在这里,戴安澜接触到了进步的爱国思想,立志投笔从戎,投身于报国事业。
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安澜”,取安定中华大地,挽狂澜于既倒之意。随后,戴安澜于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进行军事学习。
黄埔三期将星众多,有我党早期著名将领“飞将军”黄公略,还有辽沈战役起义名将曾泽生、解放战争国军济南城守将王耀武等等。
而相比于他的同学们,戴安澜则是一名抗日战场上实打实的战将,立下赫赫战功,不仅多次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就连英美等盟国也是大加赞赏。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戴安澜就是北伐军的急先锋,从排长一路升迁到了团长,兵锋直指山东、京畿。
在这之后,济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他亲自见证了日军对我国平民百姓的种种暴行,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对日本人的仇恨之情在戴安澜的心中根深蒂固。
1933年,戴安澜率部参加古北口长城抗战,因战功被授予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戴安澜已经是国军一个整编旅的旅长了。抗战的前两年,国军接连惨败,士兵们士气低落,比较惧怕日本军队。
戴安澜则表示,日军虽争城得地不少,已出于力战求胜之下策,较之初期欲用不战而胜之上策及连战连胜之中策,已损失甚多。
他以此来鼓舞士兵士气,让士兵们更有勇气地去与敌人进行拼杀。所以,戴安澜的部队在对阵日军的战斗中频频取胜,经典战例不计其数。
抗战初期,戴安澜的部队在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战绩不俗,他也凭借着出众的战绩得到了军队高层的信任。
1939年,仅仅35岁的戴安澜升任200师少将师长,隶属于中央军的绝对精锐、杜聿明的第五军。
这个师号称是中国军队第一个机械化师,全系美式装备,战斗力极强,能够指挥这样一支军队,戴安澜在国军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指挥这样一支虎狼之师,戴安澜与日军决战的愿望更加强烈。他率部参加了枣阳之战、长沙保卫战、昆仑关战役等多场与日军的殊死决战。
其中,昆仑关战役最为经典,200师顶住日军的炮火覆盖,攻克了日军的顽强防守,一举拿下昆仑关,击溃号称“钢军”的日军第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战斗斩获颇丰。
率军远征缅甸兵败阵亡,距回国仅40公里
戴安澜是国军中央军的高级指挥员,也是国民党军界重点培养的青年将领,他有一个特点是大多数高级将领所不具备的,那就是每逢大战必身先士卒,亲临一线与自己的士兵们同生死,共患难。
昆仑关战役时,戴安澜就曾被日军炮弹击穿左背,身负重伤险些丧命,后转回到后方养伤。1942年,日军控制东南亚滇缅公路的运输线,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很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英国、缅甸两国的邀请,国民政府组织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急先锋”戴安澜再度披挂上阵,率军出征。
来到缅甸之后,200师参加了东瓜保卫战和同古保卫战,两次战斗都成功歼敌数千人,帮助英军成功撤退,在世界舞台证明了中国军人的实力。
在国外战场上,戴安澜再现虎将本色,据传,他曾在同古保卫战前夕立下了遗嘱:
“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
看到了师长的必死决心,所部官兵士气大振,斗志空前高昂,这才有了后来的大胜。
不过防御战的胜利并没能改变缅甸战场敌强我弱的态势。随着英缅军队的连连失地,盟军全线溃败,负责掩护任务的200师也逐渐陷入重重包围。
在万急时刻,戴安澜下达了分散突围的命令,不过面对日军非常坚固的包围圈,200师士兵损失殆尽,戴安澜的腹部也中了一发子弹,在左右警卫的护卫下才勉强逃出了包围圈。
然而,由于前线医疗条件较差,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戴安澜的伤情迅速恶化。200师残部逃到距离国境仅40公里的茅邦克钦山寨时,戴安澜将军伤势沉重,几度昏厥。
最终给妻子留下了“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遗言,伤重去世,享年38岁。
戴安澜将军牺牲之后,人们在广西全州举办了隆重的悼念仪式,纪念我们的民族英雄。
毛主席也在得知戴安澜将军去世之后,用一首《五律·海鸥将军千古》的诗词寄托了自己对将军的哀思。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一生创作诗词无数,为国民党将领写诗却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的一次。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字里行间道尽对将星陨落的痛惜之情。
戴复东:名将长子,艰苦环境下铸就坚韧品格
戴安澜将军平生最为痛恨日本侵略者,所以他将三个儿子起名为复东、靖东、澄东。
1928年,戴安澜将军的长子戴复东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在戴复东儿时,父母一直教育他要养成节俭的好习惯,父亲也将自己的大部分工资都捐助给了艰苦平民,一家人的生活都比较清贫。
这也让戴复东从小便树立了节俭持家的坚韧品格。
1942年春天,戴安澜奉命出征缅甸,14岁的少年戴复东在云南昆明见了父亲的最后一面。没想到,这一次短暂的话别竟成为了父子二人一生之中的永别。
几个月之后,遥远的东南亚传来了戴安澜为国捐躯的消息,当时他的第三个儿子戴澄东还在襁褓之中,身为一家之主的戴安澜就与他深爱的家人们阴阳相隔,这样的结局无疑令人十分痛心。
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戴复东院士是这样说的:“是我父亲对国家、对民族的一腔忠诚,义无反顾。所以我看问题,想事情,总是从大处着眼。
只要是对祖国的建设与发展有利的事,我戴复东就必须去一丝不苟地做好它”。字里行间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得到,戴复东所怀揣的爱国之情,是父亲用生命的代价传递到他的心中的。
随着父亲的去世,14岁的戴复东一下子就成了家中的长兄。长兄如父,戴复东必须要迅速成长起来,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戴安澜殉国之后,政府曾经发给了戴家20万法币的抚恤金,但是戴复东的母亲为了继续履行戴安澜生前救国救民的遗愿,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广西全州的安澜学校,用实际行动教育着自己的孩子们。
所以,当时戴复东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尽管自己非常喜欢画画,但家庭无法支撑他的高额学费,画画也不能够马上为家庭带来财富。
综合种种原因考虑,戴复东选择了学习建筑专业,这样既可以为家庭带来一份收入,还可以顺便利用上自己的画画天赋。
1948年,戴复东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开启了自己在建筑行业艰苦奋斗的漫漫长路,这条路一走就是整整70年。
四年之后的1952年,戴复东结束学业,从南京大学建筑系毕业,被国家分配到了同济大学任教。
在同济大学的日子里,戴复东兢兢业业的完成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培养建筑人才,还不断学习西方先进国家在建筑领域的丰富经验,使之为国所用。
曾为毛主席设计卧室,主持设计过近百项工程
戴复东和他的妻子吴庐生是大学同学,学习的也都是建筑专业,二人后来共同来到同济大学任教,兴趣相近,在一起合作了许多的设计项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经为毛主席设计了卧室。
1958年,梅岭工程的负责人来到同济大学,前来咨询一个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当时年轻教师戴复东也在现场。
戴复东初出茅庐,只当这是一份平时的工作,于是他就大胆地提出了一些意见。
没想到这些意见竟然引起了上海市政府的关注,政府责令同济大学来重新制作设计方案,这份工作也落到了戴复东的身上。
在戴复东与妻子的配合之下,一份全新的设计方案终于出炉,这份方案所设计的卧室长、宽均为8米,高为4.5米,以中式风格为主,整体设计感十分简约大气,非常接地气。
方案通过之后,戴复东才了解到,这一卧室是提供给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居住的,戴复东心中一股荣幸之情油然而生。
多年之后,戴复东还会经常将这一故事讲给自己的学生们听,激励学生们对于建筑学的学习热情。
为毛主席设计卧室仅仅是戴复东职业生涯所取得成就的一部分。在同济大学任教的数十年中,戴复东的成绩有目共睹。
1983年,戴复东被公派至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了贝聿铭设立的在美华人学者奖学金;
1986年,同济大学新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戴复东历任副院长、院长,支撑起了同济大学的建筑设计领域研究。科研成绩方面,戴复东斩获颇丰。
他主持设计了80多项重大工程,其中包括北京中华民族园及园内布依寨建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馆;
上海交通大学宿舍、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建筑群等知名建筑,还发表过110多篇专业论文和7部专业著作,为身后学生们的专业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与此同时,戴复东还为国家培养了很多建筑学领域的人才,在社会上的各个岗位为国家的建筑事业出工出力。
据统计,戴复东共计培养了39名博士研究生,53名硕士研究生,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桃李满天下。
1999年12月,戴复东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将自己的科研生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2年,同济大学曾举办《庆祝戴复东院士执教60周年学术报告会》,对老院士一生中对我国建筑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戴复东院士的同事和学生们纷纷出席,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对于一名坚守岗位时间长达60年的老教师来说,这一刻的幸福感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够完全体会。
乱世出英雄,近代中国屡遭国难,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戴安澜将军在抗日战场上所立下的战功是值得所有国人永远铭记的。
虎父无犬子。作为戴安澜将军的长子,戴复东院士虽然生在和平年代,但是爱国的思想依旧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中。
在这种爱国思想所带来的动力之下,戴复东院士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进行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研究,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坚信,戴复东院士去世之后,必将有无数学子秉承老院士的遗志,继续奋战在建筑行业中,为国家的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