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一场席卷了全世界的邪恶入侵战争随着意大利、德国、日本三个国家的投降而结束,如今距离二战结束已经过去了77年,但在国内外论坛上关于二战胜败关键的话题还是说法不一。
有一个话题就极具讨论度,每次被翻出来都要讨论许久,那就是:“如果没有美国和苏联参战,中国势必无法打赢日本”。
日军进入中国
确实,这个话题随着二战结束后各国关系的变化,每每都有新答案,然而也是随着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的种种资料被曝光,让这个话题逐渐走向反转。
那么,美国和苏联的帮助,真的能对中国打赢日本起到决定性作用吗?中国坚持抗战时,日本整个国家又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呢?
苏联对日宣战的报道
从二战结束后的种种资料来看,当时的日本国内其实早已陷入了如履薄冰的状态,所谓的军国主义、大日本帝国,已然成为纸老虎,诚然,中国当时的状况是民不聊生的,但是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其国民生活同样没好到哪里去。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抹杀美、苏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的帮助,没有美苏当时在金钱和作战设备上的支持,我们的反侵略战争势必会进行的无比艰难,但是如果从二战前日本民众的生活状况和战时的状况进行对比,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即便没有美苏,日本的侵华战争也势必走向灭亡。
相对于落后的中国,当时的日本确实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上风
十九世纪,日本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改革运动,那就是明治维新,日本人高喊着“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开始对全社会进行改造。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确立了天皇的绝对统治力,自古以来的幕府制度被废除,文化上以西方为主,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习俗,经济上大力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
就这样轰轰烈烈的革命了20年,日本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从封建主义国家转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然后凭借着强盛的国力废除了一系列和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三十年代的日本小学生
日本人的腰杆逐渐硬了起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与强盛国力所不匹配的狭小地缘和匮乏的资源,决定了日本注定要靠外贸生存,一旦被其他国家断掉了输送的物资,那么日本势必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这也为后来日本二战走向失败埋下伏笔。
在侵华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的国内经济一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东京的街头到处都是新开的咖啡馆、西餐馆、歌舞厅和电影院,上班族们下了班可以发到丰厚的工资,然后在夜晚繁华的东京街头挥洒着大把金钱。
明治维新后,日本迎来了一场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人的生活陷入灯红酒绿之中
这种繁荣的社会景象,在当时的日本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日本作家小熊英二的著作《活着回来の日本人》中,就详细的描述了二战前日本的民众生活:
东京街头到处都开着食品店和生活服务店,我们家虽然是贫民,却因为经济大环境的整体变好,享受着社会升学率大大提升带来的好处,能上得起中学,也能交得起昂贵的学费,每周都能吃的上肉,鱼,大人有工作,小孩有学上,一派安居乐业,和乐融融。
小熊英二
但是全面抗战后,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准却开始急剧下降,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略,与此同时,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许多国际条约中受到限制和封锁,这种不平等随着欧洲整体经济的不景气愈发明显,经济危机极大的激化了德意志国内的矛盾。
为了转移这种经济矛盾,以德国为首的意大利,连带着对资源极度渴求的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几乎全世界都被卷入了这场疯狂的战斗中,战火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日本奉行的“征韩论”让日本进入资源掠夺时代
侵华战争开始的第一年,日本人还满怀信心,从日本国内群众的激昂情绪中也可见一斑,这时候的日本群众几乎“全民皆兵”,在政府和媒体的鼓励下,日本国民疯狂的捐物、捐款,就连妇女也走上街头支持战争。
由于男人都去了前方战场,日本妇女开始抛下家庭主妇的身份,担任社会中的种种工作,这种全心向战的思想是极其可怕的,所以在侵华战争的初期,日本确实势如破竹,一连侵占了中国多个省份。
但是中国人民对于抵抗日本的决心也极其坚决的,尤其是在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虽然蒋介石采取“绥靖政策”,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但却始终没有投降的打算,而我党所领导的军队更是在多个敌后战场给日本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蒋介石虽抗日不积极,但并没有投降的打算
日本人侵略的野心是狂热的,中国人不做亡国奴的骨气更是坚决的。
所以,侵华战争开始后,叫嚣着“一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口号,逐渐成为了笑话,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让日本的短期灭亡中国计划破产,日本人不得不为了长期抗战做准备。
但是这时他们就发现,日本人所侵占的中国的土地虽然空有资源,但是还需要日本人自己费人力和物力建设,投资与产出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一旦投入了大量的沉没成本,能不能停的下来就不是日本人说了算的。
侵华战争的巨大投入和侵略地区不成正比的收获逐渐掏空了日本的国库,这让日本人苦不堪言。
日军食堂
这时候的日本国民生活,可远没有侵华战争开始前那么舒服了。首先是物资方面,由于大量的青壮年被应征上了战场,留在日本国内的只剩下老弱妇孺,日本国内的物资远远供应不上战场上的消耗,各类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日本开始实行配给制度。
1941年东条英机上台后,颁布了平民食品配给制度,当时为了节省资源送往前线,日本普通民众一天的粮食是6两左右,甚至不如现在和平年代中正常人一顿的饭量,显而易见的吃不饱。
随着一系列政府发布的禁令,白米、鱼、肉等逐渐在日本国民的餐桌上消失,没有了白米,他们就只能去吃红薯,红薯挖完了就只能去吃野菜。
人们去配给所也往往领不到所需的东西
1944年后,日本政府鼓励小学生去山上挖野菜,但是没有生活意识的小学生很容易就会挖到毒蘑菇,就此丧命,宫崎骏的电影《萤火虫之墓》中,男主和妹妹经常捡垃圾就是当时日本国内儿童的一个常态。
除了吃的以外,生活中的其他物资也像是回到了原始时代,在日本电影《稻草人》中,当地的居民每天都会等着美军来轰炸,这样就可以捡一些弹片给政府,来换取食物,这就是当时大部分日本国民的生活常态。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日本市民不可避免地陷入悲观地情绪中,但是这种情绪一直遭受到日本政府地压制,一旦有人想要举行反对战争地游行和集会就会被抓起来,然后从此消失。
战争造成日本国内民不聊生
国内的情况已经困难到如此地步,在外战争的士兵日子同样不好过,由于生产资料的短缺,前方战士的物资质量也不可避免地下降,结实耐用的军大衣和军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破布缝补的军服和只有几块硬布支撑的军鞋。
后来由于日本逐渐下降的国力和对资源的极度需求,使得日本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偷袭珍珠港,夺取东南亚的资源,但日本没想到的是,珍珠港事件导致了三千多名美国士兵死亡,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美国民众情绪高涨,纷纷要求对日宣战。
于是珍珠港事件爆发的第二天,罗斯福代表美国政府对日宣战,并且停止向日军提供任何资源,美国这个庞然大物的参战对战局的影响无异于是逆转性的,美国先进的工业技术一旦运用到军事方面,其能力是无比可怕的。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事实上,日本人是知道招惹美国人的恐怖后果,可还是为了东南亚的资源选择冒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侵华战争完全出乎了日本人的预料。
《大东亚补给战》这本书中,日本人毫不避讳地直接承认:
侵华战争开始没多久,日本的基础国力就不断下降,国家计划没撑到日中战争的第三年就已经开始破产。
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也曾表示:
因为日中战争长期相持,日本方面兵力与军需品消耗严重,国内经济衰退,国民生活日益贫困。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试图通过侵略东南亚掠夺资源,以打破这场战争的僵局,因此日美战争是日中战争的扩大。
为了资源扩张,又因为扩张而耗费大量的资源,于是只能再去别的地方扩张以满足继续侵略的需要,这简直形成了一个闭环,最终在美国的经济封锁下,日本群众的生活更加困苦,德意日三国都渐显颓势。
物资的匮乏使得日军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而在欧洲战场上,通过莫斯科保卫战成功将德军逼退的苏联人,最终一路高歌,将国旗插在了柏林大厦的屋顶,让红歌飘荡在柏林的大街小巷。
紧接着美国也不甘示弱,冲绳岛战役结束的几个星期后,美军在日本上空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了两枚原子弹,两枚原子弹总共造成了22万士兵和平民的死亡,这件事彻底击垮了日本人的意志,终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广岛长崎事件就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将日本人从狂热的军国主义中拉回现实,国内压抑许久的反战情绪爆发,当失去了决斗狂热的日本人睁开眼,发现的只有漆黑的焦土,满地的残骸,饿的面黄肌瘦的女人和小孩。
战争后期,日军吃大锅饭的机会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斗,真的还能进行下去吗?
日本的抗战之所以失败,其实和境况日益下降后,民众的意志力消失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原子弹事件后,日本人再也无力反抗,而中国人民的坚强抵抗绝对是使日本国力难以支撑的要因。
当时的中国人都坚信着“只要不投降,我们一定赢”的信念,军民上下一心,不顾国力的强大差距,真正做到了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伟大精神,在气势上当时日本就已经落于下风,毫不夸张的说,即使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参战,我们也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只不过还得再等上一些时日罢了。
我国军民的拼死抵抗,最终换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由此可见,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人民坚强的意志力是决胜的关键,人心齐则泰山移,在中英美苏四国联合的作用下,共同收获了这场正义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