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一生两度来滑州做官。第一次是康定元年(1039)他三十三岁那年六月,任滑州武成军(唐称义成军,宋称武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简称节度判官或节判。
接受任命后,欧阳修奉母来滑上任。第二年六月,又受命回朝复任馆阁校勘。
这次在滑州任上大约一年左右。第二次是从滑州离任一年后的庆历二年(1042),即他三十六岁那年的九月。这一次是来就任滑州通判,次年三月又转任太常丞、知谏院,在任时间也就半年多。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的出任滑州,是他自请外放的。按照今天的话说,是他自己主动请求从中央机关调往地方任职的。
在他离开滑州一年后又来滑州,很可能是他自己“做工作”的结果。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说明,滑州在他第一次任职期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或者是他看中了滑州是他可以建功立业之地,所以执意再来滑州。不过,这后一次的职务与上一次不同,上一次的“节判”只是个相当于地市级办公室主任的“僚”,后一次的“通判”已经是个相当于副市长的“官”了,凡关于州内“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都需要有他与知州共同签署才能执行。
并且他还有一个独立的职责,就是下属官员政绩德行的优劣,他可以直接向朝廷报告。
他在滑州的事迹,宋书本传只说他曾任“武成节度判官”,其余均无记载。不过,我们从他自己的诗文和其他资料中,可以得知他在滑州的一鳞片爪:
一、修建画舫斋并作《滑州画舫斋记》。根据他在《滑州画舫斋记》的记述,此事应是在他第二次来滑任职的庆历二年(1040)。他在这年九月接受滑州通判的任命,十月到任。
到任不久,就在州衙东边修建了一座休息和读书的房子。房子宽只一间,纵深却有七间,中间各有门相通,上有天窗取明,两侧有栏杆凭倚,房外两侧怪石突兀,佳木葱郁,仿佛河流的两岸。
这座屋子从外看宛如一艘游船,从屋里向外看,恰似置身于舟中,所以他亲自拟名“画舫斋”,并请书法大家蔡襄题写匾额。为了向蔡襄说明取名“画舫斋”的用意,欧阳修写了一篇《画舫斋记》寄给蔡襄,并把这篇文章书写后置于斋壁,好让来访的客人也能了解斋名的来由。
于是,欧阳修建在滑州的画舫斋就随他这篇文章名传千古了。
后来北京北海也建了一座画舫斋,乾隆皇帝有一首题咏的六言诗 :“冰床用异冬夏,画舫名自古今,爱仿欧阳室趣,不学周砥醉吟”,点明了北海画舫斋的名称,也是套用了欧阳修的画舫斋。
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还把这篇名文书写成八扇屏,为世人所珍爱,现为辽宁省铁岭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二、修建归雁亭并作诗记其事。《明一统志》卷四载:“归雁亭,在滑县治,欧阳修建。
”此亭建于庆历三年(1042)欧阳修第二次来滑州任职时。欧阳修作了七古长诗《归雁亭》和七绝《滑州归雁亭》以记其事。从诗的内容可以知道,此地原有一亭,只是即将倾毁——“亭古台荒半倚空”,“略可远眺临倾台”。在一个“荒蹊腊雪春尚埋”的冬日,欧阳修带着跟他学古文的学生徐无党(欧阳修也许就是官员带研究生的创始者),第一次来到这里,站在即将倾毁的亭台之上,远望是“颓垣败屋”,近处唯有夹路而立的几十棵高大的柳树。然而砍掉了荒草灌木,竟然发现此地还有一些桃李的生长。
于是,他“欣然便拟趁时节,斤锄日夕劳耘培”——亲自动手,栽花种树。不久,亭子在原址上重建起来了,正值春天雁归之时,他将亭子命名为“归雁亭”,自己也常来这里游赏。欧阳修离任十数年后,这里又成了“台倾余址草荒凉”的“遗址”,新任知州梅挚又重加整修,并把欧阳修关于归雁亭的旧作及后来二人的唱和之作刻石立碑,使这里成为滑州一处名胜。
三、建公署“冰堂”并亲自酿制“冰堂酒”。
明《一统志》载:“冰堂,在滑县治,宋欧阳修守郡日建,尝造酒,名‘冰堂春’。
”他把自己的官署取名“冰堂”,也许是含有自励“冰清玉洁”之意。至于自己酿酒喝,也许是宋代文人或一般人家的时尚。
令欧阳修始料不及的是,他在滑州自酿的“冰堂”酒竟然成为北宋一代名酒。
南宋陆游在他的名著《老学庵笔记》中有专条记载:“承平时,滑州冰堂酒为天下第一。
”当时的名人如宰相韩琦,龙图阁大学士梅挚,大诗人苏轼、黄庭坚等,都对“冰堂酒”赞美有加,士大冰堂酒”为馈赠的佳品。
如司马光在所作《石昌言哀辞》中,对石昌言曾以“滑台春酿”款待他,竟至感念终生。
诗人梅尧臣在其《李审言遗酒》诗中,描写了他收到滑州知州李复圭赠送的滑台美酒时的情形竟是 “赤泥坼封倾瓦盎,母妻共尝婢流涎。”欧阳修离任后,还拿出珍藏多年的冰堂老酒与老友梅尧臣会饮:“滑公井泉酿最美,赤泥印酒新开缄。”(《圣
在欧阳修从滑州离任四十八年、去世十九年之后,他的孙子欧阳宪踏着乃祖的足迹,于元佑六年(1091)也来滑州做官,任滑州韦城县主簿,使欧阳修与滑州的情谊得以延续,这也算是一则历史佳话吧。当年,苏轼曾经写诗勉励欧阳宪:“使君已复冰堂酒,更劝重新画舫斋。
冰堂春酒,醇香依旧,今天,你愿意品尝吗?
喜欢关注,欢迎留言。我是彬哥,留言区欢迎你,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