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峰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规划的除了米字型高铁网和飞机场,还有淮河花埠码头,余华县长在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潢川通江达海即将再现。”是的,在古代,我们曾经就是通江达海,只是后来,随着水运的没落,我们忘记了曾经的辉煌。清代光州训导何兆渤《光州十景·淮水东环》一诗就写道:“界别南条万壑通,长淮一泻抱天中。雄州襟带联吴下,野渡涛声达海东。”反映这方面的古诗文还有胡拱辰的《镇潢桥晚眺》:“蜿蝘虹桥迥,澄波映碧空。舳舻三楚会,楼阁一衢通。”胡英节的《暑夜城头水望》:“屋外是城城外水,空明一片结如烟。天飞楚塞千峰雨,门聚吴江万里船。”通过便捷的水道,光州通达长江中游的商业都会武汉以及中国经济最发达、长江中下游的江东——吴楚大地,是这些诗文共同的表达。
1913年,著名的基督教布道家穆德来到中国,发起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心机构“中华续行委办会”,对中国国情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该机构以当时最先进的调查方式,用1918年实地调查的数据,结合民政部门1910年统计数字和邮政局1919年的统计数字,编制出《人口密度图》,概括了光州在河南省的地位:“本省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城市有三个:开封二十八万,周家口二十万,光州(潢川)十万。”
考察河南省的这三个城市,开封是省会,早在宋代,作为都城的东京城(即开封,亦名汴京、汴梁等)就是世界第一的大都会。周家口、光州(潢川),都是因为所处位置周边农业生产环境优越,加之水运发达,而成为一方之都会。书中介绍:“帆船可由周家口经沙河、淮河、洪泽湖、运河而至长江沿岸之镇江。另外,水路也可直达汉口、天津等地。”另一个城市潢川,位于亚热带北部边缘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雨热同季、降水充沛的特点;并且潢川北临淮河,南隔大别山就是广袤的长江流域,因为淮河与长江相联通,上述周家口水运能通达的长江沿岸之镇江、汉口等城市,潢川一样通达;加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潢川因所处南北居中的位置,不仅为南北商品、文化交流与融合之处,也往往成为南北争端的战争场所。自然条件与历史人文的叠加,在陆上运输相对落后的古代,潢川作为大别山的门户,注定是一个水运发达之地。
首先,光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而商贸的繁荣反过来也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黄国余楼墓地考古就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车辆,有车肯定就有行车的道路。有史记载,光州在唐代已有了官道,并定期向朝廷进贡。至清代,区位优势更加显现,城市得以飞速发展。当时陆上通道有自开封南行汝宁府、息县至光州的开光官道;有自信阳东行,经罗山、光山、光州、固始到安徽的准南西路;以及由潢川向南经商城跨越大别山的州南官路。这三条官道形成了光州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
古光州水路交通更为便利,近可连接潢河、淮河两岸城镇,远可接江东吴地及武昌等长江沿线城市。乾隆《光州志·卷二十五·津梁志》记载:
其津渡,州西三十五里有寨河渡,水手四名。通息县路。南三十五里有传流渡,水手二名。通商城路。东三十里有白鹭河渡,水手二名。通固始路。光山,南有官河渡,通湖北麻城路。西有中河渡,通湖北黄安路。西北有竹竿河渡,通罗山路。固始,东有史河渡,有沙河渡,通安徽霍丘路。东南有杨林河渡,通安徽六安州路。东北有曲河渡,通安微阜阳路。北有淮河渡,通息县路。息县,南有淮河渡,通光山路。东十五里有大淮渡。六十里有堡子口渡,通本州路。九十里有闾河渡,通固始路。东北有褒信渡,通新蔡路。西南有杨明渡,通罗山、信阳路。商城,北有官摆渡,通本州路。西有龙潭河渡,通光山路。
光州作为豫东南(过去说的南五县)的中心,水运通达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又通过周边四县通达湖北、安徽乃至更远的地方。
乾隆《光州志·卷六·水志》即曰:“凡州及四属之水,古河、今河大小共八十有五……其水之派流,皆系小支归大支,大支归干……今郡之境内,溯淮而上与顺流而下者,穑艘如织,不舍昼夜。吴越之货麇集,生民之利不匮。”
穿城而过的小潢河连接沿线的新县、光山、潢川,至潢川县踅孜镇两河村注入淮河,是连接各县运送物资的交通要道。潢河在光山县以上河段称官渡河,因经上游新集(今新县),又称新集河。清代时,淮盐即自潢河口入,船运至光州城,转竹筏运至光山县。民国《光山县志约稿·卷一·交通》记载:“新集河长年可以通竹筏,食盐、芝麻、黄豆为外来货品之大宗,不但本土销售并可远售于湖北。自光山以上,夹河两旁大山所出之竹木、薪炭可以顺河而下,售于潢川。”光绪《光州志·卷之一·盐法》亦记载:“盐船至正阳关,经乌龙集,小船起驳,由潢河至(光)州城,南用竹排拽浅抵(光山)县。”乾隆35年《光州志·卷二十一·盐法志》记载:“盐船自淮所至正阳关,经乌龙集小船起驳,由潢河入境;水涸自张庄集陆运抵州。”由此记载也可看到,当时的水运也存在枯水季节的问题。
丰富的物产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潢川提供了良好的商业基础,便捷的水、陆交通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对外交流以及贸易往来,使得城镇更加兴盛繁荣。
雍正二年后,光州城成为直隶州治所在地,商业日益发达,发展为豫东南的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湖北、安微等地的商人,与外地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是豫东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生产的丝绸、刺绣等不断外销,并出现对国外贸易。1987年版《潢川商业志》说,“城内客商盈市,各省商人络绎往来,从早到晚,街上车错轱,人相挨,叫卖声终日不竭,镇潢桥上如同街市一般。河面千帆林立,水上百舸争流,可谓‘街上有多满,河上有多稠。’”
1913年老照片
“河面千帆林立,水上百舸争流”的景观,我们可以在美国传教士黎立德1913年刚到潢川时拍摄的一张背景是镇潢桥的老照片中直观的感受到。看照片,我们可以遥想当年潢川水运的繁荣——河边有高耸的驳岸,驳岸上又有二层的小楼房,而河边停靠的十几艘运货帆船,其桅杆直刺蓝天,桅杆的高度两倍于驳岸和驳岸上二层小楼加起来的高度。商船之大、商贸之发达可以想见。这个景象,在清朝中叶留存下的一幅《镇潢双城图》中也可以看到:以镇潢桥为界,下游是数量庞大的帆船,上游则是转运货物的小船与竹排。
镇潢双城图
在上世纪初留下了一张老照片中,我们还可看到小潢河上使用的竹排。照片左侧是镇潢桥,拍摄位置就在过去北城的龙门口码头(今县委对面步行街临小潢河处)。
其次,因所处江淮之间,频繁的战争也是促进水路运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乾隆《光州志·卷七·形胜志》载:“光郡北据淮、汝之津,南凭五关之塞,后有长暂,前有奥皋,本为东南要地……其路道之所及,左则舟楫之利,直抵乎淮、扬;右则推挽之辙,可达于荆、宛。若夫北趋省垣,至息县则轮啼之迹,络绎不绝;逾蔡、汝,则沙、汴之渠,一帆可至,是亦弋、淮之间一都会也。之拱卫西北,实属中州之捍蔽,襟带东南,亦为吴楚之门户。”《读史方舆纪要》有:“光州襟带长淮,控扼颍蔡,自古戍守重地也。”上世纪30年代驻节潢川的抗日名将梅达夫也说:“枕大别而控浮弋,襟淮汝而带史曲,东临吴越,南屏江汉,北通陈蔡,西达宛洛,潢川固九区之都,会八属之首领也。”
1978年3月,固始县侯古堆发掘出一座大型古墓,出土大批青铜器和竹、木漆器等,经考古专家确定,为吴太子夫差夫人墓。夫差父亲阖闾是春秋末期吴国君,军事统帅。前514年到前496年在位。阖闾执政时期,以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军,制定了破楚服越的争霸方略。前506年冬,阖闾亲自挂帅,孙武、伍子胥为大将,胞弟夫概为先锋,以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经淮河溯水与蔡军会合后,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溯淮水继续西进,抵淮汭(今潢川)后,舍舟登陆,转为向南奇袭、突破大别山天堑,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境)一举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有史记载的最早从水路溯淮来到豫南的实例。
唐朝初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光州弋阳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87姓近万名光州将士入闽平乱,走的就是顺淮河入长江的水路。漳州学者何池先生在《<龙湖集>评注与陈元光研究》一书中写道:
戍闽大军,浩浩荡荡从光州潢水码头顺流而下,进入淮河,笔者查阅了历代中原入闽迁徙路线,均从淮河入运河南下。根据陈政被困九龙山,两位兄长陈敏陈敷率兵增援,经过衢州须江(今江山县)染瘴而亡,魏妈“挥泪葬子须江”的史料,认为陈政进军入闽路线是:从光州淮河支流潢水码头下水、入淮河,再经固始三河尖码头顺流而下,入洪泽湖,经淮安进入邗沟,经邗沟下扬州接京杭大运河,再经苏州一路南下,到杭州运河终点上岸,再沿钱塘江上溯到衢州须江(今江山)县清湖镇古码头上岸。
五代十国时期,光州为南唐所辖,是南唐的北疆。史料记载,保大十三年(955年)至交泰元年(958年),周世宗柴荣御驾南征,在淮右,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全军覆没”。《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有后周留守淮南的光州刺史司超传,也记录了一场“获棹船四十余艘”的水战:“周世宗命宰相李谷讨淮南,以超为步军先锋副都指挥使,又为庐、寿、光、黄等州巡检使。大败淮人三千余众于盛唐县,获棹船四十余艘,禽其监军高弼、果毅指挥使许万以献。”两宋间,南宋将领更是通过便捷的水路,往来于江南及淮河两岸,保家卫国。韩世忠策对高宗曰:“淮、江当留兵为守,车驾当分兵为卫,约十万人,分半扈江、淮上下,止余五万,可保防守无患乎?”
直到抗日战争中日寇发起的武汉会战,北线攻击时,也是使用淮河溯水至潢川登陆,运输补给。《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原名《支那事变陆军作战史》,1979年中华书局作为内部资料出版)记载:
第二军在作战开始前,就预料到由于陆地兵站线过长,补给会发生困难,因此考虑利用淮河进行溯江输送,准备约六百只渔船(大部从日本来的),由在蚌埠的兵站部长(为此,特为之配属步兵第六联队的一个大队等)负责补给。
由步兵第六联队第三大队长指挥的第一次溯江输送部队(百数十只),于8月31日从蚌埠出发,排除途中沿岸之敌的阻扰继续前进,9月18日到达上油岗(光州东北二十五公里)附近,并协助第十师团的光州作战。第二次溯江部队于10月上旬在光州附近登陆。
正好,在上述因降雨杜绝交通时,溯江输送便成了进入光州及商城附近部队的唯一补给来源。从登陆点开始主要由驮马输送。9月20日以前,在上油岗登陆的军需品、粮食约够一个师团三十六天用的、马料约够一个师团二十一天用的、弹药约够一个师团三十三天用的。
就在前三天前,2022年6月25日,包含有潢川花埠码头建设的淮河淮滨至息县航运工程息县段航道项目开工。说起淮滨,现在执淮西水运的龙头。在民国以前,淮滨县城关镇所在地乌龙集是光州府的一块飞地,它是光州水运的枢纽。
雍正年间,“守汛移州治,判官弹压于息之乌龙集”。(乾隆《光州志·卷七·形胜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抚军图尔公炳阿奏请将判官移驻息县之乌龙集,分息之东六里村保隶焉”。(乾隆《光州志·卷十四·秩官志》)
据志书记载,驻乌龙集守汛兵营的马步兵丁共32人。到了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索兴把州判署迁建在乌龙集。乾隆《光州志·卷十六·公署志》记载:“州判署旧在州治仪门内西偏,乾隆二十一年移驻乌龙集 (在息县东一百六十里),即以州治旧署变价移建,于二十二年报竣。其制:大堂五楹,堂前卷棚三楹,东西皂隶房各一间。前仪门三楹,又前大门三楹。堂后二堂五楹,东西门房各一间。再后三堂五楹,东西厢房各二楹。迤东书房三楹,厨房二间。周围垣高五尺,三十一年圯于雨,州判胡昌旸详请借币补修。三十二年,州判戈云岩经修报竣,三十四年春雨,三堂及东西厢房复圯,知州高兆煌及四属捐资重修仍复旧制。”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乌龙集光州州判署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可惜,民国年间被土匪焚毁。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潢川专区时期,我们的“剿匪”指挥部也是驻扎在乌龙集。
烟笼百雉青林迥,日动双城画舫浮。
潦倒天涯空作赋,谁能击楫向中流。
1913年,在全国性的废州府设县治中,光州之名被废止,因为一条穿城而过的小潢河而得名潢川。你可想象,这条河在我们先辈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是历史的脚步总是在大踏步的前进,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技术进步,铁路、航空运输的飞速发展,以及水库、桥梁的密集建设阻碍河道,使得这条小潢河基本丧失了交通及运输的功能。
弋阳广场所在的小潢河边的码头上,原来还停有几艘小渔船,船民们靠打渔为生,常年居住在船上。2019年,政府出于对环境的保护,也让渔民们上岸生活。2002年,县政府在对沿河景观带进行治理时,沿小潢河两侧的数个码头,都仅仅是留下台阶,可从步行道下到水面,这或许是一种无言的纪念吧。
今天,当我想翻查光州水运的光环时,才发很多曾经的辉煌都掩映在历史的碎片中,有的甚至都没能留下一点点的记忆。
民国《河南地志·淮河水系》介绍:“洪河、潢河、淮河、惠济河,俱通舟楫,水盛处用小舟,水浅处或用竹筏。”
1988年版《信阳地区交通志》记载:“潢水……上游起于白果树止于潢川城,通常水深0.161米,通行竹排。下游潢川至李湾常年水深0.50米,可通15吨以下的木帆船。”“潢川港在潢川城关,港口宽150米,作业区域150米,大水时深(指中流)5米,流水时0.5米。潢川港是用2米长的条石在天然土岸上建成。装卸货物时靠人抬肩扛来完成。”
1988年出版的《潢川县城关镇志》“六、交通篇”中的“港口、码头”条目记载:
一、港口 潢川港:位于旧潢桥的下游50米处。建于1953年3月,港面宽150米,水深,高潮(洪水)5米。低潮(枯水)0.5米。1959年全港有竹牌60对,木帆船514只,总吨位为3199吨。从1960年一1980年该港由于上游水源多被截断,河枯期延长,船只停泊很困难。现只停泊有几只陈旧木帆船和小吨位的水泥驳子。一部分船民在港面以捞沙为业,一部分船民转为其它行业。
二、码头 建国前,潢川县城关有两个码头,一个南城码头和一个北城码头。两个码头共有三十个码头工人,负责装卸来往船只的货物。建国后,成立港政府,南北两个码头从旧镇潢桥下的龙嘴子,迁到现在新潢桥的东侧,该码头系天然土岸,仅有两米宽的石阶。1959年码头工人合并到城关搬运站。有搬运工人100人。现该码头只作少数船民捞沙和居民挑水用。
1992年版《潢川县志·第七编》记载:
航道:境内较大河流有5条,春河、寨河属季节性河流,实有航道3条。潢河,由新县经光山至潢川,到两河口入淮河。迤东达三河尖,迤西抵信阳,流经县境52公里,历史上为潢川主要航道。输入食盐、土特产和日用百货;输出农产品和白布。河道可行驶10-30吨的木帆船和竹筏。建国后,上游建筑水库和截流兴修水利,中下游河道淤塞,枯水期延长,航道缩短。1966年以后,除汛期尚可通行木帆船外,其它季节已难行船。淮河,由息县入潢川县境,流经48公里。航道从踅子到淮滨。60年代前航线东抵三河尖、正阳关,70年代以后扩大到淮河下游江苏地区。该线河宽水深,能行驶300吨以上的机动船。白露河,由新县经光山入潢川,在县境流经34公里,为潢川历史上主要航道之一。因河身沙淤,现仅在汛期通航。可行驶30吨以下的木帆船。
港口、码头、渡口:港口,位于镇潢桥下游50米处的潢川港,系1953年建成,港面宽150米,水深为汛期5米、枯水期0.5米。1959年全港有竹排60对,木帆船514只,共3199吨位。1960年后,上游截流,港水浅枯,只能停泊木帆船和小吨位水泥驳船。多数船民被迫改行,少数在港口捞沙为业。码头,民国时期,南北两城各有码头1个,即南城的康济门和北城的龙门口,共有30名工人负责码头装卸。建国后,码头合并,迁至新镇潢桥下游350米处,建有2米宽的石阶。1959年码头工人加入县搬运站,码头名存实亡。渡口,县境河流纵横,渡口遍布,常用于摆渡的有26个,其中主要的有史大营团结渡口:位于来龙乡,建于1978年,由几户农民联营,每天摆渡150-200人次,高峰时达400人次;杨渡口:位于来龙乡,1983年来龙乡与淮滨县联办,每天摆渡20人次左右,洪水期停摆;杨台渡口:位于上油岗乡,建于民国时期。现由3户农民承包,每天摆渡30-50人次,逢集达150-200人次;徐渡口:位于踅子镇,建于民国时期,与淮滨县对摆,上半月为潢川,下半月为淮滨,每天摆渡200人次,逢集达500人次。
水上运输:建国前,以个体船民为主。船民使用竹筏和木帆船,往返于潢河、白露河航道之间,年货运量2000吨左右。1953年成立水上乡,1956年转为高级社,1962年改为船民公社,1984年更名航运公司。50年代发展木帆船,1959年木帆船增至511只,比1949年(6只)增长84.2 倍,竹筏被淘汰。60年代开辟新航线,船只多运行于洪河、贾鲁河、漯河一带。70年代改用机动船只,并转向安徽的蚌埠、阜阳、凤台和江苏的巢湖一带行驶。80年代实行承包责任制,全部使用机动船只——水泥驳船。1986年全县有水泥驳船196艘4749吨位,3460匹马力,年货运量106万吨,比1979年(2.75万吨)增长37.5倍,比1952年(1.95万吨)增长53.4 倍。
还是《信阳地区交通志》的记载,1950年,省航运局在乌龙集建立淮河办事处。1951年,办事处奉命迁移潢川县城关。改称为“河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潢川办事处”。1951年7月,成立“河南省民船联合运输社潢川分社”。1952年,随着豫、皖两省行政区的划分和调整,撤销了潢川航运站,与处合并。信、潢两专合并,1952年11月,将潢川办事处迁至信阳,改称“河南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淮河办事处”。1953年8月建立“淮滨水上公安局”,下设又潢川水上派出所。……1964年,曾将设在淮河北岸一公里处的造船厂移至淮河南岸的踅子集,该船厂以木帆船、水泥船为主,兼修竹木排及多种船只,有职工70人。由于航运不景气,技术力量薄弱,连年亏损,1981年经上级批准停办(《潢川县志》第240页亦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