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条到新10条,大幅放宽隔离、核酸检测以及使用健康码等措施,宣告一个疫情防控的时代落幕了。
在今天,放开的步子越来越快,每个人都意识到当前需要直面感染的可能性了。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于日前的评论火了。金冬雁教授指出,中国大陆一下子放宽防疫措施,没有准备得很好,又是在冬天,疫情或出现海啸式暴发。他说,可能发生像香港今年2至4月第五波时的情况。
金冬雁还说,中国大陆疫情一旦海啸式暴发,不一定能够像香港一样在两个月内就结束。他以台湾为例指出,奥密克戎疫情暴发后就一直未曾回落。
事实上,国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冯子健此前也曾提到第一波大规模疫情冲击下,人群中的感染会达到60%,最终80%~90%的人会感染。
无论是中国台湾、香港的放开,事实上情况并不乐观,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台湾地区8日新增37例新冠肺炎死亡个案、149例中重症个案。其中一例40多岁男性曾接种四剂疫苗,有慢性病史,11月11日染疫后约一个月死亡。1月至今中重症累计3万7916例,其中死亡累计1万3730例。
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香港近期每天的新冠感染人数在九千到一万两千之间徘徊,截至昨天为止,香港五波疫情共死亡10651人。
以台湾的重症率与病死率类比中国的人口基础,国内如何应对这波医疗冲击波,需要早做准备了。
从层层加码的严格封控走入到层层减码的放松,中国长达三年的动态清零政策突现“U转”,各地面临感染率飙升的局面或已经正在成为现实,从目前来看,民众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还没有做好准备。
感染率上升已成为看的见的事实,医院压力越来越大
当前国内医院发热门诊的压力正字露出苗头。到今天,部分城市事实上已经全面开放,在放松管控与取消常规核酸检测的情况下,目前公布的数据,大众也心知肚明,已经不具备参考性。
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人身边的阳性越来越多,笔者所居住的小区,目前阳性居家隔离的案例在近日又多了几起,包括笔者所在的4栋某个楼层以及隔壁5栋某个楼层,都出现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目前已经确诊并处于居家隔离之中,身边不少人的担忧情绪越来越浓。
随着各地陆续放开,压力来到了医院这边,不少地方发热门诊正在迎来第一波冲击。从广州的情况来看,首先是发热门诊的压力越来越大,白云区发热门诊已经按照两倍扩容,24小时运作。在过去,医院一旦出现阳性,要报告疾控部门,确定医院内密接,在明确范围内进行封控和消毒。
简单来说,医院需要经历“阳性-关停-消杀-复诊”这几个流程,但现在已经做不到了,广州多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出现了大量的阳性患者,甚至出现了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情况。包括笔者所在的附近三甲医院。
近期有广州三甲医院医生透露,从12月5日起,该院医护出现阳性不再算作院感,接诊阳性患者的医护也不再计入密接。因为医护人员零感染,但目前很难做到,必须要改了。
当然不仅仅广州,发热门诊的压力已经在全国各地都在出现。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阳性-关停-消杀-复诊”现象近几日也出现在多地,包括深圳、武汉、昆明、长春等。
此外,近期有湖北三甲医院妇产科主任医生发文说,放开之后,阳性越来越多,一夜之间,感染科一下子爆满,科室一半医生感冒关起来。
这并非医生个人的危言耸听。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近期报道,武汉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透露,其所在科室对急诊患者先进行分流,近三天内出现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去发热门诊,无发热症状的患者前往急诊。但近一周,两个地方患者都有增多。
12月7日,该院发热门诊外已排起了长队,“而且这几天发热门诊和急诊都查出了核酸阳性的病人”。该医生提到,前一日发热门诊接收的101位病人中,52人的核酸结果呈阳性。
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保定就更不用说了,据保定医院专家近期交流的要点,估计保定目前感染率15%~20%左右,从放松到达到目前感染率仅用了2周左右时间。由于医护人员阳性不断增多,离岗率明显提高,人手不足的压力正在显露。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疫情对医疗机构造成的冲击正在显现,一些医院也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的情况。目前,许多医院更多建议大多数新冠轻症患者不要涌入医院,易造成交叉感染。但是对于轻症、重症的判断,多数民众并不知道这其中的标准,基于对个人健康与家人尤其是小孩的担忧,大规模涌入医院依然难以避免,但医院也不能以轻症理由拒绝诊治,这往往就导致了医疗挤兑的发生。
从中可以看出,国内的医疗机构以及民众对于感染的准备都不足。不过尽管当前部分城市的医疗资源正在遭遇冲击,目前还不是最困难的时候,凭借奥密克戎超强的传染能力,估计在春节前后开始,放开走在前面的城市就会相继迎来真正的高峰,那时候才是真正难关到来的时候。
国内的医疗机构需要在重症收治上、医生防护上,预留更多资源
如果按照疾控专家预测的第一波感染率60%来算,那么这其中只要有20%甚至10%要去医院,对各大城市的医疗体系来说,就是无可承受之重。
因此,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一方面需要尽早转变管理模式,构建分级诊疗网络。在过去,不少医院依然没有反应过来,对阳性病人采取拒诊的态度。
不过好在,日前国家卫健委已经表态,医院不能拒诊核酸阳性患者,但要划分出核酸阳性的诊疗区和核酸阴性的诊疗区。并强调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开设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
另一方面要让医务人员尽快熟悉新冠的诊断、治疗的规则和流程,能够快速识别重症和有重症倾向的病人,已成当务之急。
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经验来看,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留给重症,降低死亡率。根据目前研究,99%的感染者都是无症状或者轻症,这些人不需要到医疗机构。但是如何分层处理新冠感染人群,如何让民众判断自己是轻症还是重症,轻症该如何治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这其实需要地方医院与政府给出明确的指引。
尤其是在当前如果大量轻症涌入,医院不能拒诊,如何避免医患冲突与社会隐性矛盾,也是需要思考并有相关预案。
此外是医生的防护上,在“新十条”出来的第三天,很多医疗机构已经出现了院内患者、医护人员的感染。从广州的情况来看,当前医护出现阳性不再算作院感,接诊阳性患者的医护也不再计入密接。
这意味着医护感染的压力越来越大,医疗资源的冲击之下,核心问题是保住现有医生人手不减少。但医生人手减少是一个可预见的大趋势,涌入医院的人越来越多,医生越来也少,这个矛盾如何处理?
尤其是如果阳性医生给阴性患者看病这种情况如果无法避免,一旦出现医生感染患者的案例,如何避免不理性的社会层面的医患冲突?
笔者之前指出,在急诊之外,对部分科室就诊患者尤其是发热门诊就诊最好依然是保留核酸检测,如果医生这道防线失守或遭受冲击,未来的形势可能会愈加艰难。不过近期国家卫健委已有新措施出台,除急危重症入院之外,需48小时核酸,这其实也是对医院这种特殊场景设定了一道防线。
但这还不够,从医院的准备方向来看,首先在发热门诊患者进行分类收治之外,各个专科病房需要扩充新冠隔离病房;另一方面,需要更有效率的调度医务人员力量并最大可能的防止院感。
医院要为儿科做更多准备
事实上,从医疗冲击波来看,儿科的压力首当其冲,因为在不少家长看来,自己感染可以忍受,但孩子如果反复发烧,就很难硬扛着不去医院,但是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出现家长感染的情况,孩子就难以避免。因此,孩子优先就诊可能会成为不少家庭的一种共识。
况且在儿童专科医院,冬季问诊量一直较大。有上海儿科医生表示,除新冠和流感外,还有一些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儿童多发常见病。这些流行病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故而家长往往难以区分。在社会面防疫松绑之初,家长往往会出于焦虑心理,在儿童出现症状后,第一时间赶赴医院。
如今也已经有广州儿科医生在网络爆料,新冠患儿太多,儿科发热门诊医生人手不足,压力也越来越大。
但从今天来看,医院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手不足的短板已经出现,尤其是儿科原本就医生人手不足,在广州,有三甲医院医生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担心的主要是医护可能发生的减员问题以及儿科门诊发生的高峰期的拥堵问题,当前不少医院并没有准备好。
对于医院来说,需要尽早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并且儿科发热门诊需要尽可能扩容,以应对未来的儿科就诊压力。因为如果没有应对好这一波冲击,各种社会矛盾与医患矛盾可能也将集中爆发。
避免医疗挤兑海啸,不能躺平
在疫情冲击波隐现的当下,依然要有精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防疫态度与有新的思路了,但新思路其实并不能等同于躺平。
有台湾人就在网络上建议大陆不可躺平,台湾省共有515家医院,在全球医疗前200名的知名医院里,台湾省独占14家,亚洲第一,坐拥这么好的医疗资源,但1月到6月9日,平均1万人里面有21例死亡。
上海有2400万人口,医院数量仅有398家,而我们内地99%的城市都达不到一线城市的水平,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主任殷勇看来,疫情以来,国家虽然非常重视发热门诊的建设、管理和感染防控。但真正有场地、设备和医护人员储备,能够设置发热诊室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还很有限。
因此,医疗挤兑海啸,可能是即将要面临的大问题。
国家政策层面在放松管控,但依然在强调精准防控,不过从各地来看,其实已经在全面放开。虽然说要清零可能不太现实了,但是完全放任也不现实,精准防控压平曲线,把感染数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医院的承压极限,不出现十几万、几十万大规模增长而导致医疗挤兑,可能依然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从目前来看,需要针对可能的失控情况有预案,并且不能完全从港台模式来推测内地情况,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港台医疗是预约的,躺平放开,医疗挤兑不严重,而国内如果放开防疫,大家习惯了吃大户,有病没钱也把医院赖住。那样医疗挤兑会很严重,医疗系统会直接瘫痪掉。
医疗体系如何应对这波即将到来的疫情就诊冲击,当前如何建立完善的医疗扩容、分级与分流、就诊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