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庞开贵 历史文化爱好者、自由撰稿人、重庆老街群友、服务于澄江镇文化服务中心
澄江记胜
澄江江水净如练,波涛不惊金沙绚。
星分井络应梁州,支流三千劳禹奠。
天生巨镇仰渝城,三峡为关铁锁横。
华阳黑水上游涌,逦迤西来汇峡情。
——郭正笏(清朝璧山秀才)
●道路交通
公路:澄江的第一条公路是“澄温公路”。1940年卢子英和澄江乡绅极力倡导,准备修建澄江到北泉公园的公路,即“澄温公路”,当年即成立了建设委员会,3月开工,拟建三公里,但因物价上涨,一年内工程将半,用款达三十万元(法币),先期筹集的10万元远远不够,工程被迫停工。1942年春,蓝文彬商同北碚管理局报请四川省政府补贴10万元、军政部汽油厂补贴15万元,工程得以复工,1943年温泉公园到澄江南桥头段一条泥结石道路建成通车,隔溪而至澄江。再后蓝文彬将公路接通至运河“美龄堂”,共5公里左右。
1952年开始修建渝南公路,澄江段从唐房嘴至炭坝,澄江动员5000人参与公路建设,渝南公路北碚澄江段于1956年正式建成通车。工程量主要在澄江。
建设澄温公路筹备人员合影(后排左2黎继光、右1北碚管理局局长卢子英,前排右3胡汝航、右5蓝文彬)
大明厂厂长朱已训(李 P岳父)驾美国吉普行驶在澄温公路
澄江最早的公交车:1945年12月22日,宝源煤矿、澄江镇公所、澄江电灯公司、新亚药厂、复兴隆煤矿、和平煤矿和中央测绘学校、立信中学等单位合伙集资筹办“澄江镇联合车”。次年4月12日正式售票,每日上午6时由澄江镇唐房嘴车站驶往市中区苍坪街,当天上午11:00开回原地,每天一班。
这种烧炭作动力的老牙车,是旧卡车改造,速度慢且时常出毛病,时人戏称: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修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澄江大桥:
原澄江大桥
1952年9月21日,修建渝南公路的同时,澄江大桥开始动工,1955年正式建成通车。澄江大桥全长约300米,条石加预制件结构,单车道。之前该处为简易竹木桥。据传,该大桥的中间桥礅由于潮泥过深,无法挖到硬底,人们只好用杉木打桩作基础,当年工匠技术水平非常过硬,至今末出现任何质量问题,由于主跨单车道不能满足通行需要,大桥改建别处,此桥目前仅供行人行走。
(注:以前澄江去北碚走陆路则通过黄良嘴小桥或附近简易木桥过河步行,每遇涨水人们则需走石礅子过去(礅子河社名字由此而来),要么乘“义渡船”。后来运河蓄水,石礅子被淹没,人们就走运河坝坎过河。1964年川仪九厂迁至澄江,七十年代政府在运河坎上修建了一座小桥,便于群众通行)。
黄良嘴桥:位于运河与嘉陵江交汇处,这是一座四孔五礅石平桥,高约八米,宽约三米,长约六十米。多次被洪水冲毁而重修,无法考证具体修建年代,是旧时澄江老街通向北碚、缙云山、蔡家沟的主要通道,特别是末建运河时,是挑煤的主要道路。随着运河和澄江大桥的建成,目前少有人行走。
澄江码头
澄江场自古就是嘉陵江边一个物资集散交易中心,是包括璧山在内周边百姓出埠的重要码头。上至涪江的遂宁、渠江的广安、嘉陵江的广元,下至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这条航线常年运输粮食、水果、茶酒、煤炭、石材、盐巴等,百姓出川回家也往来其间。
澄江运河码头
澄江早先仅有一个上码头(豆芽湾码头),供往来船只停靠码头,后因兴办煤矿,夏溪口设有多家煤栈,特别是抗日战争后物资运输繁忙、人口增多,逐步又形成下面几个码头。鼎盛时期,江边停靠的大小船只有几百条之多,上至乌木滩,下到马家沱,密密麻麻排了一公里以上。
澄江口当年船工特别多,也叫纤夫、“拉巴儿”,他们常年走南闯北,上到过广元的昭化,(昭化是武则天的出生地,传说姑娘很漂亮,有“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谚语),下到过宜昌甚至汉口。
糖房嘴码头
主要有5个码头,上码头(豆芽湾)、正码头(过河码头)、夏溪码头(下码头)、运河口码头和糖房咀码头。
上码头在二郎滩下的豆芽湾,中积坝把汹涌的嘉陵江水阻隔后形成了一个天然港湾,因此此处多停靠需较长时间停留的船只,如打渔船、生产资料运输船只和群众生活船只。同时也是船只过往澄江的“检查点”和税费征收“卡点”,当年峡防局和蓝文彬的七师都在些设立过“关卡”。
正码头原是澄江到白洋背的过河码头,当年因对面有复兴和(解放后改为复兴隆)、二岩等多个煤矿,其工人及家属有过河需求,再加上西山坪、草街百姓也需过河,人流量特别大,投运的几支木船连轴转。解放后也设有两支木船交替渡河,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渡河下移,码头停用。
夏溪口码头是澄江最大的客运、货运两用码头,上游为沥鼻峡,下游温塘峡,对面是西山坪的白洋背和张飞古道。宝源煤矿、遂川煤矿煤炭运输,以及嘉陵江过往船只多在此停靠,江面上常年有上百艘运输原煤的船只和趸船,蔚为壮观,每天迎来送往、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如今,夏溪口码头仍为渡河码头,保留了渡船,供两岸群众往来。
除此之外,澄江境内沿嘉陵江还有何家沱、吴粟溪、炭坝、骑龙穴(老渡口)、三花石等多个码头,它们构起了澄江水上交通体系,为当年澄江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义渡会:民国19年(1930年)3月15日,澄江镇义渡会成立,由周砚余充任会长,在马家沱置田产20石,街房3间,购渡船两只,请渡工四人,常年推渡行人从澄江镇到对河白沙沱。每年收回谷7.2石,房屋年租金折合谷3.5石,支付渡工每月每人力资老两斗米。另外在桐林乡堰河(运河)设义渡船,有渡船两只,渡工二人,靠堰河渔业收入维持。
民国28年(1939年)10月,重庆慈幼院在北泉设横江义渡,有渡船一只,每天有慈幼院派儿童推渡去二岩,不收往返行人渡资。
拦河坝:1927年卢作孚出任峡防局局长后,北碚匪情很快得到缓解,按照卢作孚的“寓兵于工”思路,峡防局成立了许多劳动分队,有缝纫、打草鞋、织布、做泥工、安电话,其中四分队负责嘉陵江淘滩。
由于当年嘉陵江上游的二郎滩水激滩险,涨水季节常常船被洪水打沉,而枯水季节许多船又会搁浅,常常出现安全事故,1930年,峡防局四分队耗时两年在二郎滩(澄江镇与草街子之间)的中集坝靠左侧(嘉陵江西面)建了拦河坝。拦河坝坝长约一百二十米,高三米、宽五米。拦河坝建成后,枯水期水集中到嘉陵江中集坝右侧(嘉陵江东面),大大地提升了通航效率和航行安全。
澄江河坝局部
澄江嘉陵江拦河大坝局部图(2011年嘉陵江中集坝因建设开采砂石,将部分拦河坝毁坏,而且该河段改道中集坝)
●古遗迹、山寨、墓葬
大土遗址在嘉陵江右岸,上马台村原吴粟溪四楞碑社(现该处已被淹没),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器物,距今4600年。其出土的折沿花边瘦腹罐、折沿鼓腹、斜腹罐、桶形罐等,在长江边忠县哨棚嘴遗址第二、第三期地层中均有大量发现,同时在姊归、宜昌也有发现。
河嘴遗址在嘉陵江右岸,上马台村鲤鱼石社。出土是唐、五代、宋辽金多时代文物,根据调查勘探,遗址地层堆积物可分为六层,是一处古代嘉陵江流域人类烧制陶瓷器的遗址。
觉化城石塔是一个六角形石塔,距缙云村黄焰沟复兴寺100米处,塔高约2.4米,六角形,宽约1.6米,正面有石门一道,石门高0.8米,宽0.6米,石柱雕刻有对联:“塔相千里固,真容万载常”,横额“觉化城”。塔内空心,内有一米高的六梭石柱一根,上刻“大清乾隆陆年子秋月谷旦立楚湘衡陈克昌刊”字样,整个石塔做工精细,为清初乾隆年间修建。“觉化”即佛的化身。佛教认为佛的真身是法身,世人不能见,能见的是佛的化身,故称释迦牟尼为“千百亿化身”。觉化城塔的顶部还有六角形塔顶已损坏。
宋代墓葬群与杨元甲墓在澄江村运河边,有古墓十多座,为南宋时代墓葬群。因时代久远,大多已经被埋没于黄土之下,2013年澄江村公路建设发现。其中有一座是南宋时期曾任合川、江津知县杨元甲夫妻墓地,该规模较大,做工讲究。据考杨元甲为巴岳人,而该墓是一座生前墓,生前墓在修建在澄江,说明祖籍或出生在澄江,因宋代澄江隶属关系复杂,记载不够准确,且变更频繁,按照落叶归根的习惯推演,杨元甲应该是澄江人。
明、清古墓在缙云村戴家院社附近,墓葬群方圆近十亩,明清时代所建,全石结构,精致豪华。古墓大多保存完好,墓碑铭清晰可见。多为寺庙高僧、主持、居士之墓。这与缙云山寺庙众多有关,其它地方很少发现僧人墓葬,此处却多且集中,其中还有双穴石墓室。
山寨
狮子峰寨在缙云村缙云山狮子峰顶,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海拔864米,城门宽94厘米,高198厘米,进深225厘米,城门上方有“狮子峰”三个字,是一处旧时的军事防御工事。
青龙寨在缙云村石华寺社,离石华寺一百米左右的西边山垭口上,是一座用于防匪的山寨,也是缙云山上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山寨。山寨修建于大清嘉庆年,为圆拱形双门寨,南北两个寨门,北寨门顶刻有建造年代“大清嘉庆岁次戊午仲冬月上浣丁卯日”(1798年)。目前较多寨墙仍保存完整。
另外,受地理位置影响以及历史原因,澄江防御土匪和外敌入侵的山寨众多,特别是在清朝修建山寨达到了高潮,缙云山上除狮子峰山寨外还有九龙寨、青云寨、云峰寨等等。
老街寺庙
清民时期,澄江老街有王爷庙和岳王庙两座寺庙。
王爷庙建于清朝末年,因当年嘉陵江澄江二郎滩、桐子浩、九口锅几处河道水灾频发,为祈求平安,当地水把头、码头大爷、船帮们共同集资修而建,为“镇江”王爷庙,此供奉的并非某位“王爷”而是神话传说中的龙王爷,凡大江大河边的城市几乎都可以见到王爷庙。
澄江王爷庙依山而建,三面马鞍形高坡,一条小溪绕庙墙流向嘉陵江,沟深水急。寺庙与老街有一小石拱桥相通,因石桥常常被嘉陵江涨水淹没,街道改造,路面升高,所以又在石拱桥上面重了一层石平桥,因此有“王爷庙建学校,出门就是桥重桥”一说。溪边十数株百年古树,遮天蔽日,左右危岩高耸,俯临嘉陵江流,庙前阁楼,周围为石砌高墙,两重大殿走马翘角,气宇恢宏,大殿门额“王爷庙”三个描金斗字,寺庙前后,古木参天,寺庙内香火旺盛,寺僧多时达六七十人,每年举行两次庙会(庙会同时也是朋友聚会和物资交流贸易会等),特别是每年的六月初六庙会那天,朝觐者充街塞巷,热闹非凡。传说东海龙王这天要洗晒鳞,人们便会在这天洗晒衣服,以求吉利,这天也称“洗晒节”。
清人郭正笏在《澄江记胜》诗中对澄江“王爷庙”是这么描述的:“水滨之上山势陡,中有古寺藏深柳,屋宇依稀绕禅关,一阙之市环左右”,又有“禅林寰日日悠悠,仰瞰峡流几度秋,因过亥市逢僧话,万斛尘缘一瞬休”。1942年蓝文彬牵头在此开办学校后,王爷庙僧人逐渐减少,解放后于1957年拆除。
1953年三峡中学学生在王爷庙前的结业照
岳王庙在澄江口与夏溪口之间,澄江上码头处。与澄江袍哥总堂口“同义福”茶馆相邻,庙内供有岳飞、关羽像,无僧人、道士、尼姑之类。岳王庙香火旺盛。每到初一、十五,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更是络绎不绝,每年澄江龙舟赛后的龙头也供于此,或许岳飞真能保佑,不论在澄江码头或者是到北碚码头,澄江龙舟每年都会获得第一。解放后岳王庙被拆除,“同义福”茶馆也改为澄江供销社一门市,因没有确切地名,大家都叫这里为“阿弥陀佛”,只要是老澄江人,说“阿弥陀佛”,都知道是指这里。
澄江历史悠久,各类寺庙、佛堂众多,特别是缙云山比较有名的寺庙就有八个,其中,缙云寺、温泉寺更是远近闻名。
(部分图片来自文保志愿者大隐、网络,感谢澄江如故)
(澄江往事征集:照片、图画、航拍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