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隆兴元年(1163年)春,宋孝宗以张浚为总统帅,以李显忠和邵宏渊为领兵大将,开始了南宋历史上首次主动向金出兵的北伐。此次拟定的作战计划是两员大将各取灵璧和虹县,然后两军合力攻取宿州。
李显忠攻克灵璧便乘胜率军向宿州挺进,一鼓作气,将宿州拿下。此时的邵宏渊还在虹县与金军周旋,宿州大捷的消息传来,邵宏渊刚刚得以从虹县脱身。
这邵宏渊本就度量不大,况且此次领兵就冲着出名而来,此刻却让李显忠得了头号功臣,心里充满了窝囊气,对李显忠更是耿耿于怀。
2
不管怎样,宋军大胜,孝宗自是十分高兴。孝宗先是给李显忠颁发了嘉奖令,将其升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任邵宏渊为副使。怒气冲天的邵宏渊顿时心生退意。
张浚对邵宏渊先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好言相劝一番。不过,没想到这邵宏渊不仅肚量小还是个倔驴,根本不听劝。
毫无办法的张浚只好耐着性子与其谈条件,如此一来,邵宏渊来了兴致,他就等着张浚这句话呢。“与李显忠平起平坐。”估计这时张浚被邵宏渊气糊涂了,竟然答应了他这么不着调的条件。
3
李显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自从攻下宿州,就停滞不前了。既不作防御也不整顿军队,终日沉浸在庆功的喜悦之中。
对此,邵宏渊非但不加劝阻,还径直在一旁看热闹。指望这样的将领打胜仗,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就在宋军内部问题重重之际,金军已在失败中清醒过来,金军做好准备,整顿军备,调兵遣将,反击开始了。宋军哪里有什么战斗力可言,面对金军只有纷纷溃逃。
4
李显忠还算保持几分理智,他急率部下抵抗,可是此时宋军竟有大半逃跑。在这关键时刻邵宏渊仍不肯放下个人恩怨与李显忠合作。李显忠孤军难战,弃城而逃。
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孝宗和张浚君臣二人唉声叹气,在群臣面前丢尽了颜面。此时正是主和派站出来说话的最佳时机。
北伐的惨败使孝宗收复中原的雄心严重受挫,他在主和派的压力下,先是下诏罪己,然后罢免了张浚枢密院使职务。而后派卢仲贤到金商洽议和方案。孝宗的要求是不割地,不称臣,这议和怎么谈。
5
卢仲贤到了金国,此条件一出,完颜雍立即拍了桌子,勃然大怒,将卢仲贤扫地出门。卢仲贤带着金人的条件风尘仆仆地回来了,总算是捡回了一条性命。
金人此次打了胜仗,胃口当然很大,除将两国的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外,一概照绍兴和议的条款而定。
割地完全在孝宗的底线之外,金人实在是小看了孝宗了。如此条件孝宗毫不犹豫地拒绝,并把卢仲贤交给大理寺处理。
6
但是问题出现了,议和不成,双方只能再度开战,可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宋朝打胜仗的把握很渺茫。当前形势一团糟,孝宗不禁犹豫彷徨,无从下手。
正当孝宗烦闷之时,金人再度南下,他此时却无兵可调,因为主和派充斥着朝廷,并不听从他的调遣。在金人的军事胁迫下,孝宗无计可施,不得不接受金人提出的议和条款。
隆兴二年(1164年)底,宋与金签订合约,史称“隆兴和议”。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一、宋金不再以君臣相称,改成叔侄关系,宋主称金主为叔父;二、宋向金每年纳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三、宋放弃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