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几乎作为中国人的做人基本信念印刻在脑海中,而恩报关系也成为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话题,但在这个话题的两端也总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怨报德,恩将仇报。好在历史的经验在不断告诉我们这些人往往不得善终。
一锭元宝换同床 一纸画符恩义绝
《聊斋志异·丑狐》正是讲述一个以怨报德最后不得善终的故事,一个姓穆的书生家里十分贫穷,以至于冬天仍着单衣。一晚,穆生独坐家中,忽然一个衣着华丽,但却又黑又丑的女子笑着走进来:“你不冷?”穆生诧异,问她是谁,女子答:“我是个狐仙,可怜你寒冷寂寞,想和你同床共枕。”见这女子容貌丑陋,又恐惧于她非人,只得大声号叫。
狐女不动声色,掏出一块元宝放到桌上,说:“你若答应,此物便归你!”穆生见钱眼开,于是欣然接受。床上没有被褥,女子便将自己的外衣脱下来铺上。天快明时,女子起床嘱咐穆生用元宝去买布做被褥、棉衣,再买点酒菜,并承诺只要和她永远相好,就不愁金钱之事。说完就离开了。
穆生把这事告诉了妻子,妻子高兴地买布来缝制被褥。狐女晚上来后,见被褥一新,欢喜地说:“你家娘子太勤劳了!”临走前又留下银子作为酬劳。从此后,狐女每晚都来,每次离去,必定赠些钱物。一年多后,穆生居然慢慢成了富裕人家。
穆生富裕后,狐女所赠之物渐少。每日看到狐女竟觉得愈发厌恶。于是专门请来驱狐道士,画了张符贴在门上,想断了她的来路。狐女来后,把符咬下来扯碎,扔到地上,进屋指着穆生骂道:“忘恩负义的东西!从此我们情断义绝,我所赠你之物,你必如数奉还!”说完,忿忿出走。
坏书生赶尽杀绝 丑狐仙以恶治恶
穆生却因为害怕连忙告诉了道士,于是布置法坛,准备驱狐。忽然道士摔倒在地,血流满面,耳朵已被割去一只。众人大惊,四散逃窜。道士仓皇逃窜。
这时,天降巨石,纷纷砸到穆生屋里,门窗锅盆,悉数被砸烂。穆生蜷曲着躲在床下,冷汗直流。只听得狐女“嘻嘻!”一声,一只猫头狗尾巴的怪物一口就咬住了穆生的脚,怪物咬烂他的脚趾,发出咯咯吱吱的脆响。只听狐女说:“金银财宝全数交出,不要隐瞒!”穆生连忙答应,狐女叫了声:“呵呵!”怪物住口。穆生爬不起来,告诉狐女藏钱的地方。
最后只翻出了二百两银子。狐女叫了声:“嘻嘻!”怪物又咬住穆生的脚,穆生哀叫求饶,狐女限他十天内还清六百两银子,穆生答应,她才抱着那怪物走了。
不知多久,家人才陆续回来,从床下被拖出来的穆生脚上鲜血淋漓,两个脚趾头已被咬掉, 财物被搜寻一空,只剩下当年的一床破被子。众人便拿来盖在穆生身上,让他躺下。
穆生害怕狐女十天后再来,变卖使女、衣服,凑齐六百两银子。十天后,狐女果然又来了。穆生急忙将银子交给她,孤女收下,默默地走了。此后再没来过。穆生脚上的伤,医治了半年才好,家里又恢复往日之状,一贫如洗!
无情无爱偏一对 错付真心难回首
穆生啊穆生,真可谓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也不过如此了,狐仙日日接济,使一穷困潦倒之徒终享尽荣华富贵,但奈何人心不足蛇吞象,随着穆生财富与日俱增,换来的竟是惨被驱逐。若是狐仙法术低微,恐怕在劫难逃。此忘恩负义之举让人胆寒,固然是人人得而诛之。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们总说没有物质的爱情是一盘散沙,那若是没有爱情呢?我看恐怕也是情不能久矣。强扭的瓜终归不甜,一个人费尽心思想要得到想托付之人的欢心时,或许更该想想,此人如何?此情如何?
否则,当他荣华富贵之日,便是你花谢春去之时。
不义之富不可图 嗟来之食不可受
在老百姓中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叫做:“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己永不倒。”其实狐女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后续,狐女后来又跟了邻村一个家境贫寒的于姓农民。
三年之后,于某除了按时交纳官府的粮税外,还建起了成片的高房大屋。而他们一家人所穿的华丽衣服,多半是原来穆生家的东西。
穆生见了,也不敢问。一次,穆生偶然到野地去,在路上碰到狐女,他急忙跪在路边。狐女默默不语,只用白手巾包上五六两银子,远远地扔给穆生,返身便走了。后来,于某去世后,狐女还不时到他家中,每来一次,家里的财物往往随之消失。
于的儿子再看见她来,便行礼参拜,远远地祷告说:“父亲去世,我们都是您的孩子。即使不怜恤我们,又怎忍心坐视我们贫困呢?”狐女听了,便走了。从此再没到过于家。
狐女实则貌丑心善,改换人家之后,让于家也富贵起来,直到于氏死去,她才离开。其实她三番五次到于家是为了带走她曾赠予他们的财物,但念在于家和她的情分,只得作罢。只能说于氏善良,得了好报,或者说于氏聪明,得了前车之鉴,对待狐女如同神仙,才让狐女最终放弃财产。
但若是狐女心狠,他们恐怕依旧会再次陷入贫穷。并且在习惯了又有狐女相助点石成金的日子中早已忘却基本的发家致富的技能,以至于永无翻身之日,所以若是真想飞黄腾达,靠天靠地靠父母,不如靠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狐女所拥有的胸怀,即便是穆生一家曾愧对于她,但年岁日久,她虽厌恶于穆生,但却从未靠自己的法术去谋害穆家,多年以后在田野相见,竟然依旧拿钱帮助他,实在忍不住感慨,总说妖性恶劣,可与之相比,人的心灵又能高尚到哪里去。
参考资料《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