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华州华阴县人,是生活在唐末丧乱之后,活动于五代时期的一位大书法家。
杨凝式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代表作《韭花帖》有天下第五行书之称。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韭花帖》有三件:
一件在无锡博物馆,
一件在台湾兰千山馆(寄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件不知所踪。
《韭花帖》罗振玉藏本
为什么最后一件“不知所踪”也要列在这呢?
因为清末罗振玉收藏过这件《韭花帖》(下简称罗本),他曾用珂罗版影印将其录入《百爵斋藏名人法书》。
1945年,这件《韭花帖》于罗氏东北寓所遗失,至今下落不明。
但因为之前已有影印,所以我们今天仍可以在网上看到它的图片。
《韭花帖》兰千山馆藏本
台湾兰千山馆的《韭花帖》(下简称兰本),有清代文人高士奇的收藏印,高士奇曾在《江村销夏录》里著录过这件作品。
《韭花帖》无锡博物馆藏本
无锡博物馆的《韭花帖》(下简称清本),又称“清内府藏本”,本是清皇室的藏品。
乾隆题跋
因为高士奇曾为康熙皇帝做过书画鉴赏,所以有个说法是:
清皇室收藏的本是兰本,高士奇在鉴赏的时候,觉得这件作品实在太好了,就顶着杀头的风险,用摹本掉了个包,这摹本就是清本。
后来,乾隆鉴赏的就是这个清本,所以我们可以在清本里看到乾隆的题跋。
虽然高士奇顶着杀头的风险,但今人一般认为罗本《韭花帖》才是真迹。
不过,也有人说高士奇当时从宫里换出来的就是罗本,兰本和罗本都是从他家流出来的。
下面,逐行看一下这三个字帖的对比。
▍第一行
第一行里,可以重点看一下“寝”字:
首先是第一点,兰本和清本更多的是圆,而罗本圆中带方。
其次看底下的彐和又,兰本和清本更方正,而罗本欹侧取态。
▍第二行
第二行可以看一下"赐"字,这也是能一眼就看出罗本不同的字:
首先,我们看字里的空白空间,兰本和清本更规整、更平均,罗本的疏密对比则更明显;
其次,我们看赐右边的横折,罗本对这一笔的处理也是明显不同,更媚更张扬。
▍第三行
第三行可以看一下"韭"字,罗本的左密右疏、左重右轻最明显。
▍第四行
第四行不妨看一下"羞"字:
首先,从字里空间的疏密来看,还是罗本更密,对比更鲜明;
其次,看那个长撇,罗本更直更有力。
▍第五行
第五行有一个明显区别,罗本的"馀"字不完整,兰本、清本则是清晰的。
▍第六行
第六行说一个印章上的不同,清本惟字底下有一个“乾清宫鉴藏宝”的印章,充分说明了它的来历。
▍第七行
第七行,也是最后一行,这里有罗本最显眼的一个特征。
兰本和清本多少有“凝式”两字的落款,虽然并不完整,但罗本是完全没有。
以上就是对三版《韭花帖》的简单介绍
更多知识请报名我们的行书课
大老师会在课里教你写《韭花帖》
写完一遍自然会有更多的认识
文字 | 报秋咸鱼癸
排版 | 逞味胡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