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其实蛮随心所欲的,
也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性情。
有人这么形容茶人林炳辉,
说他泡茶泡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
其实当中还是有些精准的要求。
他觉得泡茶不需要很多花招在里面,
就是很朴素的端端正正地泡茶,
他希望把心情透过茶和茶席传递出去,
让人能够静下心来喝茶,
他打造的食养山房也恰好体现这一点。
隐匿在阳明山中的食养山房如其主人一般,
用一个字来形容足矣:雅。
山房依溪而建,林壑间,水声潺潺,
整个空间通透舒朗,
望窗而去尽是山水风光。
香炉袅袅升烟,
竹帘在微风下摆动,
一如古人隐世所居之处。
很多人说,
去台湾,一定要去食养山房。
山房的主人林炳辉身上总能透出一种修行人的气质,
言行举止都保持一种神秘感,
着麻衣,学禅,内心自在笃定。
内心安定的人必然有所经历。
生于台湾宜兰的林炳辉,
十几岁的时候就在台北打拼,
后来做起了建筑生意。
但是90年代台湾的房地产不景气,
为此林炳辉也负了债。
他决定归隐山林,
便租下了一处原来是土鸡城的山,
用作存放货品的仓库。
原是建筑绘图师的他对美感有种执着,
于是他把这个仓库改造起来,
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它滋发出主人的味道。
慢慢的,来这里喝茶的朋友越来越多,
他决定把这里做成一个文化创意的人文餐厅。
在机缘巧合之下,
当地的熟人校长让他做菜给教职员吃,
因此,食养山房的客人越来越多。
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
却让许多人流连忘返。
生意好,对商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可是就是因为生意太好,
2005年12月,山房搬迁至阳明山的松园。
然而换了地方,也还不能减少光顾的客人,
于是再次搬迁到了新北市的汐止。
如今食养山房所在的这片山林,
大约在清末年间就大规模种植包种茶,
林炳辉把这里划分为3个区,
分别是5号、6号、7号。
整个空间都跟周边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像是原来就在这里漫不经心生长出来的一样。
食养山房的空间是将东方园林的意境注入,
与西方的现代媒材观念做结合。
6号茶室主要以铁锈为元素,
最初林炳辉是想用黑铁来打造六号茶室,
希望在这山林间有另一种气质的建筑出现。
可是在所有事情都准备好的时候,
偏偏就在员工休息的那天下了一场雨,
材料都没有都没有遮挡,
很快,黑铁上长出了铁锈。
如果这个时候把材料都换掉,
显然是很可惜。
但是如果继续使用这批生锈的铁,
则整个建筑的模样又会变得不一样,
后来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之下,
他采用特殊的方法来处理了这些铁锈,
在玻璃、铁锈、榻榻米这三个元素之间不断调整,
最后在锈铁的茶桌上,
把矽酸钙板这一建筑材料应用到茶席的制作上。
铁锈的桌子、墙壁的颜色和空间的留白,
透出很浓的禅意,
让人产生不同的思考。
“其实建筑就是一个磁场,
场所里有你的生活态度,
有你对文学、艺术的理解,
空间中就像有生命的灵动一样,
没有的话就只是一个建筑而已。”
五号茶室与六号茶室相距5、6分钟的车程,
是一个独立的区域,
由四栋建筑物组成,
其中一个是茶室,
另外三个为用餐空间。
5号茶室。当初林炳辉选址时一看就觉得适合做一个茶室
当时他觉得这里条件太好了,便把茶人们留下的石头房子充分利用起来,打造成5号茶室。
林炳辉说:“建筑要跟过去的岁月,
之前使用人的思想结合,
才不会太锐利,
也更有意思。”
其实食养山房不是专业的餐厅,
却隔出10个区间供人用餐。
竹帘与窗外的景色相互呼应着,
餐饮是跟随空间与视觉来进行调整的,
而林炳辉本人也表示“不会做菜”,
连菜都是他自己编的,
他只是在用一种美学的思想去编菜。
比如说烫青菜,他会考虑到美术的颜色,
把蔬菜的色彩沥到一种饱满的程度就捞起来。
开始时他跑到欧洲、日本去考察,
用现代人环保、自然、生态、有机理念,
用味觉和视觉来做菜,
所以食养是一种全新的概念。
这里没有菜单、也没有价格,
都是林炳辉根据四时节令来自由搭配,
食材都是来自附近的农户,
没有多余的备份,
因此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
林炳辉从来不会问客人菜好不好吃,
也不会主动去跟食客打招呼。
每道菜都很精美。
夏季时节,
汤里会有菱角、鸡头米;
冬季会有有芋艿、白薯;
春季会有早晨刚从竹林里采收回来的鲜笋。
一如主人的自然、简单,
完全没有多余的姿态。
食养山房
地址:台湾新北市汐止区汐万路三段350巷5号‧366巷6号
电话:+886-2-26462266
撰文 | 嘻嘻
图片 | 来自网络
投稿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