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牛洁 文 记者 王亚鸽 实习生 胡敬超 摄影

小伙伴儿们,加油!
核心提示┃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诗人席慕蓉的一首《乡愁》,道尽深情与沧桑。
很多人说,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都市的小朋友是没有乡愁的。5月20日,大河报小记者来到郑州航空港区八千办事处中心学校的“趣园”,了解民俗,感受乡愁。趣园位于郑州航空港区八千办事处中心学校君赵小学内,是一所集民俗参观与体验于一体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个下午的时间,在电子产品陪伴下长大的城里娃,深深爱上了“老民俗”。
惊喜
识风箱、木锯、马厩小记者发现“新大陆”

快乐荡秋千,我要飞得更高!
“这就是风箱啊?来的时候妈妈专门给我讲过。”趣园乡味馆内,小记者叶子青见到风箱,十分激动。
讲解员介绍,风箱由木箱、推拉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是过去农村厨房的“标配”。“我知道!妈妈说她以前用过。”叶子青一边说,一边申请操作风箱。在讲解员的指导下,他拉动风箱,感受风力,十分兴奋,“哇!真神奇!快拍照片,我要传给妈妈看!”

老照相机,原来长这样。
记者了解到,趣园内共有8间主题展馆,展示的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物件。乡史馆,以郑州航空港区变迁为主题;乡味馆,陈列五六十年代的厨具,如灶台、面瓢等;乡土馆,陈列有木锨、耙子等农具;乡趣馆,以老游戏为主题,有“跳房子”、弹珠等游戏;乡居馆,展示过去的民居特点;乡韵馆,主题为书房;乡情馆,陈列老式织布机、纺车;乡音馆,展示露天幕布电影、老照相机。
除了叶子青,当天,所有的小记者都对这些“老物件”充满好奇,仿佛发现“新大陆”,提问不断,“这是啥,看上去好奇怪。”一位小记者问道,“这是锯子,用来锯木头的。”讲解员“揭秘”。为了让小朋友们的认识更加直观,讲解员再次解释道,动画片《熊出没》中,光头强用的是电锯,但以前的锯子都是手动的。深入浅出,这样的解释,让小记者们恍然大悟。
另一个展馆内,马厩吸引了小记者们的眼球。“这是干啥的?”小记者再次发问。讲解员介绍,这是马厩,也叫马棚,养马的地方,这里还有马槽、马灯、铡刀等“配套设施”。“我知道,马槽是马‘吃饭’的地方,铡刀是切草的地方,也就是马的‘厨房’。”一位小记者的比喻准确而有趣,一下子把大家逗笑了。
收获
推石磨、压压井、摇纺车,孩子们“get”新技能

这水真清凉
学到新知识,也“get”新技能。当天,面对老物件,小记者们跃跃欲试。
老石磨前,小记者安闫煜和另外一名小朋友最先抢到“体验权”。起初,安闫煜使了好大劲儿,可石磨纹丝不动。“把绳子弄直,手里的木棍拿住末端,别离太近。”讲解员连忙指导。
有了窍门儿,安闫煜有如神助,终于将磨盘拉动,两人欢呼雀跃。徐梓航小朋友不甘示弱,表示要独立完成。谨遵讲解员传授的要点,加上小家伙儿体格健壮,在他的操作下,石磨盘转动起来,小伙伴们纷纷为他鼓掌。

我会推石磨啦
讲解员不忘补充说,推石磨其实用到了杠杆原理,手拿木棍的距离与磨盘越远,就越省劲儿。“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具体的知识原理以后你们都会学到。”
趣园空地区的“压井”更是人气爆棚。讲解员示范:倒入一碗水,居然能引出源源不断的水,这让小记者们瞠目结舌,再次开启“跃跃欲试”模式。
可是,看着简单,小家伙儿们怎么也压不出水来。讲解员再次传授动作要领,并提醒大家要握住手柄末端,防止打到其他小朋友。
会者不难。果真,按照正确的方法,一股清水涌了上来。小记者们欢呼雀跃,大家纷纷用手接水、洗脸,感受井水的清凉。
当天,小记者们还学习了纺车、织布机以及轱辘井的用法,收获满满。
心血
搜集老物件,校领导和老师走了二十多个村子
为啥要建这个以老民俗为主题的趣园?不少小记者提出问题。
据郑州航空港区八千办事处中心学校校长刘建军介绍,这几年,郑州航空港区发展飞快,但是,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许多老村落也随之消失。为了让孩子们不忘初心,留住“乡愁”,2016年底,八千办事处中心学校便决定建一处展馆,让现在以及将来的孩子,能够感受乡情、体验民俗。
趣园所在地——郑州航空港区八千办事处中心学校君赵小学校长刘红学告诉记者,最初,听到这一想法,老师们都感觉很有情怀。但也有一些人提出质疑:别的学校都在提倡高科技,展示民俗、留住乡愁,这不是“倒着走”吗?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老师们意识到,许多民俗已渐行渐远,弥足珍贵,他们真正意识到这一项工作的意义。
为了建设趣园,君赵小学将几间老房子加以改造。周末、假期,刘建军和刘红学带领老师们走遍附近村庄及旧货市场,搜集老物件。他们走了二十多个村子,最远的还去过长葛、尉氏。有些老师还把家里的旧钱币、老粮票、耙子等“贡献”出来。
“其间也发生过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刘红学说,比如,有些村民家的老磨盘早已废弃不用,但当老师说想低价收走时,村民立即提高警惕:是不是骗子?难道这个磨盘是古董?对此,老师们总会苦口婆心地说明这些老物件的用途。令人感动的是,听了这些,村民们大多表示支持,甚至免费赠与。如今,趣园内已有二百多件陈列品。
“每个老物件我们都会登记在册,趣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乡亲们对故乡的情怀。”刘建军说,希望通过这项工作,能让现代的孩子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走得更远,“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往哪里去。”
来源:大河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