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日本正在丧失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高端制造业在加速衰亡。
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201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日本海外企业退缩回本土,或者开始从事以前瞧不上的中、低端制造业。
比如:近两年,佳能先后关闭了位于中国和东盟的几家工厂,将生产线悉数搬回日本;这导致东洋本土的产能占其全球产能的比例,从40%一跃提升到60-70%。
而佳能把产线搬回日本,并不是因为日本国内用工成本低,又或者供应链发达;只是因为佳能的数码相机市场,被带有超清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替代大半;打印、复印机市场,也被互联网软件的文件传输功能严重侵蚀,佳能的全球市场萎缩严重。
2007年,佳能全球营收为390亿美元;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降到了305亿美元,跌幅为22%;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折合成2021年购买力平价的“佳能2007全球营收”高达507亿美元,佳能全球营收在15年间(2007-2021)萎缩了39.8%之多。
全球市场萎缩之下,营收暴跌,佳能也就没有财力维持海外工厂的正常运营了,只能收缩战线,把产能集中到本土;以节省成本,断尾求生。
2
再如:排名日本制药前五的“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将在今年(2022)启动本州岛岩手县的“抗生素原料生产线”;这个生产线初始产能就高达37万吨/每年,5年后将扩大至50-100万吨。
要知道:在盐野义制药在本土设立“医药原料生产线”之前,盐野义制药以及其他大部分日本制药公司,所需要的医药原料,都是进口的,日本制药公司只负责前期研发,以及最后的药物合成、成品销售等高利润环节。
医药原料由于技术水平要求不太高,利润太少,日本制药公司不太看得上。
在2000年代,日本制药工业一度非常强大,占全球医药市场的份额,曾高达12%,而且都是利润较高的成品药;然而到了2019年,份额数字已经降到了7%,几乎腰斩。
随着日本制药水平的下降,日本成品药在全球的竞争力逐年下降,日本药企不得不从事“以前看不上的药物原料生产”的业务,以维持营收规模;更直白点说,不过是为了活下去罢了。
再再如:一些我们印象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制造,也有回流日本本土的案例。
根据《日本产经新闻》的消息:日本服装巨头WORLD销售的鞋、服,已经实现了4成的本土化生产;3-5年后,本土化率将逼近100%;WORLD在中国和越南的所有外包生产线,都将关闭。
与此同时,日本时装巨头TSI控股,也计划将其产品的本土化生产比例,提高至30-50%;截止到2021年底,TSI控股的本土化生产比例,还不足10%。
3
而从以上3个事例中,我们也可以得出日本高端制造急速衰落的三条途径。
第一:由于日本在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中败北,导致东洋企业丧失了全球大部分的消费电子(手机、相机、PC电脑等)市场,索尼随身听和佳能相机,被苹果、华为、OV的智能手机所替代,
佳能、索尼等曾经的日企大佬,不得不关闭海外的工厂,把所有产能聚集到本土求生存。
市场已经萎缩到“日本本土产能就可以满足全球需求了”。
第二:由于日本在高端制造领域,丧失了部分技术竞争力,导致日企大佬们,不得不屈尊降贵,开始从事以前不太瞧得上的中端制造。
如前文我们所说的,“盐野义制药、明治控股医药等医药巨头”,开始从事医药原料的生产,和中印争夺生意了。
第三:由于日本工业实力下降剧烈,能够掌控的高端制造实在不多了;以至于纺织业一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部分东洋人愿意自降身份,从事了。
这反映了一个残酷事实:“日本工业只剩下汽车了”这句话,虽属调侃,但“的的确确”凸显了如今日本高端制造面临的困境。
4
如果说,1990年经济泡沫的破裂,是日本工业实力衰亡起点的话;2018年以来,“日本海外企业缩回本土以及高端制造领域的溃退”,则是日本工业实力加速衰亡的重大转折点。
昨日丢了白色家电,今日丢了消费电子和制药,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中美韩的竞争大兵又杀到矣。
当日本仅存的工业王牌(汽车制造),也面临中美(电动汽车的围堵时,“工匠精神”、“日本只做高端的供应链上游”、“海外还藏了一个日本”等纸糊的说辞,已经掩盖不了日本工业这所破房子,四处漏雨的事实了。
大雨将至,留给日本人的好日子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