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以诙谐温情的方式告诉我们:死亡,或许是另一种开始,但我们对逝者的爱不会消失,因为生活总能给人以安慰
关于《人生大事》,虽然6月24日才正式上映,但网友已给出了高度评价。有人说,这是一部笑中带泪,温暖治愈而不刻意的电影;也有人说,这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最好看的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继承父亲衣钵的殡葬师莫三妹,在一次工作中遇到了与外婆相依为命的小女孩武小文,两个人互相救赎的故事。影片以“死”为题,让人们在葬礼中观察人性,在生活中直面亲情,在“死亡”中思考生命的意义。
故事并不复杂,也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去分析,因为每个个体都能共情,都能在其间找到某种投射。它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以举重若轻的姿态,让人在或哭或笑的情绪里找到温暖人心的力量,在生与死的话题里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爱意流动。
被“放弃”的人该如何救赎?
甫一出场的三哥,捡起了火盆里的纸钱,给自己点燃了烟。这是他的祖传家业,从爷爷到父亲再到他这一代。无所忌惮的动作里,有父辈传下来的行业印记,却也是他对“死亡”的漠视。
从事殡葬行业的三哥,是被父亲看不起、被女朋友戴绿帽子的人,也是曾经进过监狱、被左邻右舍指指点点的人,亲情爱情双双失落,事业还拉后腿,三哥陷入无意义的困境之中,直到小文出现。这个小女孩有着强烈的情感和泼辣的性格,让生活有了波澜。

一个是失去外婆、寻找亲情的孩子,一个是被亲朋嫌弃、自我怀疑的大人。两个脾气火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同处一个空间,自然有点“剑拔弩张”,但也有需要与被需要。
没人爱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起初小文只是被寄养几天,是个累赘。但当舅妈口出恶言时,只有三哥在意这个家庭对她好不好,小文回报三哥的是:在舅舅家和三哥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种无条件的信任和笃定的选择,是三哥从未有过的感受。
没人在意的大人,也需要孩子抚慰。在不少人眼里,搞丧葬的总是“低人一等”,三哥是个应该“惧而远之”的人。当父亲出手打三哥时,大多数人在看热闹,只有小文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不能打三哥。脆生生的几个字背后,是孩子虽小也要保护大人的决心,更是她对他生出来的浓烈的、不可抑制的情感,如对外婆一般。
实际上,小文和三哥的遇见是一场相互救赎。小文的出现,让三哥看到了自己于他人的意义。三哥的出现,弥补了小文失去外婆的情感缺口。需要与被需要的双重情感加持,让三哥和小文不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爱与被爱的灵魂。两个被放弃的人,因为彼此的在意,才终于“活”了过来。反过来说,正因为他们拥有爱人的能力,所以才能自我救赎。
当然,小文作为一种强烈情感的存在,也化解了三哥和父亲之间的矛盾。父亲对三哥不满,但更有所期待,只是三哥始终不争气,甚至想转行。小文的出现,让三哥渐渐明白怎么去做爸爸,因而也开始理解父亲。小文的一声“爷爷”,让父亲看到了转机,听到了生命的回声,也看到了传承的希望。他明白,正是小文的存在,儿子三哥“总算有上心的事”,情感才有寄托,生活才有努力的方向。
“死是大事”该如何直视?
“天上的每一颗星星, 都是爱过我们的人”。实话讲,在我们的文化里,这个有着巨大群众基础的“情感安慰”并不好演绎,甚至很容易表现得流俗,但《人生大事》演绎得恰到好处。
小文因为不理解外婆的“死”,所以一路追到了三哥家,她以为外婆被三哥拉走了,所以一再追问三哥“我外婆咧”。在大闹殡仪馆后,三哥愤怒地指着火葬场的烟囱说,“你外婆被烧了,变成烟了,飘到天上去了,看不到了”。又因这对小孩而言太过残忍,他为自己找补了句,“她去了另外一个世界,飘到天上变成星星了”。情急之下的随口一说,却成了孩子的寄念,然后在深夜仰望星空,听着外婆在电话手表里留下的语音。孩子的视角里,外婆是天上的星星,所以帮助外婆上天的三哥,就是“种星星的人”,如此新颖的解读,让殡葬行业少了一点寒意,多了一些诗意。
死亡是什么?即便从小就在殡葬行业里行走,三哥也从未真正思考过,相反他对自己“吃死人饭”耿耿于怀,是小文一再追问,才让三哥开始思索。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但我们总是对死亡“讳莫如深”,因而拧巴得既不愿直视又格外重视。只是,影片中,骨灰盒上涂水彩画,喜气洋洋办“活丧”等丧事慢慢让人明白,死亡始终要面对,所以也不必那么“避讳”。人生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难处,死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但是只要爱着或被爱着,就算是一种圆满。
对“死亡”的理解,老殡葬人——三哥的父亲说,人生除死无大事。他敞开心扉讲述了二儿子为捞一个死人而去世的故事,这让三哥开始理解家传事业存在的价值。也是这样一个参透了生死的老人,以自己的“死”给孩子出了最后一道考题。三哥如是答题:他抱着父亲的骨灰,装进了烟花里,让父亲绽放在江边的夜空。烟花如星空,离开了的父亲,也成了天上的星星。而这,是孩子对一辈子都在“种星星”的父亲最浪漫的回应,也是他在参悟后对死的理解和态度。
谈到“死”,总让人想到悲情、肃穆、哀伤,但这部以“死”为题的电影,却能让你哭着诉说,笑着面对。它让人在轻松的氛围里明白,那些离去的人,无论是被儿媳妇抱怨的婆婆,还是生病去世的女儿,抑或是被车撞得面目全非的丈夫,始终会有人挂念,始终有人爱着。
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过于沉重,这部电影以诙谐温情的方式告诉我们:死亡,或许是另一种开始,但我们对逝者的爱不会消失,因为生活总能给人以安慰。就像小文对三哥说的一样:“我再也看不到外婆了,但是我不害怕了,因为我有家了”。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