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结权)
已故的黄梅戏戏曲音乐家、剧作家、戏曲理论家王兆干先生,曾发表论文《浅谈青阳腔对黄梅戏及其亲缘剧种的影响》,对黄梅戏在声腔和剧目上和青阳腔的传承关系进行论证。
已故的安徽省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国家一级编剧班友书先生对王兆干先生的研究也十分认可,他在《黄梅戏和青阳腔及其他剧种的关系》一文中写道:“八二年九月,我与王兆干同时参加了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第一次高腔会议。当时兆干的论文是《浅谈青阳腔对黄梅戏及其亲缘剧种的影响》,文中特别论及黄梅戏在声腔和剧目两方面和青阳腔的承传关系,记得在剧目方面谈及的有十多个。我基本同意他的意见”。
另班友书先生还在《语言.声腔.地方戏》一文中说:“黄梅戏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又有了长足的发展,真是大灾之后,必有丰年。它象它的祖辈青阳腔一样,几乎又成了时尚南北,为人们普通爱听爱学爱唱的时兴声腔了。”他在这段话中明确指出了青阳腔是黄梅戏的“祖辈”。该文后他还指出“我们不应数典忘祖”。也就是告诉大家在寻找黄梅戏源头之时,不要忘记了黄梅戏之“祖”----青阳腔。
班友书《黄梅戏和青阳腔及其他剧种的关系》一文
201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黄梅戏戏起源》一书第二章,第二节《黄梅戏主调与安庆民间及前代戏曲》中除了附录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和商南民歌与安庆民歌的比对举偶外,还附录了青阳腔《目连戏文》大会本。著名戏作曲家,黄梅戏作曲家、黄梅戏音乐创作泰斗。“戏曲音乐终身成就奖”第一人时白林老先生在看过《黄梅戏起源》一书后,为该书作序,其中就有这样的话:“尤其是在‘黄梅戏主调与安庆民歌音乐及前代戏曲’这一章节中对大量新的谱例分析与对比,用以佐证了黄梅戏是在近二百年的不算太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以安庆为中心源起并形成的戏曲剧种.”。
《黄梅戏起源》一书序言与目录
青阳腔,是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
《怀宁县志》载阮自华与黄梅山
青阳腔传入安庆在明万历年间,明万历年间怀宁进士阮自华(祖居桐城藕山[今枞阳],后迁居安庆,并在怀宁黄梅山建有别业[别墅])因其家族在青阳等地有田产,加上阮自华自幼对音乐的喜爱,早年其就接触了青阳腔。其经常往返安庆与池州之间,其有诗《癸未(1583)赴池州与一侄以鼎秀才》、《池州凌阳子明钓鱼台道士》等等。阮自华又引昆曲入安庆,创立了安庆有史记载的第一家“声伎家班”,并以昆曲、青阳腔自娱。其写了有关青阳腔的诗句:“闻道青阳回玉琯”、“青阳拟向旅人愁”。阮自华在昆曲、青阳腔及陇东调和安庆当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吹腔”及“黄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