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点4.17
“青年中国行”社会调研全国三十强
院学生会主席
她是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等众多奖学金的获得者。
外公讲述的党史故事,
严谨的家风,
红色文化的熏陶,
让她走上思想政治教育这条路。
目前,她顺利保研浙江大学,
继续攻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
她就是,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151班马晓媚。
红色乃“底色”,志愿成为党校教师
马晓媚的外公是一名党员,自幼时起,各种党史故事就环绕着她的童年。中学时,她曾赴浙江台州的大陈岛进行暑期实践。大陈岛被誉为红色记忆的“东海明珠”,当地自革命时期形成的“垦荒精神”深深震撼了马晓媚。
到了高中,通过政治老师的精彩讲解和党校专业化的学习,马晓媚第一次接触到系统的党史知识和政治理论。从此,这个女孩便和思想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严谨的家风,红色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马晓媚走上思想政治教育这条路。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她一边研读《中国哲学史》、《政治学》等经典著作,用红笔勾勾画画,一边把深奥的知识点填进读书笔记,附上读书心得。查名词解释,开学后询问老师,即使专业知识晦涩难懂,也丝毫阻挡不了她对思政知识的追求。
“内心中有一种信念感支撑着我,思政需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十九大以来,新的政治理论、新的时政知识不断地激发马晓媚主动学习的热情。
早上六点半,马晓媚赶到金华二中的教室里开始早自修,开始作为实习政治老师兼班主任的一天,在她担任实习老师期间,也不忘给自己“充电”:晚自习坐班时,马晓媚的“标配”就是一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正如她在职业规划书和大职规比赛中承诺的,未来,她想成为一名党校教师,用自己的力量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迎难而上,学术研究从课题开始
今年8月,马晓媚带领 “青行龙州 支爱扶贫”课题调研小组走进广西省龙州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扶贫调研工作。
调研团队上午八点便出门走访,晚饭后回到住处还要整理素材、撰写文本、着手宣传,马晓媚是最后一个睡下的已经是凌晨一两点了。面对西南边境地带恶劣多变的天气和突发的断电情况,马晓媚团队依然心系优势教育,走在调研第一线。
本科期间,马晓媚主持并参与了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2项。
其中,“民族地区扶贫支教的伦理诉求、效应及治理——基于浙江师范大学赴广西龙州18年支教的调研与分析”课题荣获“青年中国行”2018年暑期大学生社会调研实践全国30强课题。
身为负责人的马晓媚也因此获得参加“造就新时代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内地与香港交流活动的机会,而这也成为她逐梦浙大的转折点。
在这里,马晓媚参加由联合国高层和实习生带来的论坛和讲座,参观上海K11等创新型企业;她在G20峰会场馆体验圆桌论坛,畅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念和看法。
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国际视野的开拓,坚定了马晓媚读研深造的目标,也让她向浙江大学发起冲刺。
厚积薄发,“坚持”让她圆梦浙大
“我相信,量变终会引起质变。”课前预习、资料查找、读书笔记、每周整理,马晓媚的学习方法并不特殊,但却赢在坚持和积累。
大学三年,她夯实基础,主动拓展,从每一门专业课程中汲取“养分”,不断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学术著作。
每一段学习经历,马晓媚总能保持最初的新鲜感,在规范上赋予创新,最终以总评成绩4.17位列专业年级第一,获得保研的推免资格。
图文的数字阅览室是马晓媚常去自习的地方。尤其是大三这年,早上七点多,她出现在等待开馆的队伍里,晚上十点闭馆音乐响起,她才离开。
马晓媚的自律也延续到她的暑假、实习期。她总是捧着一本英文书和学生们一起早读,每日在朋友圈学习打卡,不断地增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从学生工作也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学院举办的一系列十九大专题活动,马晓媚既是活动筹备的付出者,也是全新思政知识的收获者。
最让马晓媚印象深刻的是组织院学生党员走进金华市五星社区,进行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主题的红色宣讲活动。
马晓媚带领宣讲团成员第一时间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前期调研了居民感兴趣的话题并制作宣讲手册。进社区,话民生,践行青年党员的使命与责任。平日里积累的学生工作经验得以让马晓媚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
虽然手握中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她依然不敢怠慢。除去备课、上课、听课的时间,她把一切精力都投入到浙大的推免选拔考试中。
终于,在浙大面试结束的当天下午,马晓媚便接到了面试通过的“喜讯”。
不忘初心,与党同行。
坚信“量变引起质变”,
马晓媚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愿每个浙师人都能像她一样,
不断奋进、破茧成蝶。
记者丨李伊白,(实习)姚盼菲 盛叶
图片丨由本人提供
今日编辑丨张骏雍
责任编辑丨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