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书信集,将近有1500封。书信记录了曾国藩在1840-1870这段波澜壮阔的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在家书中,曾国藩把自己多年学习和做事的体悟一点一滴地说给家人。所以他的书信集不仅仅是宝贵的史料,更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展露。
这里选取了曾国藩那些富有人生智慧的书信来标注和翻译,希望能对读者们带来一些启发。
(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原文部分用的是蓝色字体,黑色字体进行翻译。括号内是对背景信息和一些专有名词的解释。)
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这年是1851年,曾国藩担任礼部侍郎。在此的前一年洪秀全发起了金田起义。)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四位老弟分别是老二曾国潢,字澄侯;老三曾国华,号温甫;老四曾国荃,字子植,以及老五曾国葆,字季洪。但按照族谱,他们分别是老四、老六和老九,而曾国葆应该是这一辈最小的,排行不知。我们后面的称呼就按照族谱的顺序来称呼,保持与历史一致)
日来京寓大小平安。癣疾又已微发,幸不为害,听之而已。湖南榜发,吾邑竟不中一人。沅弟书中言温弟之文典丽矞(yù)皇,亦尔被抑。不知我诸弟中将来科名究竟何如?
最近在北京的家里,大人孩子都很平安。我的皮肤病又有些发作,幸好不是很严重,就随他去了。今年的恩科,我们湘乡县居然没有一个人上榜。老九的来信里面说到老六文采飞扬,竟然也没有考中。照这样看,不知道我们兄弟们将来科考的前途究竟如何?
以祖宗之积累及父亲、叔父之居心立行,则诸弟应可多食厥报。以诸弟之年华正盛,即稍迟一科,亦未遽为过时。
特兄自近年以来事务日多,精神日耗,常常望诸弟有继起者,长住京城,为我助一臂之力。且望诸弟分此重任,余亦欲稍稍息肩。乃不得一售,使我中心无倚!
看我们祖宗的善业,以及父亲、叔叔们的居心和行事,兄弟们将来一定会有好的福报。何况你们正是年轻的时候,即便晚上一次科举,也不算迟。
更何况我最近几年事情越来越多,精神损耗严重,常常盼望着弟弟们能够有后起之人,可以住在京城,主卧一臂之力。并且盼望弟弟们能够帮我分担重任,我也可以稍稍把肩上的重担分摊一些。现在还做不到,这让我心中没有依靠。
(《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子孙辈的功名富贵,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很多在祖先的荫庇之下。所以曾国藩说看我们祖宗和父亲辈的德业,我们这些子孙的福报也不会很差。这是饮水思源的想法,也是谦虚的说法,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盖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废;场中又患眼疾,自难见长。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心即甚忧之。近闻还家以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吾家之无人继起,诸弟犹可稍宽其责,温弟则实自弃,不得尽诿其咎于命运。
老九今年一病,什么事也没法做成;考试的时候又患上了眼病,自然没法有什么进步。老六的天分本来要高于其他兄弟们,只是牢骚太多,性格又太懒惰。之前在北京不好好看书,也不做文章,这让我心中非常担忧。最近听说他回到老家以后,还是一如既往地牢骚,又或是好几个月不下笔做文章。我们家中没有人后继,其他兄弟还可以不那么苛责,但老六实在是自暴自弃,这可不能说是命运的问题。
吾尝见友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檀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温弟所处,乃读书人中最顺之境,乃动则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
我曾经看到朋友中那些太多牢骚的人,后面的人生一定充满困顿,比如吴檀台、凌荻舟这些人,用手都算不过来。因为没有缘故就怨上天,那上天必然不允许;没有缘故就怨恨别人,人们也必然不服。这就是感应的道理,自然跟随着他。老六所处的,正是读书人中最好的环境,这就动不动满肚子的抱怨,各种不如意,这让我实在不能理解。
(吴檀台、凌荻舟,看起来应该像是他们的号而不是名或是字,可能是在湘乡县的同辈人。现在完全找不到他们的信息了。可见他们的人生到后来并不是非常好)
以后务宜力除此病,以吴檀台、凌荻舟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万望温弟再三细想,勿以吾言为老生常谈,不值一哂也。
以后一定要努力改掉这个毛病,以吴檀台、凌荻舟这些人为眼前的教训。遇到想发牢骚的时候,就反躬自问:我们有什么不满的,来支持这种不平的牢骚?这样猛然内省,决定要去掉这个毛病。这样不仅内心可以谦和平稳,也可以早早得到共鸣。而且养得这种平和的气度,还可以减少病患。请老九一定要再三细想这件事情,不要把我的话当做是老生常谈,不值一笑。
(为保证读者的阅读体验,后面讲一些地方事情的无关内容就此略过了)
兄国藩手草
兄长曾国藩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