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湘的前夫王岳伦一张深夜微博截图又丢出了一个大绿瓜——
秒删也没拼过广大网友的神手速,离上一波汪小菲与大S的离婚瓜不过短短一周。
“贵圈”总是有源源不断的离婚瓜放送,不同的只是分得是否体面而已。
其实,无论在哪个圈,或因为成长步调不一致,或因为三观不合,或因为一时眼花遇人不淑......
总之,很多人都已经可以毅然选择按下婚姻停止键。
回首中国历史,夫妻离异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
古代关于夫妻离婚,其实主要有休妻、和离、判离三种方式,只是因为制度和观念等原因,自由度没那么高。
即便如此,依然会有强势女子悍然以“离婚”来维权。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古代名人离异的那些事儿。
“出妻”之孟子休妻
提到古代离异,大家可能很快就会想到电视剧里的一纸休书。
确实,“出妻”是最典型的一种结束婚姻的方式。(离婚这个词晋代才出现。《晋书·愍怀太子遹传》:"初,太子之废也。妃父王衍表请离婚。" )
在这一种离婚类型里,很明显女子处于绝对被动地位。
但其实,“七出”与“三不去”的条款明明白白写在那儿,并非想离就离。
“七出”第一条就是“不顺父母”,二是“无子”。
陆游与唐婉的悲剧最主要就是中了这两条。
众所周知,两人感情甚好,可是陆游母亲不能接受婉姑娘成天带着“全家人的希望”沉溺于儿女情长,而误了前途。她也无法接受儿媳进门一年多还无所出。
最终这对苦命鸳鸯只能“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另外几条分别是“淫”(混淆血统)、“妒”(妨碍纳妾续香火)、“多言”(善挑是非)、“有恶疾”(不治之症和传染病会影响基因)、最后是“盗窃”(女子擅自动用家里财产即为盗)。
看到这些,还有女人梦想穿越回古代吗?
关于休妻,孟子也贡献过一个颇有意思的小故事。
据汉代韩婴所著《韩诗外传》记载:
一天,孟子出门又突然回到家,偶然撞见妻子踞坐于地(端正姿势应该为跪坐。而踞坐又叫“箕踞”。指两腿伸开,像个箕一样两膝微曲地坐着。联想那个时代的衣裙,可以理解为容易走光的坐姿,所以被视为失礼)。
林奚:我来演示下优雅坐姿
孟子十分不满,跟母亲讲要休了妻子。对于这个故事,荀子曾用一句“孟子恶败而出妻”给了个实锤。
好在孟母一向有智慧明事理,于是她反过去诘问儿子:“你去房间,也没敲个门,提前打个招呼啊!”
孟子羞愧,立马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在古代,女子对于休妻有反抗的余地吗?
“三不去”是不是就可以保障女子权益呢?
我们可以看看三不去的条款:
一、曾经为公公婆婆服丧三年的不能休
二、丈夫贫贱时娶的妻子在富贵后不能休
三、已经没有娘家可以回的妻子不能休
初看似乎是为女性发声的,但细看这几条,依然不会考虑女性的个人情感因素,出发点依旧只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壮大及稳定。
“和离”之王安石做主让儿子儿媳离婚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如今的瓜比较流行这类文案:
“同行半路,一别两宽,余生漫漫,依然亲情守候”“相逢无悔,过往无憾”“这一世,夫妻缘尽至此。我还好,你也保重”······
有的分离,还是想为往日的情分留个体面的结尾。
古训有云,凡事留三分余地,更何况曾经有恩有爱的夫妻。
在古代,“七出”之外,也有和离。
和离与“出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和离必须有女方的同意。
《唐律疏议·户婚》里有关于和离最早的记载。这种类型的底线就是“不伤两姓之好”,“无碍家族声誉”。
和离书一般会由男方撰写,双方亲属都需出面主持,言辞一般也会比较委婉,类似“我还好,你也保重”。
需要注意的是,女方依然没有主动权。
关于和离,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就曾“实践”过。
王安石有个儿子叫王雱(pāng),少时有才,后来患病精神出了些问题。
他总是觉得自己的儿子跟自己相貌有出入,于是无端怀疑妻子庞氏不忠。两人争执不断,小儿也最终夭折。
王安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古代讲究门当户对,想必这个儿媳也是知书达理之人。儿媳和孙子的清白王安石心中是明白的。
同时,王安石自己也有女儿,他实在不忍心看着一个和自己女儿差不多的,年华正盛的女子一直陷在这个痛苦的深渊。
最终,他决定替儿子做主,让儿子和儿媳和离。
这样既让儿媳脱离了苦海,又避免了她背上“失德被休”的恶名。
后来,王安石还收儿媳为义女,为她另择亲事,又风风光光地把她嫁了出去。百姓无不称赞。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这首词触景生情,离愁催泪,是后来王雱思念妻子所感而作。
然而,覆水难收。百年才能修得共枕眠,婚姻不易,本应尽早珍惜。
“呈诉”之李清照二婚撕渣男
在古代,女性面临的压迫罄竹难书,一旦所嫁非人,就很难从不幸中抽身。
但是即便在那样的年代,依然还是有女性强悍地站出来,主动走出糟糕的婚姻,为自己的尊严与幸福极力做出抗争。
这个抗争的途径就是——“呈诉”。也即“诉讼离婚”。
比如我们才华爆表的女词人李清照。
自从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病故以后,她的处境越发艰难。
1132年,48岁的李清照跟着宋高宗辗转来到杭州。
经历了丧偶、战乱、心爱文物被盗等打击,她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一个叫张汝舟的小吏用关爱和花言巧语换得了她梅开二度。
可是,再嫁的李清照很快就发现,张汝舟和善面具背后藏着的是一副肮脏的市井小人嘴脸。
他娶她,不过是为了图他的钱。
当他发现李清照无财可图,就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李清照忍无可忍,毅然决定离婚。很快,她便收集到了张汝舟谎报科考次数骗官的罪证。
只是依照宋朝《刑统》规定,妻子起诉丈夫,即便丈夫罪名成立,妻子仍旧要坐牢两年。
李清照依旧决然“呈诉”。
最后张汝舟被免职发配柳州,李清照自己也被收监关押。
好在赵明诚的姻亲、翰林学士綦崇礼很同情李清照,于是在宋高宗面前为李清照仗义执言。最终,李清照入狱9天后,即被无罪释放。
像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毕竟没几个人能像李清照那样不畏流言,堪当女中豪杰。
在古代,还有一种“双方不想离也得离”的情况叫做“义绝”,直接由官府“拆婚”:
这种情况主要指夫妻任何一方,对配偶五服以内的亲属,有殴、骂、杀、伤等行为,便会被断定“恩断义绝”。
凡符合条件,不论双方是否同意,均由官府审断,强制离异。只是这个规定依然更偏袒夫家。
总的来说,古代的婚姻制度利益核心都指向“宗法、纲常”,个人情感根本得不到关注,尤其是女性,倘若生在古代,很难左右自己的幸福。
今天,诗词君为大家梳理了这么多离婚制度,可能会有读者纳闷,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一向都是讲究“劝和不劝离”,“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讲这多“离”合适吗?
确实,对于大多数夫妻来说,唇亡齿寒,就像国学大师曾仕强所讲,总不能因为一阵大雨就忘记了风和日丽的日子。
而且,从今年元旦开始,离婚冷静期已经正式加入了离婚登记程序。
双方又多了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这段关系,这对于冲动型,情绪化的离婚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离”从来不是放任的借口,我们也不提倡轻易选择“离”。
相反,它的存在是提醒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需要多一份慎重,多一份及早珍惜和用心经营的觉悟。
而对于那些不幸陷入了一段糟糕透顶的关系的人,我们尊重那份敢于及时止损的勇气。毕竟只有敢于放下错的,才有机会去寻找对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