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考祥,字旋吉,号履斋,生卒年不详,江都宜陵景家垛人。自幼随父宦河南汲县,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河南第五经魁,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会试第三十二名,殿试二甲十三名。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官、文颖馆提调官、提督陕甘全省学政,多次担任乡试、会试考官。他曾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上书房行走、乾隆帝老师,有“御师”之称,故受到皇帝恩宠。康熙帝曾御书“尊训堂”三字额及“兴贤遵昔轨,崇文育群伦”五字联赐之,雍正帝赐尚方宝剑,并赐“如朕亲临”四字金牌及“下马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可见其受宠幸的程度。景考祥还曾任山东济泰武临道、陕西延榆绥兵备道、福建都转盐运使司兼署福建等处提刑按察使、统辖马日传全省事务按察使,衔台湾巡道察院兼管提督学政。(头条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江都市祝家桥发现的景考祥牌坊上的石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收归中国版图,清政府为加强有效治理,将其纳入福建所辖,并自康熙六十年(1721)起,每年派出钦差满、汉御史各一名到台湾巡察,推行朝廷政令,反映地方舆情,并采取措施处理相关事宜。雍正二年(1724)冬,景考祥奉命为汉御史,十二月二十五日离京 ,次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厦门,因信风延至四月十八日始得出洋。在赴台途中,路过澎湖岛时,景考祥写过一首《过澎湖屿》的诗:
渺矣澎湖岛,海中天一涯。
岛开还四面,民聚约千家。
风剥山无树,潮浸石有花。
捕鱼生计足,不解植桑麻。
雍正三年(1725)四月二十六日景考祥抵达台湾鹿耳门,四月二十八日就开始视事。当年九月在职提升给事中,十一月奉旨调福建改授盐运使,十一月二十日离台,十一月二十五日至福建任职,在台湾前后达7个月时间。
赴台到职后,景考祥宣谕总兵林亮,传皇上谕旨,要总兵等人“守朝廷法度,务要人人小心谨慎,安分守职,不负皇上委任封疆大臣,体恤远方将士之意。”前有清朝官员赴台湾任职后,每有在官衙外围筑城之议。但康熙帝深谋远虑,以为建城后,恐为土著所据,故始终不允。府城修建之事,便一直处于请呈核议阶段。时史考祥与满御史禅济布以及台湾知县周锺暄建议以木栅筑城,雍正帝认为这一设想甚为允当,便同意动工。他们兴建的台南府城木栅,周长为2662丈,设7门,另设二水门。景考祥还与禅济布呈请雍正帝为台湾鹿耳门天后宫(即妈祖庙)题匾。景考祥对台湾年成与米价也及时奏报,让朝廷知晓民情。
台湾,台南市,鹿耳门天后宫
后来,因为一件奏章,景考祥与满御史产生了矛盾。他曾奏报罗汉门汛兵为台湾原住民所害,是因福建提督指派手下垦越番地,侵占了原住民的土地所致。为此,清廷晓谕督府严禁官员私开垦地。这一来,侵犯到了禅济布等人的利益,两御史便相互参劾。历经3年调查,直至雍正七年(1729)才以双方都严加议处而告终。(原创作者:朱毓麒 朱华锦)(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