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2022年10月05日18:00:22 热门 1395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最近,中科院博士考基层公务员的新闻,引发热议。


新闻的主角,叫陈橙。


从中科院毕业后,他放弃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


换条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赛道——


到基层担任起文职工作。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寒窗苦读多年的知识,与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差甚远,基本上无用武之地。


但又如何?


在提及职业选择时,他只是淡淡抛出一句话。


“找工作太难,不想再继续卷下去了。”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般“大材小用”,引起大范围讨论。


有人愤懑。


批判他的躺平行为,怒指他的降维选择。


他们认为,博士是国之栋梁,应做博士该做之事。


而不是抢普通人的饭碗,挤占普通人的生存空间。


有人惋惜。


大叹一句“人才浪费”。


基层文职人员,难以体现博士这一身份的价值。简直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也有人发表“文凭无用论”。


悲观表示:时代病了。


读再多书,恐怕也无济于事。


网友的讨伐声呈“一边倒”势头,是意料中的事。


毕竟,在主流语境里。


名校博士=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光鲜工作。


如今,这些所谓的高端人才,回流到县城,下沉到基层。


这种资源错配、身份错位带来的反差感,引发众议,乃至众怒。


不难理解。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名校硕博生涌入县城,卷到基层。


不是特例。


算不得稀奇。


近几日,有两例新闻共性相当——


浙江遂昌县招人,有41名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报名。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广东和平县招人,有31名博士、700多名硕士报名。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足以见得。


在当下,名校硕博生扎堆往县乡单位回流,已逐渐发展为新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


在前不久,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了2022年公务员考试拟录用人员名单。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其中,酒仙桥街道“城管执法岗”的拟录用名单中。


一名女博士的名字赫然在列。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这位女学霸,

来自北大物理学院。

所学专业是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论学历,论能力,都是人中龙凤。


可,她却选择报考这一岗位。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就招聘信息显示。


这个岗位,其实不需要硕博学历,本科及以上即可。


很多人不解、嘲笑、大骂。


“社会蛀虫!”


“国家培养你,是让你去当城管?”


“十年脑血栓也干不出来这事。”


骂归骂。

选择归选择。


除了王梦真以外。


拟录用名单中,也有其余高校的学子。


朝外街道拟录用两名城管队员,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交学院的硕士;


大屯街道拟录用的城管队员,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


六里屯街道拟录取的城管队员中,有一名澳门大学的硕士;


崔各庄地区“城管监察”岗位拟录用人员中,有一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海硕士。


怎样?


还觉得稀奇吗?


再往前回溯。


2018年,杭州余杭区街道办事业编,共招8人。


8人全是清北硕博生。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公开招聘社区干事时。


有5名博士、14名研究生报名。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这些新闻,本质一样。


都是一个接一个的翻版。


相信肯定有人会问了。


为什么?


为什么他们寒窗苦读二十几年,花费大量沉没成本


到头来,却甘愿降维?


答案,隐匿在他们择业时,所面临的结构性、系统性困境中。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对于高校博士而言。


压力,是他们求学生涯中的关键词。


在读期间,他们一手抓毕业论文,一手抓核心期刊的论文 。


头顶两座大山,回报周期长,焦虑空前。


遇到瓶颈期,论文产出量为零,就成了“难产博士”。


好不容易写出来了,欢天喜地投期刊。


结果,屡屡被拒稿。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毕业时,躲过了延毕,躲不过求职困境。


赴高校任职,

或是去科研机构,

是众多博士生的首选。


可,名额毕竟有限。


当供大于需,僧多粥少时,内卷就会加剧。


他们的就业选择面,也会随之变窄。


且一些高校实行的“非升即走”制度,规定了——若在聘期内完不成KPI,就“走人”。


光这一点,就足以让无数毕业生望而却步。


所以,他们不想去吗?


当然想。


可。


竞争人数多。

竞争市场饱和。

竞争机制“吓人”。


他们不得不往社会溢出,另寻出路。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再者,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


新闻里的他们,多以博士身份回流到县乡。


有人认为,他们“轻贱”了自己。


恰恰不是。


在这些新闻里,有AB两面。


第一个例子中,“中科院博士考基层公务员”这些字眼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仅仅只是A面。


在B面,有一个关键词被隐藏了:选调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陈橙以选调生的身份,进入公务员队伍。


不说一路“绿灯”,仕途通达。


也算站在第一梯队。


并且,他到基层也许只是挂职。挂职期满后,还可以回调。


第二个例子:海量名校硕博生涌入县城,只为争夺一个编制。


这是A面。


B面是什么呢?


仔细看那些毕业生的专业,多是“天坑”专业,不被看好。


这种情况下。


他们下沉到县城去“卷”,不失为一种明智的中和之选。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再来,就遂昌县和平县的人才引进政策来看。


待遇丰厚。

补贴充足。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哪里对自己有利,人往哪里流动。


他们的选择,不无道理。


而在北大原子核物理学女博士,选择当城管这一新闻中。


同样存在AB两面。


A面,是国之栋梁的“堕落”。


B面,是栋梁在现实之下的再三权衡。


要知道,得到城管执法岗,意味着双赢。


既有北京户口,又有旱涝保收的“香饽饽”。


因此,即使有很多人对们的选择,表示不解、惋惜、愤懑。


他们也波澜不惊。


利与弊。

得与失。


早已在综合考量下,权衡得明明白白。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与博士、硕士下沉相对应的,是签约率低出天际。


今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


毕业生有1076万,创下历史新高。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这个数据折射出来的,是海量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学历大贬值下,“考公热”升温。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据数据统计显示。


今年的公务员国考,有202.6万人报名,较去年同期增长51.4万人。


考录比更是吓人。


从2003年的16∶1,攀升至68∶1。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可见,能挤进体制的,终究是少数。


不过。


即便这个残酷的数字摆在那儿。


仍有大波人马挤破脑袋,疯狂买课。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学申论。

学行测。


日日学,夜夜熬。


秃头不要紧,只求上岸。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这个风向,让人直感叹。


体制内,真有那么香么?


这个问题,要是放以前。


估计很少有人笃定给出答案。


但现如今,疫情三年的肆虐,打击过大。


经济下行。

企业裁减。

就业环境严峻。


一个不小心,你我都有可能“被失业”。


在私企格子间,在互联网大厂,面临精神抛锚的危机。


面对不可抗力的多重夹击,多数人应对变量的破解之策。


就是求稳,求保障,求安全感。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而这些安全感的寻求,只能寄望于体制内。


这个“香饽饽”之所以香。


是因为,你只要不犯政治性错误。

就无需担心朝不保夕。

就可以旱涝保收、温饱无忧。


所以,有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校期间,一身反骨的学生,鄙夷体制内“一眼忘到头”的生活。


他们坚定地告诉周遭的人。


一定不考公,不考编。


结果,出了象牙塔后。


他们祭出小白旗。不再说着不入尘世的梦呓,转身在报名表上填写自己的名字。


并对外宣传:不孝有三,不考公为大。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名校硕博如此。

本科毕业生亦如此。


惧风险。

留后路。


这些意识,都没错。


况且,不仅常人,明星也如此。


刘昊然,考了个文艺事业的编制。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宁静坦言。


有编制的生活,让她心安不少。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只能说,在多重因素叠加下。


追求编制,是大势所趋的必然结果。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浪潮。


30年前,“下海潮”兴起。海量公职人员走出体制,辞职创业。


30年后,“体制内”三字,炙手可热。


“考公热”现象,日渐凸显。


“厅局风”穿搭,引丈母娘狂喜。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北大女博士毕业后当城管,引网友谩骂:为什么大家都在进体制内 - 天天要闻


大环境下,肯定还会有更多名校硕博生下沉到县乡。


究竟是资源错配,还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暂且不论。


我们需要讨论的,并未身份错位带来的舆论噱头。


而是人才下沉,究竟能带来什么。


是基层建设的改善?

还是个人价值的彰显?


如果是前者,记得为民服务,要真有服务精神。


不是掉书袋,楞头做苦差无用功;也不要幻想安稳下沉,寻个安乐窝,就此躺平。


否则。


你会发现,体制同样战战兢兢,焦虑非常。


上面的紧箍咒念下来,唐僧都能痛不欲生,何况只是一个基层工作人员。


所以之于一个想躺平摆烂的人,它不是养老院,而是一个“修行场”。


如果是为后者,即,你想实现自我价值。


呃,进了体制,你会发现,个人价值要让位于太多东西。


这里不撑开讲,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总之,想实现点什么,更大的机率上,市场会更公平。


想不清以上几点,

人才再下沉。

精英再回流。


终究不过是走入新的困境而已。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EpP_cLIJD6bru_rgsKBBg

南方周末:

https://mp.weixin.qq.com/s/yaxsGx1cDoKfzole4vpjgw

三联生活周刊: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566156634620252?_wb_client_=1

澎湃新闻:
https://m.weibo.cn/5044281310/4766481369272979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