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岭路
在北山街的省庐和海盐馆之间,有一条石板铺设的小路,路口往北正对着智果寺旧址残留的山门,距离山门只有短短的四十余米,在山门前小路九十度转弯朝西延伸,这就是葛岭路连接北山街的东口。葛岭路从东至西大约七百多米长,路的西口刚好为北山街84号(西湖山庄)的大门口,重新回到北山街并相连。
葛岭路不长也不宽,两端的路口又不大,且隐匿在北山街建筑之后的葛岭山麓,石板铺设的路面,汽车驶过噪音很响,自行车骑过有些颠簸,所以很少有车辆和游人经过,总是安安静静的。然沿途却有多处名人旧居和景点,值得放慢脚步细细游览一番。
北山街曾经佛事兴盛,沿线建有许多寺庙,只是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渐渐衰退,部分寺庙被拆除或改建,慢慢消逝不见。而葛岭路至今仍有多处寺庙遗迹可寻,有玛瑙寺和宝云寺保留了部分原建筑,有智果寺旧址和招贤寺旧址,还有宝石山半山腰的抱朴道院,登山口也在葛岭路中段。
葛岭路不仅有这几处寺庙,还有多处民国时期建造的名人旧居,值得游览或研学,葛岭路5号-静逸别墅为张静江旧居,葛岭路11号为陈山旧居,葛岭路13号(葛岭半山腰玛瑙寺后侧)为黄源旧居,葛岭路18号-乐墅(乐庐)为陈布雷旧居 。
葛岭路18号-乐墅(乐庐)
葛岭路18号-乐墅(乐庐)
葛岭路18号-乐墅,又称乐卢、林庄,东靠葛岭路玛瑙寺,西依西湖山庄大院,北临葛岭山坡。
乐墅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为福建林氏别业,庭院面积878平方米,建筑面积355平方米。整体为长方形的合院式格局,前有门房轿厅屏护,后有山崖陡壁相依,中间是一幢面宽七间进深两间的青砖实叠西式平房别墅。
民国初期,北山街的建筑普遍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乐墅也是北山街近现代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典型体现,营造了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建构逻辑,又受西方建筑文化思想影响的建筑体系。
陈布雷担任民国政府浙江省教育厅长时,在其家眷未来西湖之前,就借居住于乐墅,对此地的幽雅清静很是喜欢。
解放后,乐庐成为浙江省级机关的干部宿舍,保存完好。
2004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受到保护和全面的修缮,编号为:LSJZ1-73。期间曾作为北山街保护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使用,现为称作“乐墅餐厅”的私人会所。
葛岭路18号-乐墅的庭院大门
杭州市历史建筑石牌,编号为LSJZ1-73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乐墅简介牌
门厅中玻璃罩下为原地坪
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图则-葛岭路18号乐墅
乐墅沿着葛岭路的庭院外墙是清水青砖墙,庭院大门是普普通通的随墙门,黑漆双开木门、铜门环、青石门框、条石台阶,门额的条石下窄上宽,门框上方两侧内角为花瓣造型,整体低调简洁,墙外还有一排绿植遮挡,路人很少会关注这处庭院。
大门两侧各有两扇木框玻璃窗,窗台与外墙齐平,窗户往里退进,窗框用青砖砌造;乐墅整体修缮之前,窗户上方还有后期搭建的挡雨板,现已被拆除。
乐墅整体的地坪比葛岭路高,现在庭院大门前的垂带踏跺只有三阶台步,而早些年葛岭路未改造之前,门前的垂带踏跺为四阶台步。
葛岭路18号乐墅大门
条石门框设计比较讲究,门额上的条石特别厚且比门框宽,门框上方两侧内角呈花瓣形,
门前的三级垂带踏跺
多年前的乐墅大门老照片,这时葛岭路还未改造,门前的垂带踏跺有四阶台步,大门为玻璃格栅木门(网络图片)
围墙外侧还没有种植绿植隔离带,大门两侧窗户上有后期搭建的挡雨板
乐墅大门老照片,右侧条石门框上有红漆写的“葛岺路十八号”(网络图片)
大门两侧的窗户
进入庭院大门是传统的门房轿厅,一字排开共五间,轿厅居中两侧各有两间门房,屋后有檐廊。檐柱采用的是方柱,柱础也成方形,而且上大下小,这在中式建筑中还是比较少的。
走出轿厅,面对整个庭院,方方正正,两侧有高高的围墙。东侧围墙外就是玛瑙寺,围墙东南角有一扇双开木门与玛瑙寺相通,但平时总是紧闭着的;西侧围墙外就是西湖山庄大院,隔着围墙可以看到墙外建筑屋顶。
正屋前的庭院很大,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的地坪与门房轿厅同高,后半部分则要高出大约一米四左右的高度。庭院前后高低错开,两侧靠围墙处都有条石台阶,可上下通行。整个庭院都铺着青石板,种了几丛腊梅、几棵桂花;后半部分高处的庭院中间,还有一小片绿草地。站在门厅往里看,前侧有乔木绿植的遮挡,后方庭院的地基又是整体被抬高的,故无法直接看清楚庭院里侧的正屋。这可能是当初建筑庭院时,考虑了中国传统风水因素,避免大门直冲正屋而采用的庭院布局。
站在轿厅檐廊往里看的庭院
门房轿厅与前庭院前半部分
前庭院前半部分,以及门房轿厅后侧的檐廊,檐柱和柱础都是方形的
东侧围墙,及与玛瑙寺连通的侧院门
前庭院中靠东侧围墙的条石台阶
前庭院中靠西侧围墙的条石台阶
前庭院后半部分高台中间的小草地
乐墅正屋
乐墅的正屋为面宽七间,进深两间的青砖叠砌平房。
斜坡大屋顶,铺着传统的小瓦片;四条屋脊,为一层水泥和一层竖瓦重叠的压顶。
正屋外墙为民国时期常见的清水青砖,但没有发现带名号的青砖,可能是后期维修处理过的原因。
红漆木框玻璃窗,青石窗台,窗楣为青砖竖砌出的造型。
屋前有檐廊,檐柱为砖砌的方柱,正前方和两侧都有垂带踏跺。
柱脚和墙脚,都有水泥浇筑的踢脚线。
正屋虽已造在高台之上,可能为了防潮,屋基还是采用当时传统的方法建造。屋基大约有四十多公分高,每侧开有通气孔。
正屋与两侧的围墙之间,各留有两米多的空地,可以从两侧通往正屋后方的庭院。
正屋西侧,还有一座附楼,坐西朝东,为一字排开的四间平房。
乐墅正屋
乐墅正屋老照片(网络图片)
乐墅正屋内部(网络图片)
屋顶铺着传统的小瓦片,四条屋基为水泥压顶上叠压着竖瓦片
正屋前的檐廊
正屋西侧的附楼平房
正屋前的檐廊
檐廊东侧,青砖垒砌的方形檐柱、红漆木框玻璃窗
正屋东侧以及庭院围墙,可见屋基很高,有排气孔和排水石槽,檐廊东侧有垂带踏跺
正屋朝北侧,只有窗户没有向外开的门,屋基周边有排水石槽,与后院假山之间有大约两米宽的空地
假山群景观
沿着正屋两旁过道绕到屋后,还有一处很大的庭院。
庭院后侧,靠着山体有一座假山景观,假山高4米、长18米,底部横贯一条“石洞”,两侧还有条石台阶可登上假山高台,行走其间可感山石移步换景之趣。条石台阶边沿有铸铁栏杆,与坚匏别墅庭院内残留的栏杆非常相似,可能都是民国时期铸造的,算算也有百年的历史了。
这是一座假山群,假山讲究的“瘦、皱、漏、透”无一不在此体现,算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据说这座假山为清末时所建,年纪比乐墅的屋子还老,由于深藏私宅而保存完好,是杭州最古老最大的景观假山群。
后院景观假山(网路图片)
后院景观假山的条石台阶和铸铁栏杆(网路图片)
景观假山中块石垒砌的护坡
站在假山上看庭院中的建筑(网路图片)
陈布雷
陈布雷
陈 布 雷
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1948年11月13日),浙江宁波慈溪人,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
早年就读于慈溪县中学堂,后转入宁波府中学堂。
1911年,以名列第四的成绩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年秋应上海《天铎(duó)报》之聘,任撰述,开始用“布雷”为笔名。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同年10月武昌起义后,他写的《谈鄂》十论,按日刊布,响应革命。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
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0年赴上海,先在商务印书馆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任《商报》主编,再后来还曾为《国闻周刊》主要撰稿人。
1927年,他与潘公展同至南昌见蒋介石,同年加入国民党。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
1928年,陈布雷辞去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职,赴上海任《时事周报》总主笔,创办《新生命月刊》。
1929年6月随蒋介石赴北平。
1929年8月至1934年4月,应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之邀,担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在任期间,杭州举办了盛况空前的首届 “西湖博览会”。博览会闭幕后,利用文澜阁原址,将部分展出物品留用,成立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前身),也是由陈布雷主持的省教育厅负责实施的。1930年还曾赴南京,任国民党教育部次长。
1934年5月,任国民党军委会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
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
1936年至1945年,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国文科新闻组(新闻系前身)教授,主讲《社论作法》。支持亲属奔赴抗日前线,设法掩护民主人士。
1946年,任国府委员。
1947年,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1948年11月11日,陈布雷写道:人生总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倘使我是在抗战中因工作关系(如某年七月六日以及在长江舟中)被敌机扫射轰炸而遭难,虽不能是重于泰山,也还有些价值。倘使我因工作实在紧张,积劳成疾而死,也还有些价值。而我是为了脑力实在用得太疲劳了,思虑一些些也不能用,考虑一个问题时,总觉得头绪纷繁,无从着手;而且拖延疲怠,日复一日。把急要的问题,应该早些提出方案之文件(如战时体制)一天天拖下去,着急尽管着急,而一些不能主动。不但怕见统帅,甚至怕开会,自己拿不出一些些主意,可以说我的脑子已经油尽灯枯了。为了这一些苦恼,又想到国家已进入非常时期,像我这样,虚生人间何用?由此一念而萌自弃之心,虽曰不谓为临难苟免,何可得乎?
1948年11月12日,陈布雷到蒋介石家中进谏,希望他停止内战和谈,让四大家族拿出钱财来救老百姓,被蒋介石夫妇破口大骂,斯文扫地,最后蒋介石对他说:“你可以休息了!”
11月12日,恰是中国国民党先总理孙中山诞辰84周年纪念日。
至深夜,即11月13日凌晨,陈布雷在南京湖南路寓所服下了100多颗安眠药巴比妥后安然辞世,终年58岁。时其职务为总统府国策顾问、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殡殓之日,蒋介石诔之曰“当代完人”。并在祭文中称:“畏垒椽笔,逾百万师”、“综其生平,履道文坚,谋国之忠,持身之敬,临财之廉,足为人伦坊表。”
著有《畏垒评论集》、《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
陈布雷与蒋介石
在1924年时,蒋介石担任了黄埔军校校长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职务,军权在握,在政界军界站稳了脚跟。这时,他开始感到身边只有武将,缺乏有文才之士。蒋介石耳闻陈布雷乃沪上名笔,1926年春,当邵力子奉国民党中央之命前往上海工作时,蒋介石特地把精选的自己一帧亲笔签名的照片,托邵力子转给陈布雷,以示钦慕之意。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在广州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誓师北伐。北伐节节胜利,蒋介石率部进驻南昌。1927年2月1日,阴历除夕夜,陈布雷与《商报》另一位名记者潘公展应邀来到了南昌。翌日,正值大年初一,两人一同去见了蒋介石。陈布雷感谢"蒋总司令"赠他"玉照",而蒋介石则说:"以后陈君不必称我为总司令,随便些好了。因为总司令是军队的职务,陈君并非军人。"
陈布雷与蒋介石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接下来,蒋介石一次次约陈布雷长谈。有一天,蒋介石急欲写《告黄埔同学书》,陈布雷当即"拔笔相助",蒋介石口授,陈布雷捉刀,一挥而就,须臾之间完稿,蒋介石深为满意。蒋介石心里产生了把陈布雷留在身边的想法。于是,蒋介石极力挽留陈布雷,无奈,陈布雷称:"蒋先生,我仍想回沪做记者,办报纸。"陈布雷走了,蒋很惋惜。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武夫治国,急需文臣辅佐。在蒋介石的盛情相邀之下,1928年1月,陈布雷从上海来到南京。蒋介石因陈布雷的到来,非常高兴,怎么可以留下这位大才子呢?蒋欲委以高官,陈布雷回答道:"余之初愿以新闻事业为终身职业,若不可得,愿为公之私人秘书,位不必高,禄不必厚,但求能有点滴为公之助,然机关要职,则非所盼也。"从此,陈布雷成为蒋介石的私人秘书、重要幕僚,人称"领袖文胆"、"总裁智囊"。
后来,陈布雷在蒋介石身边工作的时间长了,经不住蒋介石的一再劝说,还是先后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次长、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秘书长等一系列职务。尽管从表面上看陈布雷春风得意,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却隐藏着难以诉说的痛苦,尤其是在他为蒋介石执笔时不得不写下违心的话。
最使陈布雷为难的是为蒋介石写《西安半月记》。那是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回到南京,要把西安事变的"真相"公之于众,让天下百姓知道张学良、杨虎城是如何"叛逆"的。1937年初,在奉化溪口养伤的蒋介石召见陈布雷,给他看了自己在西安被囚时的日记,并讲述了自己在西安事变中的经历。陈布雷明白《西安半月记》难以下笔,便推托道:"我没有去过西安,对变乱经过不很清楚,恐怕难孚领袖厚望。"蒋介石却说:"这没有关系的,你就照我说过的写好了。"
2月2日,陈布雷随蒋介石来到杭州,蒋介石再度把日记交给陈布雷,补充叙述西安事变的经历。陈布雷无法违命,只得在极度痛苦中为蒋介石写完《西安半月记》。痛苦的陈布雷在日记中坦言:"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此后,他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他曾比喻自己是"嫁人的女子,难为夫子"!
陈布雷的葬礼
1948年11月13日各地晚报,11月14日各地日报、国外各报都发表了陈布雷死去的消息。
11月13日下午5时,陈布雷遗体自寓所移入南京新街口中国殡仪馆。此前,陈夫人王允默已婉拒了当局举行国葬的意见,并希望葬夫于杭州西湖之滨。
11月15日上午,在中国殡仪馆“崇敬堂”内,举行了陈布雷遗体大殓仪式,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参加,蒋致送“当代完人”横匾一幅,并悬于灵堂上端,宋献鲜花两束。
灵堂四壁挽联甚多,主要有:“文章天下泪;风雨故人心”(于右任)、“有笔如椽,谠论雄文惊一代;赤心谋国,渊谟忠尽炳千秋”(李宗仁)、“一手文章扶国运;终宵忧乐系苍生”(黄少谷)、“ 行己有耻,博学于文,志不在温饱;报国尽忠,守道能笃,死则为神灵”(梁寒操)、“为政不忘清勤情;居家无愧孝友慈”(朱家骅)。
后来,《中央日报》副刊又刊登了两副挽联,一副是编者所撰:尽瘁武乡侯,分无诚意伯,依旧一个书生,虽非其位,而有以自立;日削三千牍,家无八百桑,效命廿年党国,终不及私,此之谓完人。另一副是骈文大家成惕轩的:人每以燕许似公,实则机务参裁,直同内相,若论鞠躬尽瘁,尤近武侯,事功让青史安排,诚开衡岳云,病深茂陵雨;我方冀夔皋再世,忆八年前侍座,曾进篇章,痛刹那顷登仙,便捐馆舍,心血为苍生呕罄,国逢多难日,天陨少微星。
11月18日上午,陈布雷治丧委员会复在中国殡仪馆举行公祭典礼,首由总裁蒋介石率中国国民党全体执监委员致祭,副总统李宗仁等陪祭,司仪员宣读蒋介石祭文。继由各团体公祭。
中午12时,陈布雷灵柩由中国殡仪馆出发,向和平门火车站行进。移灵时,由陈立夫主祭,宣读启攒文:布雷先逝世之六日,治丧委员会同人恭奉灵攒,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归殡杭州。时日唯吉,挽辂是宜。将事之人,罔不祗肃。清尘除道,七鬯俱安。散告启攒,神其凭式。敬告。
送灵车共8辆,除陈布雷亲属外,于右任、邵力子等陈布雷老友都亲自往送。路经中正路、新街口、中山路、中央路,抵和平门火车站。抵站后,灵柩移至灵车,旋由于右任主持,举行祭礼。哀乐声中,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新闻界耆宿于右任鞠躬行礼时,竟至老泪横流,濡及银须,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祭礼结束后,灵车启行,沿途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当地官员均迎灵致祭。抵达上海北站后,灵车停留一夜。
次日上午9时,上海市市长吴国桢等在北站举行公祭仪式。10时整,灵车在哀乐声中,离沪赴杭,下午4时抵杭州南星桥车站。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率各界公祭,旋移灵柩至凤山门四明公所暂厝,拟择日安葬。
陈布雷于抗战爆发前曾在九溪徐村购地约6亩半,原似筑屋数椽,不料今日这里竟成了陈氏的魂归之地。
11月28日,代表国民党的洪兰友、陈希曾等偕同陈布雷家属前往九溪勘测墓地,公私双方认为时值岁暮天寒,兵荒马乱,逝者拟尽早入土为安,最后,决定择在12月10日薄葬简礼。
12月10日,星期五,为夏历节气大雪日后3天,天气阴霾,细雨蒙蒙。上午8时,陈布雷灵柩自四明公所启动。途中,浙杭各界设奠公祭。10时,灵柩抵九溪徐村萝卜山下,这里面山倚水,竹林掩映,景物幽静。位于山地的墓穴由杭州市建设局设计建造,墓茔高约2米,直径约 3米,围以1米高的石墙,上覆封土。墓前竖约2米高的墓碑,碑左书“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二日谷旦”,中书“陈布雷先生墓”6个楷体大字, 右下书“同县愚兄慈溪钱罕谨题”,无其他碑文,可谓是朴素无华,甚为符合墓主性格。
钱罕即钱太希(1882—1950),为陈布雷旧友同乡,著名书法家,擅魏碑,亦精行书,“所书碑记墓志数十种,不名一体,尤为世重”。与山阴任堇叔有“浙东二妙”之称。
10时半,陈布雷灵柩入穴,一代名士,长伴湖山。天寒路远,送葬者稀。但蒋经国代表其父,参加了送葬全程。
与1949年前建造在西湖之滨的名人墓相同,陈布雷的墓在1949年以后也是命途多舛,不得安宁。20世纪50年代初,徐村要建疗养院,有人提出这是“反动人物”的墓,应予平毁,后幸得当时的浙江省省长沙文汉指示妥善保留,方得以幸免。然而,其后仍在“十年浩劫”之中被平毁。现墓为20世纪90年代重建之物,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8年,有关方面在原址上对墓进行了修缮,并将其纳入了整治后的九溪—杨梅岭景区之列。
部分内容摘抄自《一介书生陈布雷》
陈布雷先生墓
陈布雷先生墓位置: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九溪路15号正东方向90米
陈布雷先生墓园的墓门
陈布雷墓简介
陈布雷先生墓碑旧照(网络图片)
陈布雷先生墓现状
北山街民国建筑介绍专辑目录及链接
卅九、葛岭路17号-乐墅(乐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