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咖啡厅享受着格雷伯爵茶,不经意间听见隔壁座的一对情侣正在讨论著一个比较“另类”的两性问题。
男的说:“男性的大脑容量比女性大大约10%,研究显示,人类的脑容量大小与智商是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的,所以男性天生就比女性更聪明。”
女的则反驳说:“那并不代表什么,女性的大脑研究也显示出更有‘读心’的能力和更优的‘语言’能力,女性也有男性所不具备的认知优势,而且不见得智商就等于聪明。”
你认为谁是对的?
男性在智力基础上比女性更优秀这一观点由来已久,在处处都是男尊女卑现象的古代更是如此,这一观点在当时几乎算是根植在每个人心中。
但就算是近代也还是有知识分子秉持这一观点,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桑默斯在一场演说中发表看法,他认为女性在科学界人数比男性少原因,其因素之一也许是两性的大脑在结构上有天生的差异。
用白话来说,就是他似乎认为男性的大脑允许了男性从事更高智力门槛的工作(如科学家),而女性则未有这种优势。
另外,根据统计显示,男女的收入呈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美国女性平均收入为男性的81%(亚裔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女性普遍获得的薪水更低。你可能会想到这与体力差异有关,但事实是在需要高等教育条件的工作领域里,男女的收入差距甚至更大。
难道男性天生就比女性优异吗?
其实不见得。
男脑vs 女脑
毋庸置疑,男性和女性的大脑有着一定的差异,例如,男性的脑容量比女性大大约10%(脑容量和智商的关系还是有许多的争议的),而女性大脑布洛卡区(Broca's area ),亦即处理语言的脑区,一般比男性的布洛卡区大。另外,在不同的区域中,男性和女性的灰质与白质数量也稍有不同。
但这些男女的认知差别研究也有许多前后不一致,有心理学家在整理了男女的认知差别的众多研究之后给出“其实几乎没有分别”的结论,也有神经科学家的研究表示:“极端的男性脑和极端的女性脑是非常罕见的,而大多数的人都在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你无法用任何单一标准来概括他们。”
不过,在众多男女脑差别的研究中,有一项研究成果最为突出显著—— 大脑的“连接组”(connectome)也有性别之分,男脑的“前后连接”更丰富,而女脑的“左右连接”更丰富:
201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刊登了一篇论文,出自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拉吉妮‧维玛(Ragini Verma)和她的神经科学团队,她们研究了超过900个8至22岁的男女大脑。
研究显示,男性及女性的大脑连接模式有着明显的分别,女脑的“左右连接”更频繁丰富,这意味着女性拥有更好的逻辑思考与直觉能力,较佳的注意力,较佳的文字与脸部记忆力,较佳的社会认知能力(包含所谓的‘读心能力’)。
男脑则有频繁丰富的“前后连接”,这意味着男性有较好的知觉与肢体协调,更快的肢体反应能力,和更好的空间处理能力(用以推理物体的移动速度、旋转、位置等)。
摘自“Mary Ovenstone | TEDxCapeTown 2014”
这似乎暗示着,女性的大脑更适合执行思考和社交的任务,而男性的大脑更适合执行体能运动项目。这一结论与许多研究男女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别结果一致。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女性其实比男性更适合当科学家呢?
其实不然,研究发现,“空间能力”(spatial ability)与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的成就相关,这暗示着男性的确有更好的科研能力。
但要注意的是,这不是说女性就无法胜任STEM,比多数男性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和女性数学家还是有的,而这至少说明了女性并没有注定无法在科学领域上表现卓越的先天限制。
那么问题来了,男性较好的“空间能力”和女性较好的“分析、沟通能力”是来自先天还是后天的呢?
其实,“男前后”和“女左右”的连接模式在儿童的身上(8-13岁)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为这中连接模式需要一定的岁数才会被发育出来,二则是因为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而事实上,空间能力的确是可以透过后天加强的,例如,长期玩电子游戏(动作射击类)就能够提升空间推理能力。另外,诸如“女性是更善解人意、更能深思熟虑”的普遍刻板印象,也可能让女性因应“自证预言”的作用,亦即受刻板印象影响变得与之相像。(我们过后还会谈到这点)
还有另一点是,人类的大脑具有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亦即大脑会因为经验和环境而改变——
这意味着,男女大脑之间的许多差别到底是来自先天还是后天的?这始终是学界持续争论、难以明确回答的一个问题。
撇开先天还是后天的争议,就目前比较明显的证据所看到的,成人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就是有一些分别,那么按照推论,善于社交、分析、读心、文字记忆的女性应该更能够在现代的职场有所发挥啊,为什么女性的平均收入依然比男性少?
有一种解释是,这是因为男性和女性的荷尔蒙机制不同,男性注定更好胜、更主动、更有狼性、更热爱竞争,他们更有可能去争取更好的福利和薪水,而相反地,女性则总是处以被动的状态,较少去主动竞争,因此相应获得的收入也较少,这甚至可以解释创业者之中女性为少数的原因。
这一种解释非常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和直觉,也的确部分反映真实世界。但这一推论却被过度诠释成“先天决定论”,亦即人们认为女性比较被动、不愿去竞争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
但人们错了。
女性天生不愿去竞争吗?
事实是,女性也一样具备“竞争本能”,认为女性天生不会主动竞争,天生不具备竞争力,那是以前传下来的错误观念。
我在这篇文章提到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以下为粘贴:
行为经济学家乌里·葛尼奇(Uni Gneezy)对此做了一项研究,完美的推翻了“为女性天生不会主动竞争”这一假说。
葛尼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发现男性的确比女性更具有冒险和竞争的精神,但他怀疑那是因为社会存在对女性比较柔弱、必须温柔、不比男性主动等等的观念,才造成女性不自信而更不愿冒险和竞争。为了证明这一点,葛尼奇特意飞到印度的东北方观察当地的卡西族(Khasi)——一个少有的母系社会,这社会里的人们以祖母为核心、女性掌管一切财产和占据重要的社会地位,男方都是入赘女方娘家,与我们一般的父系社会反过来。
另外,葛尼奇也去了坦尚尼亚找到当地的观察马赛族(Masai)——一个和卡西族的母系社会完全相反的,比较极端的父系社会,在马赛族那里,妻子的地位连牛都不如,而父亲甚至不把女儿看作是孩子。
这两个不同的社会拥有非常不同的文化,因此葛尼奇设计出了一个极其聪明的实验,让受试者进行一场投网球进水桶的比赛(因为两族人都没有特别擅长这一项比赛) ,并把受试者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小组,接着,他让这些不同的竞争小组选择这两种不同的奖励方式:
- 按比对手投入多几球给奖励。(亦即愿意参与到竞争。)
- 按投入球数的给奖励。(亦即不愿意与其他小组竞争。)
结果显示,在以上的选项中,父系社会的马赛族男性会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第一个选项(愿意竞争),而女性则更愿意选择第二个选项(不愿竞争)。
而在母系社会的卡西族中,反而是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第一个选项(愿意竞争),男性则更愿意选择第二个选项(不愿竞争)。但让人为之一振的发现是——卡西族中的女性甚至比马赛族中的男性更愿意竞争。
这意味着,女性并非天生就不愿竞争,在女性占有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女性甚至可以比男性更愿意竞争。
事实上,女性也同样敢于竞争的这一点,在我们的社会里也可以得到验证,男女平等的概念普遍化后,社会上出现了更多有成就的女性,2016年的台湾和韩国的总统都是女性。而在最近的奥运会上,美国女性运动员得金牌的比例甚至比美国男性运动员要多。(在一个世纪以前,男女运动员的比例是53:1)
综合以上,无论是“大脑的差别”还是“竞争本能”的说法,都无法证明“男性在事业成就上占先天优势”的说法。
而这意味着——女性的平均收入比男性低并不是先天能力决定的结果,更可能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
那么,具体是什么样的环境影响?
都是社会的错
我们曾经在《为什么你注定一辈子受他人影响》中讨论过,人类是非常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的,我们的自我的形成更多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非自我思考的结果。
那么,如果家庭和社会普遍对男性或女性抱有某种刻板印象的话,那自然人们都会受到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成见威胁”(stereotype threat),一项研究显示,“女生的数学能力不比男生好”这一刻板印象的确影响了女学生在数学考试的成绩,正如“黑人的智力低下”这一刻板印象也影响了黑人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刻板印象若没有被干预的话,其影响会长期存在。
更甚的是,这种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甚至可以“反向操作”,《社会性动物》(作者是阿伦森Elliot Aronson)就有提到:
在社会心理学及克劳德·斯蒂勒(Claude Steele)的一项实验中,实验人员对一些工程专业的男性白人学生(这些学生在数学标准成绩考试中几乎全都是满分)进行了一项难度很高的数学测验。
在开始测验之前,实验人员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告知第一组这是一项单纯的数学能力测验,接着,告知第二组这一项数学能力测验是为了“了解亚洲人表现出更强的数学能力的原因”。
结果发现,第二组被试的测验成绩明显较差,这一发现揭示了成见威胁的情境性特征——当强加给这些工程专业白人学生一个异常情境,将他们与某个可能优于他们的群体进行比较,这些聪明的有成就的学生就会在考试中失手。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人员并没有明确的说“白人的数学能力比亚裔差”,而仅仅只是说“亚裔数学更好”而已,就足以产生成见威胁的效果。
这让我不禁反思,当我们说“男生就应该追求事业”时,是否也会对女性造成成见威胁的影响?
另外,“性别成见”(gender stereotype)所发挥的影响可能比人们想像中来得大,《社会性动物》还提到,“性别成见”会导致女性对自身的成就给予否定:
一项研究表明,小女孩存在低估自身能力的倾向。
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尼科尔斯(John Nicholls)发现,四年级的男孩将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智力难题归因为自己的能力,而女孩却倾向于贬低自己的成功。
此外,这项实验还显示,男孩经学会通过将失败归因为运气不好来保护自我,而女孩却倾向于因失败而自责。
在更近的一项实验中,教育心理学家黛博拉•斯蒂佩克(Deborah Stipek)和海蒂•格雷林斯基(Heidi Grdinski)证实,女孩具有对自身能力进行贬低的倾向,而且在那些认为男性占优势的领域(如数学)最为普遍。
斯蒂佩克和格雷林斯基特别发现,初中女生将她们在数学考试中取得的成功归因为运气,而男生则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为能力。而且,当女孩在数学考试中取得成功时,她们所表现出来的自豪感明显低于男生。
这些自我打击的观念来自何处呢?
总体看来,它们几乎肯定受到了我们整个社会所普遍持有的态度的影响,但最为有力的影响却来自这个小女孩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她的父母的态度。
在另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贾尼斯•雅各斯(Janis Jacobs)和雅克莱尼•伊克勒斯(Jacquelynne Eccles)考察了母亲的性别成见信念对这母亲看待她们11到12岁的儿子或女儿的能力的影响。
那些持有最强烈的性别成见信念的母亲,会认为自己女儿的数学能力要比自己的儿子差。而那些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性别成见信念的母亲,则并不认为自己的女儿比自己的儿子数学能力差。
这些观念影响着孩子们的信念,“有性别成见的母亲”的女儿持有强烈的性别成见,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数学能力;“没有性别成见的母亲”的女儿则不会表现出自我打击信念。
这些“性别成见”部分来自于社会,另一部分则来自于父母,其中来自于父母的成见影响更大。
考虑到华人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如,女人最怕嫁错郎,女人不需要读太多书之类),我们这一代人受到的成见影响应该不比美国人弱。
另外,诸如电视和电子游戏之类的媒介,都被研究证实与传播“性别成见”相关:
心理学家Douglas Gentile 与实验人员统计了13,520名青少年,发现在回答“女性主要是为了生孩子和照顾孩子而诞生的”这问题时,花费更多时间玩电子游戏的青少年会更倾向于回答“是”。
实验人员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电子游戏里的女性角色大多数都衣着暴露,功能单一。但实验人员最后也声明,电子游戏并不是造成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宗教、经济、家庭、教育等等的因素都在起著作用。
《社会性动物》也提到,电视媒体或许无意中灌输了大众某种“性别成见”:
心理学家弗洛伦斯·盖斯(Florence Geis)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向一些被试呈现了成见化的商业广告,广告中将女性描绘成迎合男性需要的性发泄物件或者能干的家庭主妇。而另外一些被试所看到的商业广告则恰恰相反:例如,他们看到的是一位丈夫很自豪(而非卑微)地为那位辛苦工作了一天,且刚刚进门的妻子端上可口的饭菜。
当实验者要求被试们想像一下他们“从现在开始十年以后”的生活时,那些收看的广告是将女性描绘成性发泄对象,或者能干的家庭主妇的女性被试,更可能忽略职业和其他成就方面的话题。
另外,那些处于控制条件下的女性(没有被呈现任何广告的被试)也表现出同样低水准的成就欲望,这意味着,一般日常的成见化广告已经对他们造成了影响。
然而,那些收看与传统角色相反的广告的女性,其对成就的渴望水准却同男性一样高。这些发现表明,性别成见化的广告折射出女性作为二等公民的文化形象,长期收看这类广告会局限女性对自身所能达到目标的认识。而且,经常收看不带性别偏见的广告,很可能会提高女性的成就和职业成功预期。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负责任的这么说——
性别成见的确对女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里所说的伤害并不单指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那些情感或尊严之类的伤害(当然这些也有),而是伤害了女性在事业上的表现、潜质、自我期望和可获得的实际成就。
而可怕之处在于,以上这样的说法,是一如往常的不带一丝夸张。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女性的自我授权之路
我知道,你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各类的“女权运动”,无可否认,女权运动的确带来了许多显著的效果,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女权运动的局限性,以下同样是摘自于《社会性动物》一书:
正如你所知道的,反歧视行动计画(如女权运动)总的看来是有益的,因为这项计画已经为那些有才能的女性创造了就业机会,而在此之前女性对这些岗位的申请被束之高阁。
但不幸的是,这样做也可能会存在不利的一面:其中一些计画无意中给这些有才能的女性带来耻辱,令她们产生错觉,认为自己被选中主要是因为性别而不是因为才华出众。这一点对有关女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社会心理学家马琳•特纳(Marlene Turner)和安东尼•普莱特肯尼斯在一项受到严格控制的实验中,让一些女性相信她们被选中是因为性别原因。
而对另外一些女性,则让她们进行了一项难度很高的测验,随后告知她们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她们在这项测验中所取得的令人钦佩的成绩。结果发现,那些被告知是因为性别(而非成绩)原因选中的女性会贬低自己的能力。
而且,她们很可能表现出自我妨碍行为。尤其是,当面对需要付出大量努力的任务时,与那些认为自己是凭成绩选中的女性相比,那些认为自己是因优待而被选中的女性付出的努力会较少。
女权运动固然是有其正确之处,并起到了一定的实际作用,让社会更加的性别平等,而且以目前的情况来说,有持续的必要。
但让人好奇的是——除女权运动之外,还有什么样的力量,在性别平等这一课题上起到了显著作用呢?
我所看到的最好的答案,来自北大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他在得到app的“北大经济学课”专栏中给出了经济学角度的解释(极推荐他的专栏)。
他在专栏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女孩走到路上被流氓欺负,那明显是流氓欺负女孩,在这一个例子中,女孩是否也该负上责任?
(注:专栏当时在讨论著经济学的寇斯定理,这定理的其中一个要点就是“所有伤害都是互相伤害”。)
其实从古至今,男人遇上女人都会产生“巨大的麻烦”,那么怎样防止这些麻烦呢?
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在很多的国家里面,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情况——人们把女人给管住,不让女人随便上街,不让女人随便抛头露面,也不让女人随便和男人嘻嘻哈哈。这是过去很长时间的道德规范,但问题是,为什么多个地方都出现这种道德规范呢?
因为管住女人容易,成本比较低——当然,今天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但改变的原因主要不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而是世界发生了改变,技术发生了改变。
例如,避孕技术非常成熟了,因此让男女自由的约会、自由的恋爱,也就不会那么危险了。
另外,由于世界和平、技术进步,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白领工作,女人的各种天赋就越来越有用武之地了,这时,再禁锢女人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了。我们越来越不能够承受,把女人关在家里所要付出的成本了,因为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不让女人工作,家庭的损失只会更大。
所以这时候女人出来了,抛头露面了,出来工作了,在职场上面升职的机会甚至比男人还大了。这时候检点、守规矩,这些责任就越来越多的落在男人身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女性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主要不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影响),而是人们无法承受对女人进行控制、禁锢的成本。
换言之,女性只要不断的增进自己的价值,让自身的价值无法被忽略,就能够削弱社会的枷锁。
至于那些性别成见——对于个人来说,只要妳意识到它们的存在、错误,并坚决不认同这些成见,基本上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固然,女性还是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面对,其中生育就是一个无法转移的人生大事,生育对女性的事业影响依然很大,但以目前众多的证据与历史的轨迹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的路,会越来越好走。
–
吃晚饭时,我好奇的问我姐姐,妳觉得男性天生比较聪明,还是女性比较聪明?
她沉思片刻,回答说:“我只知道我比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