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盘中,台湾的股市崩盘式暴跌。12日早上看到预警的弹窗时,台湾加权指数(TWII)已经跌了8%,这是过去45年历史最大的暴跌。当日收盘收跌4%。今日(13日)开盘低开2%。
TWII算上5月11日的跌幅3.79%,两天就抹去8%。这种“崩盘式”跌法,在2020年3月全世界的金融市场都出现过。
然而2020年的恐慌过后,指数暴力反弹,从8500涨到17700,这两天跌完了也有15000。看看我大A……哎,恨铁不成钢。
今日(13日)TWII低开2%,随后走高。恐慌的情绪就此消失了吗?本文将和大家谈谈:
- 崩盘的三大原因
- 事态的发展将如何影响全球产业
TW股市崩盘的三大原因
1、不明源头的新冠案例引发对支柱产业的担忧
主要原因是疫情引发的恐慌。5月11日台湾查出来7例本土新冠案例,其中6例查不到源头。
源头不明,意味着无法进行溯源式排查,无法针对式地隔离密切接触者,难以控制疫情的发展。
台湾地区流行疫情指挥中心负责人11日表示,台湾已进入社区感染阶段。
5月12日公布,当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1例,其中16例为本地病例,创疫情以来单日新高。此外4例为境外移入、1例待调查。
另外,在印度每日确诊突破40万的阴影下,5月陆续有70多位在印度工作的台湾人经日本转机回台。根据台湾的数据,印度返台班机采检了73名人员,目前为止有5名确诊阳性,尚有27名人员在复检中。
从5月12日的交易盘面看,电子股的成交量占了40%。领跌的主力军是电子行业。
台湾股市的几个权重股都是制造业。其中台湾茅台——台积电的权重约30%。台积电和鸿海的跳水,直接把超过100只个股摁到了跌停线上。
台湾股市的主力军,可参考台湾50的权重股。放眼望去,电子股占了大头。
包括今日开盘,一堆股票还在跌:
此前台湾的疫情控制得不错,经济复苏的进程较快。经济保持2.98%的增长,在世界范的主要地区里排第一。
然而目前台湾疫苗接种率较低(1%)。如果疫情蔓延影响开工,对实体经济和股市都是重创。
2、全球科技股下跌,加剧市场恐慌
美国昨夜出炉4月份的CPI数据,经历了一轮史诗级大放水,预期值3.6%,放在近十年,3.6%算高的。
好家伙,公布的结果是4.2%,直接刷新10年的新高。
由于通胀超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预期提前,股债双杀。高通胀意味着加息不远了。拜登还准备加税。这一系列的动作,对目前的高估值科技股形成绝对的压制。
中国和美国的科技股此前经历了大幅度的上涨。如果被打下去,下探的幅度就更大。
偏偏台湾股市的权重股们清一色科技股。
3、MSCI连续九次下调台股的市场权重
最后一个暴击。MSCI宣布,调降台股在新兴市场指数权重至13.95%,连续第九度下调,最新权重将在5月27日收盘生效。
MSCI(明晟)是国际权威的指数,背后是天量的被动配置资金。台股在新兴市场指数权重被下调,直接影响是股市的大批被动配置资金会撤离,长远影响是该市场的话语权逐渐衰弱。
台积电在缓解全球产能荒中扮演重要角色。
台湾提供了全球65%的芯片产量。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芯片就是心脏。疫情爆发后,全世界都缺”芯“。如果台湾的疫情无法迅速控制,芯片短缺的局面将会加剧。
为什么疫情会造成缺芯?逻辑是:
(1)疫情期间电子产品需求激增,以及大型生产设施中断,芯片供应本就趋紧。
(2)企业加紧囤货,加剧了供应短缺。
(3)制造商将产能分配给高利润产品,中低利润的芯片生产被排在后面(例如家电、手机)。
市场的担心正是源于这个逻辑。毕竟各国芯片供货吃紧,台积电在缓解全球产能荒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1年以来,全球芯片代工厂都在满产运转。头部半导体企业相继宣布了多项扩产计划:
英台积电将 2021年的资本支出调升至300亿美元,并表示计划在未来3年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增加产能;英特尔2021年3月宣布将斥资2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 Ocotillo 园区建立两家新的晶圆厂;中芯国际在北京扩产的同时,近期也宣布将在深圳扩充 12 英寸晶圆产能 。
然而,印度疫情失控、台湾社区疫情确诊创新高、越南尼泊尔沦陷、全球半导体生产重镇马拉西亚宣布封国。
到处都是黑天鹅……
目前,台积电、鸿海、广达、仁宝等除了要求内部员工分区分流上班外,也暂停访客进入厂区。台积电表示,因应疫情扩大,已暂停来宾、访客进入公司,同时要求员工避免与供应商面对面开会,以及减少非必要性的聚会与活动,会议则优先采远端连线,减少跨厂区人员流动等。
诚然,疫情发酵将加剧全球半导体的涨价缺货潮。但换个角度想,海外的供给受到制约,必然会导致部分成熟制程订单转移至大陆,加速我国的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的国产替代进程。
望人类早日战胜疫情。
参考
《印度疫情再度失控,部分新兴市场股市或将承压》,川财证券
《印度风云:病毒变异、疫情防控和黑天鹅》,兴业证券
《科创板半导体财报大扫描:行业高景气度是常态, 晶圆制造领域亮点多》,安信证券
TaiwanIndex (USD), M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