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很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为人体自身胰岛素分泌异常所引起,遗传、环境等都可以导致患病。
糖尿病患者一般可见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的表现,称之为“三多一少”,亦可伴有疲惫、乏力等。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那么会对心血管、肾脏等重要的组织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糖尿病需要及时用药控制,但前提是得到明确的诊断。
目前我国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仍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所制定的标准,即以静脉血浆血糖为依据,毛细血管血糖值仅作为参考。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或75g OGTT(糖耐量试验) 2h血浆葡萄糖(2hPG)值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
空腹血糖筛查是常规的筛查手段,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但是有可能会出现漏诊的情况。如果空腹血糖或任意时间点血糖出现异常,(空腹血糖≥6.1mmol/L会任意时间点血糖≥7.8mmol/L),但并未达到糖尿病诊断的标准,则可行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h血糖)。
在早上7点到9点可进行检查,受试者应保持空腹的状态(8-10h),口服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水溶液,并且应在5分钟内饮用完。
然后从饮用的第一口糖溶液开始计算时间,在饮用前和饮用后的2h分别在前臂采血测血糖。而在检查的过程中,受试者不能喝茶、咖啡等饮品,也不能吸烟和做剧烈运动。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做试验的前3天,要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保持在≥150g/d。而在试验前的3-7天,也应停用可能会对OGTT结果造成影响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或苯妥英钠等。
除了血液检查,临床上还可以对尿糖进行检测来诊断糖尿病,如试纸法。
其原理为:试纸含有葡萄糖氧化酶,它可以使葡萄糖失去氢离子并形成葡萄糖酸内脂,然后通过水化作用形成葡萄糖酸,接着在试纸色素原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并且呈现出不同颜色。
尿液中所含有的葡萄糖含量不同,那么就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对此就可以对尿糖作出判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用此方法可能不能得出有效的结果,因为这类患者的肾糖阈值会升高,所以对于肾糖阈值异常的患者不宜采用尿糖检测来诊断糖尿病。
除此之外,一些生化指标也可以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包括胰岛素含量水平、糖化蛋白、果糖胺等。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激素,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就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含量水平,因此该指标可以为糖尿病的诊断提供依据。现在检测胰岛素含量水平的方法主要是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
至于糖化蛋白,有研究指出,血糖浓度越高,糖化蛋白的合成速率会越快,而合成的糖化蛋白会出现变性,并且诱发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因此,通过检测糖化蛋白,可以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供依据,而该指标也是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的主要参考数据,但比较少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果糖胺是在葡萄糖非酶糖化过程和蛋白质糖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物质,有研究表示,它的含量和患者的血糖水平呈正相关,且相对较为稳定,运动状态、进食情况等都不会对检测造成太大的影响。
有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高血糖患者的果糖胺水平高于健康人员,而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水平则低于健康人员,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测定果糖胺含量水平可以为诊断糖尿病提供依据。
当确诊糖尿病后,患者应遵医嘱用药治疗,稳定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每天都需要监测血糖水平,以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结语
糖尿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大都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若出现相关的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饮食管理和有效的运动锻炼应贯穿整个糖尿病的治疗过程。同时要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治疗的依从性,避免影响血糖的控制甚至加重病情。
参考资料:
[1] 卢瑞健. 糖尿病诊断中尿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的应用价值[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5):128-129.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手册(2019)[J]. 中华内科杂志,2019,58(10):713-735.
[3]刘桂元,翟凤娟. 糖尿病诊断中生化检验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处方药,2019,17(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