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盒也可以很美,年轻人开始为自己挑选“灵魂容器”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周夏林

每到清明,“死亡”,这个老人们忌讳的话题总会被反复被提起。 然而,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生死并不是禁忌话题,而是一场必经的旅程。如何思念缅怀生命中逝去的故人,如何看待生死,或者也是值得讨论的哲学问题。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一位博主表示被一款骨灰盒种草,“天呐真的很漂亮,我死了以后就要住在这个里面,感觉很漂亮很安宁。”

你会为自己选好骨灰盒吗?亦或是精心策划一场属于自己的葬礼来好好告别?这个骨灰盒来自一个叫做“归丛”的殡葬品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联系到归丛的合伙人emmie,和她聊了聊这件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大事”。

“我父亲那天是殡仪馆最靓的仔”

归丛的创始人叫高古奇,曾创立家具品牌“梵几”,创立殡葬品牌归丛的初衷起源于两次葬礼。

2019年,高古奇父亲去世。在大城市里,殡仪馆的操作总是流水线一样,千篇一律的花圈,肃穆的灵堂,黑白的遗像,悲伤而又冰冷。殡仪馆买的骨灰盒无法让身为设计师的高古奇满意,“太丑了。”高古奇第一时间自己画一张草图,找厂家定做了一个黑胡桃木的骨灰盒。

几年后他的母亲去世,殡葬行业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让我不断思考,葬礼是不是可以更有温度一些,仪式是否能够更贴合逝者生前的真实情况,给予亡亲家属更多情绪、心理上的抚慰。”高古奇在创始人手记里写道,他发现殡葬行业从产品到服务很多和真实需求都是脱节的。

2023年初,高古奇组建了一支不到10人的小团队,丧葬品牌“归丛”正式诞生。

2023年2月,导演陈可辛父亲去世了,他找到曾为他设计电影工作室的高古奇,他希望高古奇为父亲设计一款骨灰盒,并补充说,希望“造型别那么像骨灰盒”。

最终做出来的产品是一个以白色玉石为材质的灵罐,这也是归丛第一款产品,名字叫“栖云”。 “栖云”漂洋过海,来到了陈可辛位于泰国的家中,被放置在一墙老照片中最中间的位置,面对湄南河,因为陈父生前说过每天对着这条河很开心。

为陈可辛父亲设计的骨灰盒,栖云

这一年的9月,归丛正式发布了包含“栖云”在内的两条产品线,包含灵罐、灵盒、灵龛、灵牌和纸扎产品。

产品一经推出,很多顾客前来咨询定制。

“我父亲那天是殡仪馆最靓的仔。”这是归丛收到的一条客户评价。这让与高古奇一同创立品牌的合伙人emmie铭记至今,顾客购买的是一款叫做‘挽月’的灵罐,它形似中国传统抱月瓶,拿在手上非常好看,瓶身弧度也反复调整,要适合手捧。瓷质的温润白色,更是团队经过数十次调试才确定的。

“看到这条评价的时候,我瞬间觉得一切都很值得,这正是我们想做的,让‘生者以慰藉,死者以释然’。”emmie告诉记者。

归丛团队

一场特别的“二次元临终告别会”

在归丛的小红书账号里,保存着一份特别的视频资料。画面里17岁的癌症患者bonny(化名)躺在病床上,病房布置了她最喜爱的动漫人物,同学们围在她床前,这是归丛团队为她举办的一场临终告别会。

“bonny处于癌症晚期,随时可能会走,她的妈妈找到我们想给孩子办一场特别的追思会。”emmie说,但我们经过讨论,给孩子办一场临终告别会或许更好,,让她带着美好的回忆去往另一个世界。

和多孩子一样,bonny很喜欢动漫,还给自己画了一个漫画人物。归丛团队根据她的自设(bonny为自己设定的二次元形象),制作了一段动画,还找来coser进行cos。emmie解释说,“动画里,bonny最喜欢的游戏角色欢迎她去往另一个世界。”当动画播放时, bonny突然对妈妈说:“快帮我用手机拍下来。”而一直强撑着的母亲,在这一刻终于泪如雨下。

bonny的告别仪式

那天晚上,孩子的母亲在工作群里向归丛团队表达了感谢,孩子说她非常满足。而一周以后,bonny就离世了。

“这是我第一次目睹一个生命的消逝。”往后每经历这样一次的服务,emmie都要用一段时间调整自己,对于生与死,有了更深的体会。

把这当作一家80岁可以逛的生活方式店

在归丛的线上店铺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收藏量最高的用户群体是25-35岁的年轻人。他们会在评论区留言:“先收藏着,总有一天用得上” “太美了,想给自己准备一个”。

最出人意料的是一位客户购买“挽月”骨灰罐送给朋友当生日礼物。这种对死亡的坦然态度,正在年轻人中悄然生长。面对父母乃至自己的身后事,他们更愿意提前规划,把告别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

归丛也在尝试着做“死亡教育”,让人们直面死亡这个话题。“这是一家80岁以后可以逛的生活方式店。”归丛在小红书上的这句介绍,巧妙化解了死亡话题的沉重感。数据显示,他们有近半数客户会提前购置殡葬用品,而非在亲人离世后仓促选择。

归丛推出的清明祭扫套装

emmie 向记者介绍:“这些殡葬产品除了应该具备的功能性之外,我们还希望它起到情感慰藉的作用,举个例子,我们会把骨灰盒、灵龛定义为‘灵魂容器’,借由物品让人在‘生与死’之间建立交流,以此纪念逝去的故人,温和的设计摆在家里也不吓人,让丧葬品融入日常的仪式感。”美无法抚平亲人逝去带来的创伤,但也许可以减少人对死亡的忌惮和恐惧。

归丛设计的灵龛

面对死亡,其实更可以从容些。

意外走红的烧纸礼盒

这种对待死亡温和开放态度也体现在产品创新上。清明时节,归丛的一款烧纸礼盒意外走红,这个装有黄纸、金银元宝的精致盒子,解决了传统祭扫用品品种单一、量大难携的问题。去年清明,归丛则推出了仿真花花环,美丽又有仪式感的花环,在小红书上引来大量围观。

或许当殡葬用品足够美观,当服务足够人性化,死亡不再是被恐惧的对象。

归丛设计的灵牌,文字来自顾客

这或许正是现代人面对死亡时最需要的态度:既不回避生命的终结,也不沉溺于悲伤;既能坦然讨论,又能从中发现美与慰藉。生和死,是人生中完整的一条线。如何有质量地活着,和如何有仪式感地离去,都是生活方式。 (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