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长(共1949字,阅读约4分钟)
我表妹的女儿刚满1周岁,过年的时候走亲戚,去看了看她和小宝宝,当时我俩聊了没多久,宝宝就困了,于是表妹就去哄娃睡觉了。
但是哄了几分钟,宝宝还是一直哼哼唧唧地哭闹,我就去看看怎么回事,表妹特别无奈地说:“我这闺女啊,一睡觉就得抓着我的手指头,只要我把手指头抽走,她就哼唧,感觉跟睡不踏实一样。但是我明明看着她睡沉了呀,怎么就非得抓着我的指头呢?”
观察了一会儿,我发现,表妹的女儿刚开始睡觉的时候,嘴巴一直在微微地动,手也确实在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指。
而看起来她睡着之后,宝宝的手松开了些,但只要妈妈一慢慢地抽走手指,宝宝就又使劲儿地抓住了,而且嘴巴也重新开始轻微地颤动了。
我问了表妹,孩子这个行为从出生就有吗?表妹回忆了一会儿,说:“出生之后就一直母乳喂她,吃着吃着她就睡着了,挺省心的。好像是从上个月给她断奶之后,就有这个怪习惯了。”
很多宝宝在睡觉的时候,总是会做出一些“小动作”,比如“摸妈妈的耳朵”、“枕妈妈的手臂”、“和妈妈贴面”、“抓妈妈的手”等等,甚至有的孩子不让摸的话,他们就睡不着。
父母呢在看到孩子的这些动作时,往往会觉得可能是宝宝太依赖妈妈或者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于是便会心疼宝宝、顺着宝宝。
但其实,父母的心里也知道孩子这样的行为并不太正常或者会认为孩子长大就好了。
当我们看到宝宝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表现或者动作时,首先就要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并且积极的去引导,而不是溺爱孩子,顺着他们去做或者是不管不顾,任由他们自己成长。
一旦家长没有及时地注意到孩子的变化,那么就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育。
★宝宝这些“怪习惯”,可能暗含“另类需求”
宝宝出现上面这些“怪习惯”时,往往是宝宝认为自己的周围发生了“变化”,他们不踏实,比如:
·刚断奶,宝宝不适应;
·搬了新家,周围的环境变了;
·家里来了陌生人,体味可能重了点,孩子害怕或者不喜欢;
·妈妈有了二胎,在情感上对宝宝疏忽了等等。
当宝宝觉得周围的环境不安全或者自己的内心有了焦虑、不满等情绪时,他们便会去找一个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或者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安抚自己。
这个东西可能是妈妈的手臂、可能是妈妈的指头、可能是妈妈用过的东西、也可能是一个娃娃亦或者是一个自己舒服的睡觉姿势。
而不管是宝宝做出了什么样的“奇怪”行为或者找到了一个什么安抚物品,这类宝宝往往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内心产生不安了。
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了10个月,他们熟悉了妈妈的身体和味道,出生后,离开了母体,进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他们便想要找到那个熟悉的味道,才能让自己感觉到安全。
而之后的母乳喂养、妈妈哄睡等等这些日常的行为,往往是妈妈在陪着宝宝,于是宝宝对于妈妈更加产生了一种依恋。
·如果妈妈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宝宝、没有断奶,那么宝宝的内心很安全很踏实,那么可能就不会出现一些“怪习惯”。
·而如果妈妈照顾了宝宝一段时间,突然换人了又或者突然的断奶等等,那么宝宝心中的那份不安便会涌现出来。
而为了寻找“妈妈的爱”,他们便想要努力的抓住妈妈的手或者摸着妈妈的某个部位,来重新得到妈妈的爱和安全感。
★宝宝的这些行为,是一种情感上的“隐形饥饿”。
可能是他们过于依恋妈妈,也可能是妈妈无时无刻不陪伴着宝宝、太溺爱宝宝,从而使得宝宝在妈妈面前“肆无忌惮”。
有的宝宝一开始只是无意中抓了妈妈的手指、摸了妈妈的头发等等,可能妈妈并没有拒绝或者很开心的让宝宝抓。那么宝宝便接收到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抓妈妈很开心很安全”。
那么渐渐的,宝宝可能就习惯了去抓去摸,否则就会觉得不被爱了,那么长大之后,这样的行为便很难改掉。
▼孩子的“怪习惯”,妈妈怎么应对呢?
宝宝小时候出现的一些奇怪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自己的认知、胆子大了、有自己的个人空间等等,那么就会慢慢的消失。
如果孩子一直改不掉那些“怪习惯”,那么家长就要反省一下是否有自身的原因:
·是不是因为自己有了二胎,对大宝的爱减少了;
●断奶的时候,是不是没有好好的安抚宝宝的内心或者宝宝不习惯喝奶粉而吃不饱;
●宝宝是不是被吓到了,内心产生了恐惧感;
●搬家之后,周围的味道是否过重,宝宝不舒服;
妈妈在给宝宝安全感的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引导宝宝。
·培养宝宝独立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睡觉习惯;
·平时多和宝宝聊天,在发现异常行为之后,更要耐心的沟通和纠正;
·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告诉孩子父母对他的爱,让他的内心踏实下来。
宝宝有了安全感,他们的内心踏实了,情感上的“隐形饥饿”也就慢慢的消失了。
辣妈语录:
爱是父母能够给孩子尤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孩子得到了爱,他们的内心便能够自信、阳光、强大、有爱,而一个积极阳光的人,他的未来也能够过得更加美好。
宝妈们,你的宝宝有过这些“怪习惯”吗?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