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书房只8平米,却是他最宽阔的精神空间


乾隆,一生最喜欢呆的地方是他的书房“三希堂”。皇帝的书房自然本应格外考究,然而,令人意料之外的是,乾隆皇帝的书房竟然很小。■ “三希堂”到底有多大呢?“三希堂”虽然名气很大,但面积通共也就8平方米,被称为故宫中最小的房间。这个8平米的狭长室内又分成里外两间小室,临窗的外间才是真正的三希堂,里间是小歇整理之用的过间。临窗的外间经据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先生的实地测量:东西长210厘米,南北宽228厘米,面积仅4.8平方米,也就和现在普通人家的卫生间差不多大。 是不是完全没想到,堂堂一个皇帝,竟然书房如此之小?那么,为什么乾隆的书房要弄这幺小呢?难道是当时紫禁城没地儿了?要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下这座“袖珍”的皇帝书房。首先一个问题:三希堂在哪儿呢?就在这⬇▲养心殿


养心殿是自雍正以后,清朝历代皇帝的寝殿和日常办公之所。乾隆睡觉和办公的地方都是养心殿,养心殿非常的大!



而他的书房在养心殿西边的小角落里,名字就叫三希堂。


这个小角落有一扇大窗户,向阳,冬天的时候,阳光可以从这窗户透进来,让整个小屋子都显得暖和,故而它又有一个名字叫“养心殿暖阁”。



“暖阁”在故宫里有好多处,它们一般都是面积较小的房间,之所以称为“暖”。


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北方冬天寒冷,古代又没有暖气设备,而皇帝们为了有效地保持室内温度,就会在高大宽敞的宫殿里选取向阳处搭建一些低矮小屋,同时在里面盘上火炕、烧上炭盆,名“煨冬”,毕竟房间空间小,烧会儿炭盆,再加上阳光的照射,不多久整个屋子里就会暖暖的。



乾隆十一年时,也许是乾隆皇帝太怕冷了,他下令将“养心殿西暖阁”改为自己的书房,这样,就算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他也能舒舒服服的盘着腿坐在暖炕上,温暖的看书。  


同时,他还将这暖阁的名字改了,毕竟是书房嘛,得取个有文化的名儿,思来想去,乾隆定下了“三希堂”这几个字作为自己新书房的名号。



为什么要叫“三希堂”呢?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认为“三希”出自宋代大儒周敦颐的《通书》“志学”篇“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名言。


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


深层含义是告诫士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向圣贤的标准看齐,即使是已经达到了贤、圣的高度,也还要继续进取。


看来,乾隆帝取得这个名字还是饱含进取之志的,也很符合书房的定位。



另外一种说法是,“三希”同三稀,“三稀”是乾隆皇帝收藏的三件稀世书法珍品,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


这三件墨宝均是乾隆帝爱不释手之物,尤其王羲之这件,文字内容非常简洁,文只写了28个字,但是乾隆爱之甚之,在后面写了几万字的读后感。



“三希堂”虽然小,狭长的室内又用楠木雕花隔扇分成里外两间小室,但陈设典雅,古朴,弥补了空间的不足,再加上设计得当,并无壅塞局促之感。



在4.8平方米的外间里,临窗设地炕,炕长210厘米,宽114厘米,面积2.4平方米,比现在一般住家户的床还小。


炕上宝座面西,宝座由靠背、坐垫和迎手一组构成,坐垫上置有青玉如意。






坑上座前安置一张长70厘米,宽31厘米,高38厘米的紫檀木雕花书桌。炕西头,摆放着一张长96厘米,宽27厘米,高38厘米的紫檀双层小案。


书桌、小案和窗台上陈放不同的文玩用具:有白玉笔筒、青玉笔山(笔架)、玉斧、玉冠架、青玉蟠螭觥、青玉牺尊砚滴、青玉托莲蓬香插、砚屏等。



炕外东壁有五颜六色的壁瓶11个,壁瓶下面的地上,有存放三希堂法帖的楠木匣。


每个楠木匣长19厘米,宽11厘米,高11厘米,每摞两匣,四摞,共八匣,里面存放有乾隆喜爱的历代名家的珍品法书墨迹等。



站在外间从南向北朝里间看去,可以看到里间的西墙上由五块绢拼接而成贴落通景画《平安春信图》。


该贴落纵201厘米,横207厘米,画上无作者名款,据专家考证是意大利人郎世宁负责绘制肖像,金廷标画衣饰、树石、建筑,郎世宁的学生王幼学画蓝白瓷砖。



里间北墙上的壁画,是当时的大家董邦达的山水,以及乾隆三年的状元于敏中书写的乾隆御制诗。


在壁画前的正中,摆有一张紫檀座椅。



那么,为什么它如此之小呢?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位置所限,大家可以看到三希堂这个空间是乾隆后来隔出来的,在它周围已经全是房间了,你既要晒得到太阳,要温暖,又要能伸展开来看书,看的舒服,而且还要不破坏旁边的堂屋,那估计真的只能做到这么大了。


第二个原因是和古人对于房间的风水要求有关。


我们去故宫会发现,好像皇帝、皇后和妃子们睡的卧室都不是很大,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养心殿冬暖阁皇帝卧室


原因就在于古人都讲究“藏风聚气”,这“气”是人生命的根源,“精气爽”而“生命足”,如果“气”散了,那人就会整天昏昏沉沉。


而人每天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里”,如果这个“家”不能聚气的话,那身体也不会很好,怎么聚气呢?


很简单,就是房间别弄的太大,一大,气就很难聚起来了。



因此,咱们会发现,故宫里皇帝的卧室都很小,也就10平左右,而三希堂乾隆皇帝待得时间也比较长,其实就跟卧室一样,因此聚气也很重要,所以就把它弄的小一点。


第三个原因可能也是由于保暖的需要,那个年代没有暖气,冬天来时,都是靠烧炭火取暖,房间小一点的话,保温效果会很好。


当然,夏天没有空调,在这样小的空间里放冰块降温的话也会凉的比较快。



三希堂虽然只是方寸之地,但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已收藏晋以后历代名家134人之墨迹340件,以及拓本495种,可谓斗室有天下。


紫禁城之大,三希堂区区斗室,却是乾隆皇帝最为宽阔的精神空间。


每日在处理完政务之后,就从他办公室-勤政亲贤殿西边的小门进了三希堂,在窗前炕床盘坐,玩味古董书画,揣摩古人笔意,几可忘我。


图片: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