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空调成了家家户户的“续命神器”。然而,不少市民最近发现,要是空调坏了需要维修,特别是“加氟”,费用比往年高了不少。这到底是咋回事?曾经引发“臭氧层空洞”,让人“谈虎色变”的氟利昂,如今又是什么情况?
空调“加氟”一次两三百,市民、商家同吐槽
“现在给空调加一次氟,至少要200元往上走了,3匹以上的机器、好一点的氟,收300也正常。”在郑州金水区一家家电维修店,从业十多年的王新告诉记者,就在前两年,同样的活儿,收费一般在150元左右。“涨得厉害,我们跟顾客报价都得小心翼翼。”
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王师傅的生意。“以前天一热,一天能接好几个加氟的活儿,现在有时候一天都等不到一个。价格高了,顾客们都得犹豫再三,有的干脆说还不如再扛扛,或者直接换新的了。”

市民的感受更为直接。“家里老人卧室的空调不太凉,师傅上门看了眼就说是缺氟,张口就要280元。”市民孙先生向记者抱怨,“我记得几年前加一次也就不到一百多块,现在怎么这么贵?师傅就一句话,‘现在就是这个价,进货成本高了’。”
记者走访发现,孙先生和王师傅的经历并非个例,空调维修,特别是补充制冷剂(俗称“加氟”)的费用普遍上涨,已成为今年夏天维修市场的普遍现象。
需求旺盛、配额收紧,“氟利昂”涨价不停
维修师傅口中的“成本高”,背后是制冷剂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记者通过查询公开数据及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此轮涨价主要源于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双重压力。
从需求端看,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空调市场销售量达到近年来的一个高峰。而在已经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国内空调市场受高温天气和政策推动影响,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空调出口量也持续增长。生产线的火热,直接拉动了对上游制冷剂的巨大需求。
而在供给端,政策性的“紧箍咒”正在不断收紧。根据我国为履行国际环保协定《蒙特利尔议定书》而制定的相关环保政策,制冷剂的生产和使用实行严格的“配额制”。
其中,对仍在使用但正在淘汰的第二代制冷剂r22,其生产配额正逐年大幅削减。而对于r32、r410a等新生代制冷剂,其总生产配额在未来几年也将被严格锁定。

国内大宗商品数据服务商卓创资讯分析师指出,自2024年以来,多种制冷剂价格就在一路上扬。到了2025年,部分主流型号如r32、r134a等,市场均价同比涨幅甚至超过了30%,有的涨幅高达60%以上。
这种成本压力不仅体现在维修市场,也已传导至生产端。郑州苏宁易购家电卖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部分空调品牌因上游原料成本增加,已经对一些型号的出厂价和终端售价上调了数百元。
氟利昂还破坏臭氧层吗?此“氟”已非彼“氟”
一提到氟利昂,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臭氧层空洞”。这个说法在当年可谓深入人心,那么,现在的情况还是这样吗?
答案是:如今我们空调里用的主流氟利昂,已经不是当年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了。
记者了解到,氟利昂其实是一个大家族的总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造成臭氧层破坏的,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氟利昂,比如r11、r12以及上文提到的r22。它们含有的氯原子,会像催化剂一样,大量消耗高空中的臭氧。

为了保护地球的“保护伞”,国际社会在1987年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全球携手淘汰这些有害物质。据中科院物理所2024年底发布的一篇研究文章显示,对空调中还比较常见的第二代氟利昂r22,我国正在逐年削减其生产和使用,目标是到2030年全面淘汰。
该论文称,目前,我国新生产的空调普遍使用的是第三代制冷剂,比如r32和r410a。它们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其“臭氧层破坏潜能值(odp)”为0,也就是说,它们并不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根据中科院物理所科学团队最新科学评估,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持续作用下,臭氧层正走在恢复的轨道上,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就能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也有望在本世纪60年代“愈合”。
不过,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团队也发现,虽然第三代制冷剂不伤臭氧层,但部分品种却有较高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即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寻找和推广更环保、更高效的第四代制冷剂,已经成为全球制冷行业努力的新方向。
来 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阳
编 辑:刘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