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伯奢死得冤不冤?曹操为什么要灭了他全家,史料还原了真相

◆文:刚子聊历史

◆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

前言导语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他在逃亡路中,与陈宫误杀吕伯奢一家,更是塑造了他“乱世奸雄”的形象,后人也因此杜撰出曹操的至理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但是翻阅所有关于吕伯奢的史料,发现这其中都与影视剧有很大出入。关于吕伯奢这一章节,曹操似乎背了上千年的黑锅。

更有后世史家直言:“吕伯奢一家死得不冤枉”!

《魏书》记载,曹操是自卫杀人

关于曹操灭恩人全家的事,《魏书》是这么记载的: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曹操为了逃命,路过父亲故交吕伯奢家,吕伯奢本人不在家,他的儿子想抢劫曹操,所以曹操奋起反抗杀了他的家人。

根据这段记载,曹操是被逼无奈,而且他也没杀吕伯奢。

看到《魏书》这个名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可信,因为这是曹操的后人编撰的,自然会适当美化曹操。这种想法历史君也认同,因为《魏书》的编撰者王沈确实是曹爽的门客,那么他编写曹操时自然不敢瞎写。

还有人怀疑,曹操都成逃犯了,还有什么能让人惦记的财宝呢?但是这种想法历史君却不敢认同。曹操虽是逃犯,但他身有佩剑胯下有马,这些东西在三国时期足以让人铤而走险。

从《魏书》记载,曹操是背了锅,而且没杀吕伯奢,但是这段记载可信度并不高,其他史料记载如何呢?

《魏晋世语》记载,曹操疑心病所致

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魏晋世语》也有记载: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但是他的儿子却盛情款待曹操,甚至都有点过头了,这让曹操想起自己给董卓献殷勤的事,因此怀疑这些人图谋不轨,趁夜杀了八人。

《魏晋世语》的编著者是郭颁,对于这个人历史上几乎没什么记载,也没查出他与曹魏家族有什么关系,所以也就没必要为曹操遮羞。

上面说的两部史料是唯一记载误杀吕伯奢的事,至于更具说服力的《三国志》,编著者陈寿更是直接不记载吕伯奢被杀的事,所以这也就给了后人更多想象发挥的空间。

《三国演义》不仅加上了吕伯奢被杀的情节,而且逻辑也说不通

以上两个版本的史料记载,都说吕伯奢不在家,也就是说曹操并没有杀这个“伯父”。但是到演义中,故事就变样了:

说的是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仅在家,还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去西村买酒。但是曹操和陈宫休息时。听到外面磨刀霍霍,因此生疑误杀了吕伯奢全家。

在离开时又刚好碰到回来的吕伯奢,曹操虽然知道自己杀错了人,但因为担心被吕伯奢告发,只能一错再错,挥剑杀了吕伯奢。

因此陈宫和他分道扬镳,休叫天下人负我的名言也从此名扬海内。

这个故事虽然看起来很让人回味,但是其中的问题不少。首先吕伯奢既然要盛情招待曹操,那他怎么会自己去买酒,而且这么长时间都没回来呢?要知道,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客人十分重要,主家是必然要亲自陪客的,买酒这种小事让下人去就可以了,把客人晾在一边的事,从古至今都不符合待客之道。

曹操既然是逃犯,自然是少惹事为好,所以他是不会主动找麻烦的,要不是吕伯奢或他的家人相逼过甚,恐怕曹操是不会惹这麻烦的。

更重要的是,作为唯一的目击者陈宫,他就不可能知道曹操与吕伯奢的事,此时的中牟县令是杨原,他也没有和曹操夜宿吕伯奢家的经历。

结语

从以上都可以看出,曹操就没杀吕伯奢本人,至于他杀吕伯奢家人的事,也许是真的,但绝对不像影视剧因杀猪招待而误杀那样。

曹操本人对“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评价非常满意,他不觉得枭雄是贬义词。所以历史君认为,曹氏后人完全没有必要掩盖曹操误杀吕伯奢的事,至于史料没有记载的原因,很可能是曹操就没杀吕伯奢,自然就不会记载。至于后世以此来抹黑曹操,那是为了更好的塑造出曹操的枭雄形象。

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如何看待曹阿瞒杀吕伯奢这件事呢?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书》《魏晋世语》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诙谐的角度解读历史,关注刚子聊历史,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