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的爆发原因,为何又被称为是“不败而败”的战争?

首先我们看中法战争为何爆发?

就在19世纪上半叶时,清朝与法国还是两个不相邻的国家,在利益上也没有什么瓜葛。但自从拿破仑三世上台以来,法国在海外加大了扩张步伐,在中南半岛地区的扩张也不例外。1858年法国殖民军占据阮朝(今越南)的岘港,1859年又占据边和、定祥、嘉定。至1867年基本控制了阮朝在南圻的地盘。由于阮朝是清朝的藩属国,法国在安南的入侵也为日后的中法战争埋下种子。

但是这些却并不是中法战争爆发的全部因素,仍然差一个导火索,而这个导火索在1873年的第一次纸桥之战出现了。1870年代在安南的法国殖民军把目光转向了阮朝北部。并准备出兵进占河内。当时阮朝在北方乱成了一锅粥,不仅有法国殖民军还有刘永福的黑旗军和大量的起义军。而刘永福为了生存下去带着黑旗军依附阮朝,帮助阮朝对付各路敌人,阮朝方面也很愿意接纳刘永福。1873年11月底,法军不费吹灰之力击败了兵力规模是自己35倍的阮朝军队。随后刘永福率领黑旗军于1873年12月击败了入侵阮朝北部的法国殖民军。

这场战斗,本来战斗规模很小,法军方面的参战人数不足百人,双方的损失也都不大。但是刘永福的这次小胜却对于中南半岛的法国殖民军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在此之前,法国殖民军在安南通常百十人就可以在各地横行,但是现在情况却不同了。另外当时的法国打完普法战争才两年,尚未从普法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法国本土的情况也限制了其向遥远的中南半岛投送大规模兵力的条件。法国殖民军想要征服安南的阮朝以及整个中南半岛不费些力气是不行的。

随着19世纪70年代末,法军再次介入北圻,并在1882年正式窥视云南,清朝也无可避免的卷入了这场纷争。最终在1884年,正式爆发中法战争(实际上双方均未宣战)。

那么中法战争对清朝而言是不败而败吗?

至今,很多人认为中法战争清朝本来是胜利的,但却因清廷的无能而自讨欺辱,虽为战胜国,但却所签订的《中法新约》却把清朝置于一个战败者的身份。那么事实是这样吗?答案并不是。

一般而言,认为中法战争清朝不败而败的通常有这样一个论点,便是中法战争后期的镇南关大捷导致的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崩溃进而让法国无再战之力。我们就看一下这个论点,即镇南关的胜利带来的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崩溃并最终让法国失去战力。

关于镇南关大捷在法军损失人数上学者们常常争论不休,但是对于镇南关大捷促使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崩溃是公认的观点。但其实恰恰是法军在攻占谅山后的无故撤出,引发了茹费理内阁的崩溃。不过无论于怎么讲,受中法战争影响,茹费理内阁崩溃是事实,但是冲击力真的那么大吗?这不得不结合当时法国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法国在普法战争后,进入到了第三共和国时期。第三共和国主导法国的70年里,法国从1871年到1940年连续更换了108届内阁。内阁更换十分频繁,也就是说平均每八个月就会更换一次。这种情况至今也属罕见。

由于当时法国的各派之间的角力,任何一个风吹草动都会引发蝴蝶效应,再加上法国在海外的竞争对手英国在宣传上的“助攻”,更是如此。而镇南关大捷则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在更早之前的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亚罗号事件也引发过法国当时内阁的崩溃。

那么,茹费理内阁崩溃后,法国是否就无再战之力了呢?并不是,随后法国又向那里的法国殖民军支付五千万法郎,意图将战争持续到底。与此同时,清军在镇南关大捷后进行的反扑也已经处于筋疲力尽的地步,如刘永福一部,由于各种战斗和非战斗性减员导致兵力十分拮据,加上多方召集的新兵又不足千人,导致因兵力不足出现了攻守两难的窘境。另外在财力方面清廷也出现了拮据。与此同时,随着法国方面的增兵,清军在兵力上的优势也被减弱。原计划收复北宁与河内的行动也不得不作罢。

另外,整场中法战争,清军在陆上败多胜少,至镇南关大捷之前,法军已经掌握了阮朝的各重要城镇。镇南关大捷时,法军已经到达了清朝边境。而清军在海上的弱势地位,也导致台澎地区受到法国的威胁,出现了安南的阮朝和自己的台澎地区只能保一样的问题。

最后,镇南关大捷后的议和实属无奈之举。

正如之前所提,法国在茹费理内阁崩溃后仍想要把战争持续下去。另外法国还意图派遣舰队利用法军在马江海战后在战场上取得的制海权优势攻击大沽口,而此时的清朝受朝鲜壬午事变和其他因素的牵制,也无把握打赢这场战争。战争如果持续下去,谁也无法保证是否会重现1860年的屈辱。借镇南关大捷的胜利,也让清朝在谈判桌上多少有了说话的余地。而中法战争最后清朝至少也达成了部分目的。而清朝若持续将战争进行下去,届时不仅保不住自己的藩属国,台澎地区也将难保。

而清朝方面如果只是因惧怕法国而议和,那么一开始清朝就不会派兵与法国进行激战,甚至还拉拢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更何况清军还制定了收复北宁和河内的计划。而中法战争之所以给人们一种本来就应该胜利的感觉,这其中也和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与列强的战争鲜有胜仗,而中法战争期间清军虽说败多胜少,但也取得过一些不俗的胜仗,诸如镇南关这样的胜利有关。而清朝如果有能力打下去成为战争最后赢家,不会这么急于求和。

当然也有人认为清朝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汉、抑汉。但是自从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以来,清朝就已经默认了汉人势力逐步成为清朝顶梁柱的事实。历史上,中法战争后清朝也没有遏制汉人势力的增长。而在中法战争之前的1875年清廷还受命李鸿章、沈葆桢全力打造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以拱卫海疆。故而这种说法也难以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