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其父亲为何会让梁启超“痛哭流涕”?

1918年,这一时期腐败的清政府早已垮台,被北洋政府袁世凯所取代。对于北京当地小有名气的,前清小官员梁济(字巨川)来说,却是对自己做出总结的时候。在11月10日,就在北京城北的积水潭中自杀身亡。

梁济

在梁济的遗书中说道,如果自杀要问原因的话,那就是为“而亡”。这一段遗属,顿时激起了舆论界巨大的反响。然而,梁济就真的是为清朝而亡吗?其中又有何深意?

秉性笃实的梁巨川

1885年,在顺天,年纪轻轻的梁巨川乡试中了举人,然而却一生不得志,40岁的时候才踏上仕途,做了不大不小的官。在1917年张勋要复辟前,听到风声的他就写信给张勋,积极阻止不要这么干。

张勋复辟


仔细研读梁巨川的遗属,就不难发现,他自杀身亡的原因了。所学的乃是清朝知识,要用的却是外洋的理论,与自己所学违背,更是和自己的理念不合。就犹如精神支柱轰然间倒塌了一般。清朝都不在了,那么所学的知识,又该如何运用呢?而且历朝历代灭亡时,也有几个殉国的,然而清朝却没有。


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是这么一位本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人,却在60岁的时候选择了自沉,可叹可悲!肉体的消失,并不代表着精神的消散。其独到的思想与内心世界的精彩却保留了下来!

拜见梁启超

像梁巨川这样的人,目光自然敏锐,见识也会独特,思想也不乏深刻,内心肯定也丰富的人,是多么希望可以寻找一个可以请教,可以讨论的人,抒发自己内心。而这时,从海外归国的梁启超就进入了其视线。

梁启超

梁巨川素来都是十分仰慕钦佩任公(梁启超)的,极想与其取得联系。然而令其遗憾的是,不知是梁启超公务繁忙,自顾不暇;还是,其人根本就不入名人梁启超的法眼。所以,梁济四次请求拜见任公,两次上书,结果都无功而返,投掷给任公的信,也石沉大海般,毫无音信!

岁月匆匆流逝,悠然间,梁济的儿子梁漱溟长大了,其被尊称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位大儒”,学术名传海内外!随着学术知识的增长,比梁漱溟大二十岁的梁启超也渐渐知道了这么一个人。

梁漱溟

一日,梁启超就伙同蒋百里、林宰平两位先生到了其家里,交谈甚是高兴,由此经常往来。而后,梁漱溟在整理父亲梁巨川的遗物的时候,发现了父亲写的遗书一部。里面详细记载着拜访梁启超而不遇的事情。

梁启超的懊悔

梁漱溟也没多想什么,就只是写信给梁启超叫他一读。在他认知中,父亲是一个秉性笃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天资高明的人。他最不可及处的,是意趣超俗,不肯随俗流转,而是有一腔热血,一身侠气。相信任公先生看完父亲的这些文字,一定也会有所感触。


遗书

果不其然,梁启超很快就为自己的“错失”而感到懊悔,立马回信百言,其中言语之殷殷,抒发的感情之真诚,实实在在流露于文字之间!梁济当年在,梁启超那里屡遭冷遇却并不以此抱怨。仍以救国为大任的期盼与梁启超。梁漱溟也不因任公对自己父亲的冷落,而耿耿于怀,呲牙必报,直到相识了五年后在整理遗属时才告诉此事,显露了他的坦荡胸襟。

至于任公先生,更是在知道情况后,进行反省,真切坦露自己心声,诚实的剖解自我。毫无掩饰,毫无矫情,一腔忧国情怀。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过失,问题是,一旦遭遇“错失”,又有几人能像三梁那样,彰显自己的文化人格!

反省

图源网络,侵者必删!

参考书籍:《晚清民国谈逸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