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处决时,妻子李闰因没怀孕而哭喊,谭嗣同:没有比有好啊

清朝末年,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有识之士展开变法,寻求富国强民之路,谭嗣同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一朝变法失败,谭嗣同被处决,临死之前,妻子李闰遗憾二人未能留下后代,谭嗣同却回答道:没有比有好啊,令妻子泪流满面。

不变法,毋宁死

19世纪90年代,在皇帝的支持下,清朝有识之士进行了维新变法,谭嗣同作为其中的中坚力量,为改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遗憾的是,此次维新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强烈阻挠,变法仅持续了一百天便落下帷幕,谭嗣同也死于清政府的利刃之下。

在很多人眼中,谭嗣同太过循规蹈矩,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原本有过数次机会可以逃离,却最终落空。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率领手下发动政变,将光绪帝痛骂一番,随后将其软禁。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下令关闭北京城门,派出3000人,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下令将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重要变法人物逮捕。

梁启超为了自保,逃到日本大使馆。在日本人的帮助下,谭嗣同成功搭救康有为。

全城维新派逃难之际,只有谭嗣同一个人想方设法搭救光绪帝,试图挽救变法的失败结局。

梁启超决定逃往日本时,曾经将想法告知谭嗣同。谭嗣同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就义胜利的,中国还能没有为维新流血的,这大概是我们失败的原因。”

谭嗣同并不傻,而是抱着舍身成仁的态度,为革命献身。慈禧太后勃然大怒,通缉令刚刚发布,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便已经离开中国,逃往海外。

家人纷纷劝告谭嗣同离开,谭嗣同却认为,既然变法未能唤醒民智,那么就用自己的鲜血来警醒世人。

正因如此,谭嗣同坦然面对清政府的抓捕,对死亡也毫无畏惧之色。谭嗣同被捕入狱后,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想要帮助谭嗣同越狱。

众人与谭嗣同沟通之后,却遭到严厉拒绝。谭嗣同选择为自己的志向而死,“以一人之生命,唤醒四亿百姓,人生足矣。”

生离死别

奔赴刑场之前,谭嗣同的妻子李闰费尽心思,终于买通了狱卒,与谭嗣同见上最后一面。

那时谭嗣同已经瘦骨嶙峋,他拖着长长的辫子,身上鲜血淋漓,衣服已经破烂不堪,眼神中却依旧充满着坚毅。看到谭嗣同此番模样,妻子李闰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在谭嗣同被处决时,妻子李闰依旧极力劝阻,希望他接受侠士们的援助,逃出生天,两个人开启新的生活。

谭嗣同拒绝了妻子李闰的建议,表达了自己必死的决心。

妻子李闰因没怀孕而哭喊,说:“谭家还没有后代,我们没有孩子。”

事实上光绪15年时,李闰曾经生下了一个孩子。然而孩子不到一岁身染重病,不幸夭折。此后数年,谭嗣同与李闰也再未有孩子,此事也成为两个人毕生之遗憾。

谭嗣同将死,谭家香火无法延续,妻子李闰一介妇道人家,如何能够生存下去?

望着泪流满面的李闰,谭嗣同安慰道:“如今的国家,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了一个奴隶。”

谭嗣同认为,在真正的国家没有建立之前,即便孩子降生在世界上,依旧是一种苦难。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如果孩子诞生却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光亮,不如不来。”

不久后,谭嗣同被押送到刑场。1898年,33岁的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一起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场被处决。

临死之前,戊戌六君子喊声震天,遗憾的是,纵使他们付出了生命,却依旧无法唤醒那个已经病入膏肓的晚清社会。

行刑之时,台下站满了群众,他们甚至不知道台上站着的人是谁,又是为何而死。直到死后的第二年,谭嗣同的遗体才被运回湖南浏阳。

后来,李闰看到了谭嗣同为她写的诀别书。谭嗣同说:“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

谭嗣同与妻子相伴15年,如今却不得不阴阳两隔,实为遗憾。谭嗣同还许下愿望,如果来世能够重逢,希望夫妻二人能够再度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与此同时,谭嗣同还在信中提及,他与已经离世的孩子,都在西方的极乐世界保佑着李闰,也等待着李闰。

李闰长年无所出,众人都劝告谭嗣同纳妾,谭嗣同皆严词拒绝。没有孩子,这是李闰一生不能放下的心结,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谭嗣同也用自己的方式宽慰李闰。

谭嗣同离世后,李闰终日以泪洗面 ,她为谭嗣同写了一首哀悼诗:“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

世间刚烈,无关性别

关于李闰的结局,民间有两种说法:

1、谭嗣同离开后,李闰日夜祈祷,希望夫妻二人能够团聚。

然而仅仅百天之后,李闰便听到了戊戌流血的消息,那时她正陪同父亲南归,听闻此事,哭得撕心裂肺。

突然,李闰从船舱内出来,来到船首,纵身跃入湘水。李闰的父亲大惊失色,命令手下将李闰救起来,李闰才勉强保住性命。

苏醒后,李闰乘坐轿子来到了长沙巡抚衙门,寻求帮助。那时长沙巡抚,是主张变法的陈宝箴

看到李闰,陈宝箴急忙将她迎进屋子里。陈宝箴正想要安慰李闰,便看到李闰跌倒在地上,面色痛苦,嚎啕大哭。

后来,李闰对陈宝箴说:“此前我谋划着如何将谭嗣同救出,如今看来已经不可能。现在我请求朝廷将我逮捕,治我的罪,只有这样,我才能和谭嗣同在黄泉相见。”

话音刚落,李闰就从袖子里掏出一把闪着寒光的匕首,向自己的脖子刺过去。鲜血直流,瞬时喷溅到陈宝箴的身上。

衙门中的人都十分惊讶,急忙将医生叫过来,为李闰包扎伤口。随后,众人将李闰小心翼翼地护送回谭府。

第二天早上,人们听到了李闰的呻吟之声,下人们十分惊慌,急忙推门而入。原来,李闰不停询问着:“刑场上,李闰的监斩官是谁?”

谭家以及李家人几经辗转,终于得到了监斩官的消息。面色苍白的李闰强撑着,昂起头,双手抓住床沿边缘,用尽浑身力气,一遍遍地呼喊着监斩官的名字。

不久后,李闰脖子上的伤口裂开,鲜血直流,气绝身亡。

而此时距离谭嗣同于北京英勇就义,不过一个月的时间。李闰入殓时,人们发现她两手紧紧地攥着,任凭别人使力也无法分开。

李闰满口的牙齿已经被咬碎,脖颈间的鲜血已经流到了胸口的位置,凝结成一碗口大小的刀字。

2、谭嗣同离世后,妻子并未改嫁,为了纪念谭嗣同,她自号臾生,乃忍逝世须臾待杜根之意。李闰虽然还活着,心却已经死掉。

谭嗣同离世后,李闰便从两个人原来的房子中搬了出来。

李闰一生,太过坎坷。三岁失去母亲,青年失去儿子,中年失去丈夫。尽管后来谭嗣同的大哥将儿子过继给李闰,因为侄儿早亡,李闰又一个人承担起抚养两个孙子的责任,老年承担着极大的压力。

谭嗣同英勇就义后,谭家情况衰败,李闰也承受着旁人的冷言冷语。

后来,李闰将临街的房舍改为客栈,勉强维持生计。尽管对谭嗣同的离去悲痛欲绝,李闰还是勇敢地面对生活。

她修建了谭嗣同烈士祠,宣传谭嗣同的思想。与此同时,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还捐出家产,四处奔走呼号,募捐办学。

1902年,在李闰的提议下,浏阳驻省师范学校建立,这便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不久后,浏阳女校建立,李闰出任浏阳女子学校的校长,教授女生识字,鼓励她们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与此同时,李闰还担任妇学会倡办董事,致力于为女性解决问题。辛亥革命后,李闰继承谭嗣同的遗愿,为创建新中国而努力。

李闰和谭嗣同一样,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作为才女,李闰还喜欢著书,她的《历代烈女传》,对当时启迪民智,促进男女平等有着重要意义。

1925年,李闰六十大寿之际,康有为、梁启超合赠送了她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巾帼完人”。

遗憾的是,不久后,李闰因病离世,享年60岁。28年之后,李闰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在天堂与丈夫和孩子团聚。

1898年,谭嗣同慷慨赴死时,故事的主角是谭嗣同与李闰两个人。两个同样性格刚烈的人,一个坚持为信仰而死,一个明明心中有万般苦楚,却还是坚定地拥护丈夫的信仰。

从古至今,中国有识之士骨子中的倔强,从未消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