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聂荣臻接见李默庵,问大陆有多少同学活着?李默庵:15位

周公黄埔军校时,对他甚是赞赏,只恨两人最后各奔东西

黄埔一期有这么一段:“文是贺衷寒,武是胡宗南,而李默庵则是文武双全的。”

胡宗南,人们耳熟能详,人称“西北王”;贺衷寒,也是和陈赓以及蒋先云齐名的人物,“能文能武”,李默庵又是怎样一个人物?

赏识

周恩来经历了很多重要的工作,而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就是周恩来从一个革命者,一步步走上了领袖的位置。

那时他还很年青,只有二十出头,周恩来和李默庵也是在黄埔军校认识的。

李默庵是湖南人,早年与湖南的革命家陈赓相识,李默庵见陈赓比自己年长,便叫他一声“陈大哥”,几个湖南同学,也是陈赓带着他们到广州去的。

一九二四年黄埔军校成立,陈赓、李默庵等人曾就读于黄埔军校,他们也被称为黄埔一期,李默庵仍以陈赓为“兄长”,周恩来认识李默庵,正是由于陈赓的缘故。

陈赓和周恩来走得很近,李默庵进了黄埔军校后,特别用功,周恩来身为政治部主任,对他非常满意。有一次,周恩来去找陈赓,说道:“陈赓,你有个叫李默庵的小同乡,挺好的,你可以把他介绍给党。”

陈赓按照周恩来的吩咐,去找李默庵,对他说:“默庵啊,要当个革命战士,就得参加真的革命党,就象你一样,要进入共产党中来。”

李默庵这时才过了二十岁,正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年轻人,一听这话,立刻就表示要入党。

这样,李默庵就成了黄埔第一批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党员,对于李默庵的这个决定,周恩来是十分尊敬和欣慰的,周恩来认为李默庵是个可造之材,好好培养,必能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同志。

李默庵不但得到周总理的赏识,蒋介石对他也很赏识,曾对贺衷寒说:“李默庵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文韬武略,必须设法把他留下。”

可是,在蒋介石还没有想好对策之前,李默庵却自己退出了共党,这一转变是任何人都没有料到的。

李默庵离开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理由,在他的《回忆录》里有很清楚的表述,大致如下:

第一次东征归来,一位热心的广东学子主动为李默庵引见,并把他介绍给这位同学,两人一见,志趣相投,不久就相爱了。后来许继慎用件事把李默庵骂得狗血淋头,连开会都不告诉他。

事实上,李默庵与许继慎早在这次事件以前就起了嫌隙。

东征战争中,李默庵作为政治部秘书,因调停“青协”与“孙文学社”的矛盾,遭到许继慎的误解。

他的本意是想让所有人都集中精力对付帝国主义,而不是内讧。

许继慎说他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既已入了党,就不必再操心,还说李默庵身在曹,心在汉。

李默庵经历了这两件事以后,也感到了拘束,不再积极地同党团联络,便退党去了。

周总理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就去找李默庵谈了几句,周总理知道他已经下定了决心,也就没有再劝他。然而,周总理对李默庵的态度却很遗憾,因为李默庵是黄埔系最早入党的人,现在又是最早脱党的人。

李默庵后来倒向了蒋介石,成了国民党中的一员大将。

西安事变时,李默庵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很寻常的院子,又是僻静无人的地方,寻常人想要寻到,都不容易。一日午后,卫士来报,告诉李默庵说,说有一人前来找他。

“什么人?”

不等守卫回答,就有两个穿着休闲服的人迎了上来。当先一人进入了李默庵的视线,一身笔挺的绿西服,神态从容。

李默庵抬起头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他的老师,周恩来。

李默庵与周恩来阔别已久,心中惴惴不安,好在周恩来并没有责怪他,因为各人都有各人的想法,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李默庵对中共的印象又好了几分。

因此,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李默庵不但参加了娘子关之战,还和叶剑英等人一起创办了岳游击干部培训班,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干部培训。

李默庵虽然是国民党人,可是他所做的一切,却使周恩来大为高兴,周恩来觉得李默庵并没有变坏,只是道路上的错误,但是,他还可以改正。

决心起义

后来,李默庵又到长沙,出任湘赣行署的副署长兼第十七绥靖地区司令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帮助程潜工作。

程潜一到岗,就开始组建五个师。

在此期间,他扩大了地方武装,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举措,接替了张炯的职务,重新任命了省内干部,重新任命了长沙警备司令,把党政军权力集中在一人身上,站稳了脚跟。

此时,程潜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戡乱”,要和“共匪”决一死战,但内心深处,却已完全丧失了对蒋介石的信心,从根本上动摇了蒋的统治。

尤其到一九四八年底,辽沈战役已打完,平津和淮海的战事也已接近尾声,形势明朗,李默庵、程潜两人都看出,蒋介石的时代已结束,必须在新形势下做出抉择。李默庵曾这样写道:

“那时候,我认为,我参加革命,是因为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号召,拯救了我们的国家,后来,我追随蒋介石,认为他是中国新式革命军队的杰出领袖,他成功地实现了我们的北方革命,实现了我们的抗日战争。

然而,当他的声望达到顶点的时候,蒋介石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不顾他们的痛苦,不顾他们的普遍愿望,继续实行他的战争政策,这使蒋介石成为了众矢之的,正如中国所有的封建统治者一样。

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坚持自己的路线,那么,我们就会从最初的革命转变为反革命,被时代的潮流所吞没。

“而且,程潜与我同为湖南人,亦不忍故乡再遭兵祸,所以十二月底,我赞成程潜的通电,主张和平。

那时李宗仁白崇禧虽然也提倡议和,但其真实意图,却是要利用蒋处境不利,反蒋,达到桂系一家独大的局面,而不是真的要议和。

我们要走的是一条和平的道路,而非李宗仁、白崇禧所走的一条和平之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和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抛弃黑暗,投向光明。

“一开始,我和程潜的意见并不统一,但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工作上的默契。”

就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机关发动了程潜的起义,还派人去找李默庵,事情就是这样的。

程潜上台后,办了份《民国日报》,李默庵有个老朋友欧阳敏讷,就住在长沙。

李默庵在一九三九年出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校长期间,欧阳老师就是他的老师。

李默庵在江西时,于一九四○年创办《开平日报》,他曾聘请欧阳先生为该报撰稿。

李默庵到达长沙后,与欧阳先生再次相遇。李默庵知道欧阳先生在办报多年,便向程潜举荐,请他出任《民国日报》社长。

欧阳先生,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经常到李默庵那里去,和李谈时事,谈中国的未来,两人聊得很投机。

有一天,欧阳先生到李默庵那里去,把程潜同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机关联系起来,并设法设法挽救家乡的一个新的出路,坦白地对李默庵说。他问李默庵同意不同意。这件事关系重大,李默庵面上不言,心中也是欢喜的。

欧阳老师一离开,他就立刻去了程潜的住所。

李默庵自从参选以后,虽未受程潜之托,留在湖南来当省主席,可是程潜却十分了解李默庵的境遇与抉择,二人仍是亲密无间,无话不说。

在走向和平起义这条路上,他们有着心灵上的共鸣。一见面,李默庵就开门见山地向程潜问道:“我听人说,程主任准备采取和平的方式来挽救湖南。

程潜似乎早有预料,微笑着问:“莫非默庵还有别的法子?”李默庵答道:

“主任,您是个识时务的人,我也是这么想的,有您在,我就跟着您,没有二话。”

程潜听见李默庵这样说,就拍手叫道:“好,好,有默庵相助,这是一件大好事,一定能成!”

从那以后,李默庵和程潜就走得更近了,两人经常在一起商议起义的大事,合作得十分紧密。

回国

一九四九年八月四日,程潜等各有起事,但都以李默庵为姓,而此时李默庵正在长沙,不能参加。

蒋介石听说李默庵没有参加起义,就让顾祝同写一封信,劝李默庵回台,李默庵拒绝了蒋介石的好意,只说:“你若不愿到台湾,还请代我向你道谢。”

此后,李默庵应中华民国陆军总长张发奎之邀,到香港去组建反蒋第三股力量,原因是张发奎声称和美国CIA有勾结,此时正欲招揽人才,请李默庵予以协助。

李默庵虽然和国民党不是一路人,但也知道自己不能站在外人一边,李默庵是绝对不会为了美国人而出卖自己的国家的。

李默庵对张发奎道:“将来我真的不愿意从政,而且我在香港举目无亲,也帮不了你。”

可是张发奎却不肯罢休,说李默庵虽然孤身一人,但仗着他从前的威望,许多人都要给他几分薄面。

李默庵回答道:“兵者,不从兵,何谈名誉?兄长,你就饶了我吧。”张发奎见他执意如此,也就不再多说什么,转身就走。

其后,黄绍竑在香港发了一封“和平电”,提出国共双方要和平、合作、共存,李默庵得到邀请后,欣然前往。不久,中国共产党又请李默庵他们到北方去参加政协。

但李默庵觉得,在解放战争中,他什么都没有做,贸然去北京,难免会让人觉得他别有用心,所以李默庵又一次拒绝了这个邀请。

可是蒋介石却不管那么多,他一发出和平电报,蒋介石就把李默庵、黄绍竑列入了刺杀的名单,而国民党前副参谋次长杨杰,也是被国民党特务所害,李默庵听了,大为害怕。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香港警方便通知李默庵,让家小远尽快离开香港,李默庵一开始不想去,但迫于生存的压力,又有弟弟李宗元的帮助,一九五一年一月,李默庵才能带着家小远去阿根廷,一去就是十三年。

在1964年,他搬到了美国,并在1990年回到了中国。

因为退出政党的事情,他和周总理的矛盾,让他没脸见周恩来,所以选择了出国,将功补过。

1990年。

到了今年90岁高龄,仍在为国家统一而奋斗的聂荣臻,也对全球黄埔军校的学生们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我们要继续努力!”

李默庵一听,马上就答应了。

大义明示,深获同心!”

面对李默庵等误入歧途的学子,聂荣臻并未责怪,而是敞开心扉,勉励他们勤奋工作,为祖国的统一做贡献。

李默庵回国后不久,聂荣臻听说了这个消息,亲自接待了他。

李默庵见了聂荣臻,也很是兴奋,关切地问了几句。谈话间,他们也谈起了黄埔军校的一些事,气氛十分融洽。

谈话间,聂荣臻忽然心中一动,向李默庵提出了一个疑问:

黄埔第一届毕业的学生,还有几个还留在大陆?

李默庵略一思索,就答道:

“15位”,他说道。

聂荣臻一听,也是一脸的伤感,他怎么也没想到,一届毕业的时候,竟然只有十五个人了。李默庵还说,陈赓、左权他们都去世了。

李默庵、陈赓、左权,虽然后来各有不同的革命路线,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是真挚而宝贵的。李默庵是真的很同情这几位死去的同窗。

一九八四年,“黄埔同学会”正式成立,李默庵和他的一些老朋友,如宋希濂,都被选为“副会长”。他们非常团结,与黄埔学子积极联系,共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

一九九○年,李默庵返回内地,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七岁。

李默庵临终前,仍有一桩未了的夙愿,要使两岸统一,使大中国能够圆满,李默庵说:“我定能见到那一天。”

这不只是李默庵一个人的愿望,而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我们都有信心,总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和平统一。

参考资料:

炎黄春秋——李默庵纵谈湖南起义 作者:高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