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李克农回老家探亲,临走前老父亲:你当大官了,能给我点钱吗

1937年12月4日,日军攻陷南京。按照上级的指示,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也要撤回延安

此时,李克农的老父亲、妻子和孩子还在芜湖老家。芜湖距离南京比较近。

李克农知道,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家里人,于是决定车经过芜湖时,回老家看望一下他们。

当时,李克农和叶剑英乘坐一辆吉普车

李克农在一家小饭馆里,请父亲、妻子和孩子吃了一顿饭。他父亲看到李克农手里拿着皮包,又是坐着车来,于是就把他拽到一边:

“你如今是大官了,能给我留点钱吗?”

李克农的父亲思想比较开通,也理解和支持儿子的革命工作,为何此时开口给儿子要钱呢?这还要从李克农的妻子赵瑛说起。

李克农(左)和父亲李哲卿(右)

风雨同行

李克农在1899年9月15日出生于芜湖一个小职员家庭。 他的父亲叫李哲卿, 在芜湖的一个洋教堂里教书,知书达理、深明大义。

李克农小的时候,父亲便送他去巢县读书。李哲卿认为有知识才会有出息,将来也容易找碗饭吃。

后来李克农参加了革命进步活动,李哲卿虽然担心儿子的安全,但是他相信儿子干的是好事,给予理解和支持。

赵瑛出生于芜湖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在芜湖开个小照相馆。他很喜爱这个掌上明珠,但不溺爱,还把女儿送到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赵瑛是一位漂亮文静、温柔体贴、仪态大方、知书达理的好姑娘。

1917年9月,她同李克农结婚。虽然他俩结婚是父母之命、媒人之言, 但是他们走到一起后都发现彼此是那么满意。

在李克农心里,赵瑛是他的知己,是他的贤妻,是他的革命伴侣。

赵瑛逐渐受到丈夫革命思想的影响,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在革命最艰苦的时期,她加入了革命队伍,协助李克农从事革命的地下工作。

赵瑛有时帮丈夫在门口放哨,有时帮丈夫收藏重要文件,有时帮丈夫传递情报,还经常变卖首饰,支持丈夫从事革命所需要的费用。

1927年4月18日, 国民党下达通缉令, 悬赏5万块大洋抓捕李克农。李克农和几位同志转移到长江对岸一个亲戚家里藏匿起来。

不料, 敌人很快打听到李克农等人的隐藏地, 准备以突袭方式一网打尽。

幸亏,赵瑛获悉了这一消息,她要赶快去告诉自己的丈夫。

那天,大雨瓢泼。怀有身孕的赵瑛,冒着大雨寻船过江。她浑身湿透,心急如焚。

过了江,上了岸,她又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跌跌滚滚奔跑了8里路,才赶到江北村庄的亲戚家里。

由于赵瑛早半个小时报信, 敌人的抓捕阴谋破产了。赵瑛为保卫革命立了一大功。

虽然赵瑛累的精疲力尽,但心里十分高兴,因为丈夫和同志们安然脱险了。

李克农长期在外从事革命工作,家里的老小全靠赵瑛一个人在家照顾。

赵瑛从1918年到1925年,先后生下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赵瑛从未抱怨过,默默地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

后来,经周恩来亲自安排, 李克农与胡底钱壮飞先后打入敌人心脏,执行潜伏任务。

李克农担任国民党上海无线电管理局电务股长, 属于中层官员。像他这种情况,如果没有结婚成家,肯定会引起周围特务的怀疑。

1930年初, 经过上级批准,李克农写信给赵瑛,让他带孩子到上海,以掩护自己。

虽然李克农有工作收入,但是家庭生活却非常困难。李克农执行潜伏任务,需要外表穿戴讲究,还要帮助那些被关押或被杀害的共产党人的家属,还要交党费。

当铺是赵瑛经常去的地方,她还给当铺起了个名字叫“外婆家”。没钱的时候就从家里拿些东西去当,有点钱时再赎回来。冬天把夏天的衣服拿过去,夏天把冬天的衣服拿过去。

忍受颠沛流离之苦

顾顺章叛变的事情发生后,李克农忙着保卫党中央的紧急事情, 无法分身回家安顿,事情又很紧急,只能让一位交通员去通知妻子,赶快转移。

幸亏,那天早上赵瑛带着两个儿子去了菜市场买菜, 回家时发现家门口情况异常, 来了不少便衣特务。

赵瑛带着两个孩子又躲进小菜市场, 没敢回家。她带着两个孩子在大街上流浪了一个多月,吃尽了苦头。

后来遇到了地下党员王少春,通过组织安排才见到了丈夫李克农。

在惊涛骇浪中,夫妻又碰面了,悲喜交集。这次是聚会,又是别离。

李克农的身份已经暴露,不能在上海继续待下去了,组织安排他到江西苏区去,让赵瑛带着两个儿子回芜湖老家。

听说丈夫要走,赵瑛不禁流下眼泪,可她还一直嘱咐丈夫要多保重。

李克农想起妻子的不容易,眼睛也湿润了。

这次一别,就是五年多。

赵瑛回到芜湖后,又当她的小学教员,靠着她微薄的收入,维持着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既赡养公婆,还要抚养五个孩子。

每天深夜,当孩子已经入睡后,她还要在灯光下,批改作业,给孩子缝补衣服。

她和丈夫完全断绝了音讯联系,内心又十分担心丈夫的情况,只能从国民党报纸上获悉一些消息,了解队伍的行踪。

她看着报纸,喃喃自语地说:

“我们的队伍还在呀, 也许克农就在那个队伍里。”

1934年, 李克农用一家商号的名义从江西瑞金给赵瑛写了一封信。她这才知道丈夫还活着。

在回信的时候,已上二年级的儿子李伦也要给父亲写一封信,赵瑛答应了。

当时因为家里生活极度困难,李伦就在信里告诉爸爸,别的同学都有铅笔、有纸, 我没有。我也想要有一支铅笔、一个本子。

李克农看到信以后, 心中非常难受。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李克农这才有了机会回芜湖老家看看。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当老父亲开口跟儿子要钱时,李克农却非常的尴尬。虽然自己夹着皮包,可里面都是重要文件,并不是钱。现在他兜里根本没有钱。

父亲李哲卿也不是为了自己才跟儿子开口,实在是家里生活太困难了,希望儿子留点钱给家里用。

一旁的叶剑英看到了, 就把自己身上十几元钱塞给李克农, 让他留给家里人。

赵瑛从旁边走了过来,拒绝把钱留下。她知道丈夫更困难。

妻子无怨无悔的支持, 让李克农热泪盈眶。

生死相依

1938年,因工作需要,按照上级要求,赵瑛又重新参加了革命工作,开始跟随丈夫走遍大江南北。

在艰苦的环境里,她先后跟随丈夫在上海、南京、武汉桂林等地,以夫人身份掩护李克农的工作。

1941年春,李哲卿被李克农接到了延安,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解放后,老人跟着儿子进了北京城。李克农无论工作多忙,还是经常抽时间去看他。

抗美援朝时期,李克农正在朝鲜主持停战谈判工作。当他得知父亲病逝的消息,内心十分悲痛。然而,谈判工作到了关键时刻,李克农不能回国向父亲遗体告别,他蓄留胡须,以表示对父亲的悼念。

毛泽东指示杨尚昆担任主祭, 全权处理老人的丧葬事宜。

妻子赵瑛和李克农同龄,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亲自照料丈夫的衣食起居。特别是李克农在1957年摔倒病重后。

1961年1月6日, 赵瑛患胆癌医治无效去世,比李克农早一年离开人世。

李克农对她十分怀念,把她生前卧室的物品都按原样摆好,布置不变。

李克农还常常在临睡前到妻子生前的卧室坐一坐,深深一鞠躬才去安睡。

李克农和赵瑛是经历颠沛流离的患难夫妻,他们夫妻恩爱、献身革命的风范, 永远受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