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为什么称波兰为欧洲的鬣狗:历史上凶残的波兰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丘吉尔口中的“欧洲鬣狗”,波兰的历史为何如此复杂?

波兰,一个在欧洲地图上不断变换轮廓的国家,总能在历史的裂缝中顽强生存。

可温斯顿·丘吉尔却曾用“鬣狗”来形容它,话语里透着不加掩饰的讽刺。

这可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有历史渊源的。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波兰竟然也趁火打劫,派军队占领了切申地区。

这一操作让不少人皱起眉头:一个刚恢复独立没多久的国家,怎么就迫不及待地对邻国下手了?

从曾经的欧洲强国,到被瓜分得一干二净,再到战后重新站稳脚跟,波兰的历史是跌宕起伏的。

而这个国家的外交策略,有时候让人觉得它是受害者,有时候却像个机会主义者。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波兰到底是如何在强权夹缝中生存,又为什么会被丘吉尔用如此刻薄的词来形容?

波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命运。

从17世纪开始,它就是欧洲列强博弈的棋盘。

曾经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辉煌一时,疆域横跨今天的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

可内部的贵族政治让国家虚弱不堪,最终在18世纪末被普鲁士俄国奥地利三次瓜分,直接从地图上消失。

一个曾经雄踞欧陆的国家,就这么不见了。

但波兰人没放弃。

拿破仑战争时期,他们一度看到希望,甚至为法国皇帝拼尽全力。

拿破仑倒台后,波兰问题又成了欧洲列强会议桌上的议题。1815年,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决定让波兰“复活”,但只是个名义上的王国,实际归俄国管。

波兰人当然不甘心,多次起义,都被血腥镇压。

时间来到一战结束,欧洲版图再次重组,波兰终于在1918年恢复独立。

但刚独立,就得面对一大堆问题,最棘手的就是边界。

波兰人要的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大波兰”,希望把历史上的领土尽量收回来。

这种扩张心态,让它跟周围邻国的关系紧张起来,尤其是和苏联的冲突更是迅速升级。

1920年,波兰和苏联打了一仗,历史上称为“苏波战争”。

波兰军队在一开始节节胜利,一度推进到基辅,可好景不长,苏联红军反攻,几乎打到华沙城下。

关键时刻,波兰人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硬是把红军赶了回去。

这场战争的胜利,让波兰在东部获得了大片领土,但也埋下了日后与苏联冲突的种子。

与此同时,波兰在西部也没闲着。

切申地区,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想要,争执不下。1920年,波兰趁捷克斯洛伐克忙着应付匈牙利的麻烦,直接派兵占领了一部分地区。

捷克斯洛伐克当然不服,两国短暂交战,最后在国际调停下分割了切申。

但波兰一直对这块地方念念不忘,等机会再拿回来。

机会终于来了。1938年,德国慕尼黑协议后拿下苏台德区,波兰立刻行动,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归还切申地区。

捷克斯洛伐克已是风雨飘摇,根本无力拒绝,波兰军队顺利进驻。

这一举动让西方国家大跌眼镜,毕竟在他们看来,波兰应该是受害者,怎么反倒成了趁火打劫的角色?丘吉尔的评价也随之而来:“波兰以鬣狗的贪婪参与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

然而,波兰的好日子没过多久。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苏联也从东边进军,这个国家再次被瓜分,惨遭灭国。

之前签订的与德国的互不侵犯条约根本没起到作用,波兰一夜之间变成了战场。

更残酷的是,纳粹对波兰的占领伴随着一系列惨无人道的屠杀,波兰犹太人和知识分子遭受灭顶之灾。

与此同时,苏联在占领的波兰东部也没客气,对波兰军官进行了大规模清洗,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卡廷惨案,数千名波兰军官被秘密处决。

波兰人发现,他们曾经想在德苏之间寻求生存空间,结果却成了两大强权的牺牲品。

二战结束后,波兰的国土重新确立,但已经不是战前的波兰了。

苏联将波兰的东部划归乌克兰、白俄罗斯,作为补偿,波兰得到了德国的东部领土。

但代价是,波兰彻底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成为东欧共产主义阵营的一部分。

有人说,波兰的历史就像一部充满戏剧性的连续剧,一边是民族自豪感,一边是无奈的现实。

它曾经是欧洲的强国,也曾被世界遗忘。

它想要自保,却又在关键时刻做出让人不解的选择。

丘吉尔的那句评价,或许并不是单纯的嘲讽,而是对波兰复杂历史的一种总结。

有人说,波兰的悲剧在于,它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却总是在大国的夹缝中挣扎。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