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华回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几次战斗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程子华的战场记忆:冀中抗日烽火下的生死较量

村庄的夜晚本该是寂静的,可那一天,枪声、喊杀声、爆炸声混杂在一起,震碎了黑夜的沉默。

那是1939年,冀中的刘庄,一个普通的北方村落,却成了战场。

特务大队的战士们守在村口,枪口对准远处逼近的敌人。

而另一边,村里的百姓正紧张地收拾细软,老人搀扶着孩子,妇女们匆忙地往战士们手里塞干粮。

没人知道这一仗能撑多久,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是生死存亡的时刻。

为什么会这样?

冀中平原,本是北方的粮仓,可在那个年代,它也是八路军和日军激烈交锋的战场。1939年春,日军不断向冀中增兵,试图摧毁这里的抗日根据地。

程子华和他的部队,肩负着保卫这片土地的使命。

他们早就料到敌人会来,所以提前修筑了工事,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天刚蒙蒙亮,日军的进攻开始了。

枪声划破天际,一千多名敌人从四面八方涌来。

北面、南面、西面,轮番冲击。

战士们紧握步枪,咬紧牙关,反复迎击。

敌人试图从村南突围,却被二营的战士狠狠击退。

下午四点,敌人的攻势开始减弱,直到傍晚,他们彻底失去了进攻的力气,只能远远地向村庄倾泻子弹和炮弹。

夜幕降临后,程子华下令主动撤出战斗,战士们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战场。

敌人损失惨重,四百余人倒在村外,而我军的伤亡却极小。

这次战斗之后,敌人发了疯似的扫荡整个村庄,烧毁房屋,掠夺物资,试图用恐怖手段瓦解百姓的抗日意志。

但他们没想到,军民团结的力量是摧不垮的。

战斗结束后,党政机关组织慰问团带着救济金和布匹来到村里,百姓们却坚决不收。

有人甚至拍着胸脯说:“我们不怕,打鬼子是大家的事!”这次战斗,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抗日精神的一次淬炼。

几个月后,另一场伏击战在达子房村展开。

这一次,三营的战士们接到了截击日军补给队的任务。

敌人有三百多人,带着粮食返回驻地,毫无戒备地沿着公路行进。

三营的战士们早已埋伏在村口和路旁的交通沟里,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下午两点,敌人果然如约而至。

当日军大队长骑着高头大马走到村口时,伏击的信号响起,枪声、手榴弹、机枪的扫射声瞬间交织在一起。

战斗不到一个小时,敌人大溃败,日军大队长当场被击毙,他的手枪、战马、手表都成了缴获品。

战士们迅速打扫战场,带着俘虏和战利品撤离,未损失一兵一卒。

这一仗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也给敌人狠狠地上了一课。

到了年底,二十三团的二营又在刘庄伏击了一支日军车队。

这支车队每天八点都会从旧城到束鹿县城,一连几天都如此规律。

战士们决定利用这一点,在公路两侧布下埋伏。17日清晨,当敌人的八辆汽车驶入伏击圈时,前方的战士猛地拉开引线,集束手榴弹炸裂开来,第一辆车立刻翻倒,后面的车队也被迫停下。

日军刚刚跳下车,四周的枪声便响彻天际。

鬼子们试图寻找掩护,可在交叉火力下根本无处藏身。

不到半小时,六十多名敌人被歼灭,剩下的几人仓皇逃窜。

战士们迅速撤离,留下燃烧的汽车和满地狼藉的战场。

这样的战斗,在冀中平原上不断上演。

时至1940年,日军发动了新一轮的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的根据地。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十七团主动出击,在高门屯、宣村、南龙岗等地连续作战。

高门屯一战,战士们在公路两侧埋下地雷,当敌人押送物资经过时,突然引爆,短短十几分钟就解决了战斗。

宣村伏击战更是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一列满载军备的火车被炸出轨,敌军损失惨重。

但最艰难的,还是1941年初的南龙岗战斗。

那一天,行唐的日军突然偷袭,带着重机枪和平射炮,企图围剿驻扎在村里的十七团。

三营负责正面阻击,二营则绕到敌人侧翼,伺机反击。

战斗异常惨烈,九连的战士们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寸步不让,最终在七连、十一连的配合下成功反击,将敌人包围在村口的土堤内。

白刃战爆发,战士们拼尽全力,最终歼灭日军二百余人。

可这场胜利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九连指导员、十连连长等七十余人牺牲,百余人受伤。

有人说,冀中的抗战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拉锯战。

敌人不断扫荡,八路军一次次反击,百姓们一次次重建家园,又一次次被迫离开。

可正是这些看似无休止的战斗,筑起了华北抗日的钢铁防线。

程子华和他的战友们,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普通士兵,但他们留下的战斗故事,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回响。

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但在冀中,历史是由血与火铸就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