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余部:刘官芳苦战金坛,却没人愿意帮助他

1856年9月,杨秀清死于天京事变,东王余部各奔东西,自谋出路。冬官丞相刘官芳,杨秀清一手提拔起来,选择了投奔韦俊,一生颇为坎坷。


东王杨秀清主持太平天国军政,也提拔了不少将领,但很少有人愿意为他出头。杨秀清死后,麾下将领没了昔日的风光,只能投靠其他人。

刘官芳长期在皖南作战,军事经验丰富,曾参与第一次摧毁江南大营之战。石达开西征湖北,杨秀清又派刘官芳前往,与石达开一起攻打湘军。

杨秀清想重点培养刘官芳,因为刘官芳不但是两广老兄弟,还带着十几人家族兄弟入伙,且金田起义之前就经常跟地主团练作战,表现出不俗的军事才华。

杨秀清死后,石达开组建靖难军团,讨伐北王韦昌辉,刘官芳则留在湖北。石达开回京辅政,韦俊坚守武昌,刘官芳也得听调遣。

韦俊,北王韦昌辉的弟弟,能征善战,却要承受天京事变的“痛苦”,很憋屈。洪秀全不肯原谅韦俊,非要对他赶尽杀绝。

刘官芳没了东王撑腰,不断被边缘化,且韦俊能够容纳不同派系,故而决定投奔他。除了刘官芳之外,古隆贤、黄文金、赖文鸿、胡鼎文等东王余部也跟着韦俊。


韦俊对杨秀清部将很不错,从武昌突围后,带领他们征战皖南、赣北,创建以池州为中心的根据地,巩固了长江中游局势,屏障天京后路。

韦俊能打仗,但洪秀全依旧不肯原谅他,陈玉成、杨辅清又经常挑衅韦俊。1859年,韦俊准备投奔李秀成,陈玉成、杨辅清拦截,挑起战争,韦俊一怒之下投降清朝。

韦俊投降,乃迫不得已,但刘官芳不愿意。清军欺人太甚,瞧不起韦俊的部下,曾国藩、曾国荃更是经常嘲讽太平军。刘官芳大为不满,便率军袭击湘军,回到太平天国。

刘官芳号召下,已经投降清朝的皖南太平军包围池州,攻打彭玉麟、韦俊、李成谋,重新夺回城池。洪秀全大喜,任命刘官芳为“右军主将”。

“右军主将”是什么概念呢?太平天国诸侯王可以滥封,多达2700余人,但“五军主将”则含金量很高,也就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韦俊、杨辅清、蒙得恩、李世贤、刘官芳13人而已。


刘官芳的右军主将,是替代韦俊。如此,刘官芳与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一起构成“五军主将”,负责太平天国军政大事,是太平军的核心层。

位列“五军主将”,刘官芳地位显赫,却也只是表面而已。刘官芳是东王余部,他跟杨辅清一样都是杨秀清的人,但比杨辅清更惨,毕竟刘官芳有过投降的经历。

陈玉成、李秀成是太平天国顶梁柱,手中兵马最多,其他诸侯王都要配合,包括刘官芳。太平天国后期推行“封地制”,诸侯王看重领地,不希望他人染指。

刘官芳能打仗,是皖南太平军的首领,却一直被陈玉成、李秀成边缘化。陈玉成、李秀成需要皖南太平军时,就拉拢刘官芳;分享蛋糕时,皖南太平军就没资格。

1860年5月,李秀成围魏救赵,奔袭杭州,在建平召开会议,拉着刘官芳一起摧毁江南大营。结果东征江浙时,刘官芳没资格,继续留在皖南贫困山区。

1861年初,李秀成西征湖北,在皖南、赣北一带招募士兵,围攻曾国藩祁门大营,又拉拢刘官芳。李秀成去赣南招兵,刘官芳则掩护他行动。


1861年10月,李秀成第二次东征,刘官芳依然没资格参加,继续留在皖南,与湘军厮杀,掩护太平军主力作战。对此,刘官芳毫无怨言,虽说有所不满,却并未表现出来。

刘官芳尽心尽力,却吃力不讨好。1863年冬,江浙局势恶化,楚军、淮军、英法列强、洋枪队联合进攻下,太平军损失惨重,丢失了许多城池。

江浙待不住,李世贤、汪海洋军团大多撤退,前往江西筹集粮食。李秀成则困守南京,把希望寄托在勤王军身上,也就是李世贤、陈炳文、汪海洋军团。

江浙太平军转入江西,南京又被包围,大家又想到了刘官芳,便让他去防守金坛,掩护江浙太平军行动,并守住南京的后路。

金坛战略地位重要,是天京的后路,一旦湘军攻克南京,只要金坛在手,太平军就有突围而出的可能。再则,守住金坛,江浙太平军也可以从容转移。

好处没办法分享,苦力活却要上阵,刘官芳很无奈,却无怨无悔。刘官芳镇守金坛时,太平天国已经穷途末路,距离天京陷落不到5个月。


1864年2月,太平天国危如累卵,清朝与列强四面合围,处境岌岌可危。常胜军首领戈登,率洋枪队主力追击太平军,并围攻金坛,淮军也参与战斗。

洋枪队、淮军人多势众。他们装备精良,清一色的洋枪、洋炮,还有大量“开花大炮”,以及水师协助战斗,对太平军可谓是碾压优势。

金坛是什么情况呢?太平军长期作战,弹药、粮食、武器严重不足,且各地太平军将领自身难保,也无力救援金坛。再则,刘官芳是杨秀清余部,大家本就排挤他,更别说去救援了。

兵力不足,粮草稀缺,枪炮更少,外援全无,却要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淮军、洋枪队,刘官芳压力可想而知。再则,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成群结队投降清朝,换取一条活路,军心、士气动摇。

面对困境,刘官芳毫不畏惧,他决定坚守金坛,利用最简陋的武器与敌人战斗,金坛之战,太平军几乎是以血肉之躯与“钢铁”战斗,勇气可嘉,值得敬佩。

刘官芳下令拆毁城外堡垒,全军退守城内,并挖掘壕沟做掩体,城上旗帜也一律撤掉。刘官芳此举,是要制造金坛“无人”的假象,等到敌军靠近时进行肉搏战、白刃战。


戈登看到金坛一片死气沉沉,却也担心遭遇太平军埋伏,便用开花大炮轰击城墙,炸开了一个大缺口。淮军、洋枪队的陆军、水师一起杀来,冲向金坛。

敌军靠近时,刘官芳突然率太平军从壕沟里冲出来,他们利用火药袋、粪罐、擂石、砖头等反击敌军,烧死、砸死靠近缺口的敌人。

投掷火罐、砖石过后,太平军立刻与敌军进行白刃战,刘官芳更是亲手格杀十几人。淮军、洋枪队招架不住,纷纷撤退,戈登则以炮火掩护。

第一次攻击失败,戈登并不甘心,又下令炮兵持续炮击金坛,掩护步兵进攻。淮军、洋枪队经过石桥时,刘官芳的伏兵突然杀出来,一枪击中戈登,使其当场昏迷。

第二次攻击失败,洋枪队、淮军休整几天,在副将伯朗指挥下,发起第三次冲锋。敌军在炮火与水师掩护下,又一次炸开缺口。

刘官芳一如既往勇猛,亲率敢死队前往缺口处,与敌军展开搏斗。激战中,洋枪队巴宁、泰特等15位将领被击毙,洋枪队伤亡一千余人。夜晚,刘官芳趁着敌军因连日激战而防备松懈,发起夜袭,烧毁洋枪队弹药库。


刘官芳坚守金坛,洋枪队伤亡惨重,戈登自己也受了重伤。太平军死战不退,戈登也不愿意死磕,太平军夜袭过后,戈登率洋枪队逃回溧阳,刘官芳出城追击敌军,斩杀数百人。

金坛之战,刘官芳孤立无援,苦战洋枪队,获胜实属不易。但是,江浙太平军已经撤退,淮军、洋枪队不断增加兵力,再次围攻金坛,刘官芳便转移到长兴,继续抗战。

长兴之战,湘军、淮军、洋枪队同时发动进攻,刘官芳苦战十五天,城墙被炸毁十几丈,敌军蜂拥而入。刘官芳自知无力堵住缺口,便扛着炸药包,点燃引线冲向清军,同归于尽,不愧是一条汉子。

太平军名将系列,刘官芳武力值很强,但作为东王余部,他在天京事变后又跟着韦俊,故而被边缘化。刘官芳有苦说不出,却任劳任怨,甘愿为太平天国战斗到底,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