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溥仪听到出兵朝鲜后,撕开棉衣找东西:你们拿去,用得上

1950年,我军即将出兵支援朝鲜,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溥仪竖着耳朵,倾听着外面的消息,他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关注过这个世界了。

志愿军拿着怎样的武器,对手又拥有怎样的武器?我们给志愿军吃什么?对方的军队又吃什么?溥仪很关心这些。

战犯们主动请缨,希望能够为志愿军做点什么,有人拿出了自己身上值钱的手表,有人捐出了一些散钱,总之,大家都渴望志愿军能赢。

溥仪也是这么想的,他走近自己的包裹,包裹里除了日常洗漱用的东西,没有一件东西拿得出手的,当初他离开皇宫的时候,那些宝贝物件,如今早就不属于他。

悄悄地,溥仪从卧铺的一侧,抽出了自己的棉衣,他用力撕扯,棉衣破开了一个口子,露出了一样东西,溥仪满意地笑了。

他把这样东西拿给了看守人员,“我也有点东西要上交,这个,拿去有用。”

看守人员愣住了,一时之间,竟然犹豫着要不要伸手去接,溥仪拿的是什么,真的能派上用场吗?

刚刚进入战犯管理所的溥仪,每天睡觉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包裹抱在怀中,他害怕其他人靠近。

吃饭时,所有人都去排队打饭,溥仪也站到了队伍中,他始终默不吭声,在他心里,他和普通人不一样。

他的身边,依然有一个忠实的卫士跟着他,卫士洗衣服的时候,也会帮着溥仪把衣服一块儿洗了。

有一次,溥仪正在排队打饭,就快轮到他了,突然,一个人直接站到了溥仪的前面,那人打完饭后,若无其事地走了。

溥仪看了那人一眼,饭也不打了,不高兴地离开了队伍,留下打饭的工作人员,一脸茫然,最终,卫士哄了好久,溥仪才肯吃饭。

战犯管理所里,每天都有教导员给战犯们上课,战犯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教育。

溥仪的卫士幡然醒悟过来,新的社会,人人平等,他没有义务照顾溥仪的生活起居。

溥仪起床了,卫士没有第一时间过来帮他拿衣服,溥仪很纳闷,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动手穿衣和扣扣子,然而,他做不好这件事。

他扣的扣子,歪歪扭扭的,室友看了,忍不住笑出了眼泪,“怎么会有人……”

室友当然不能理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过,管理人员走过来,用自己的扣子做示范,让溥仪跟着学。

最麻烦的是系鞋带,管理人员反复地教,但还是没教会,溥仪心里很难过,他饱读诗书,却连这件小事都学不会,一有空,他就拿着鞋子反复练习。

室友看出了溥仪是真想改变,于是,他们也不再笑话他了,主动围过来,手把手地教他。

溥仪学每学会一样生活技能,大家的心里,都为他感到高兴,甚至还有一点点自豪。

慢慢地,人们发现,溥仪像变了一个人。

1950年,他把自己的棉衣撕开,从里面拿出了一个精致的小物件,这样东西,是他刚刚逃出宫的时候,有人帮他缝进棉衣里的。

逃亡的这些年,这样东西一直跟着他,躲过了搜查,侥幸保存到现在。然而,溥仪最终还是主动把它拿了出来。

当这样东西重见天日的时候,围过来的室友,走过来的看守者,每个人都发出了惊呼。

它是那样美丽而光滑,三根黄色玉石雕制而成的锁链,将三个同样用黄色玉石雕制而成的印象,紧紧连接到一起。

溥仪的内心热血澎湃,他对看守人员说,“这是我的最后一件宝贝,还能值点钱,志愿军出国作战,需要钱,你们拿去,用得上。”

看守人员哪里见过如此珍贵的文物,这可是乾隆年间的物件,也是乾隆皇帝最珍视的宝贝之一。

看守人员犹豫了很久,擦了擦手,才伸过手去接应,这份沉甸甸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