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男孩被抓住后,从容告诉朱元璋:别杀我,我可以统一蒙古

前言

元朝末年,当时天下战乱频繁,天下纷争不断,连绵的战火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非常关注的事情。有一位年仅八岁的蒙古男孩,在一次战役之中不幸被明军俘虏。而这个男孩的身份也不一般,他是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刺。

随之他被带到了朱元璋的面前,面对着朱元璋,他非但没有表现出一点的恐惧与紧张,反而展现出了一种超乎常人的镇定与自信。他向这位随时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说道:“别杀我,我可以统一蒙古。”那么,这个男孩是怎么样被成功抓获呢?

一、北上征伐蒙古

明朝建立之后,当时元朝政权依然在苟延残喘,并没有被彻底地打败。元朝的存在一直是朱元璋的心病,朱元璋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元朝彻底打垮。于是时机终于成熟,朱元璋即刻调集兵马,命令部队向北方进发。朱元璋希望这次出征可以攻克元朝的都城

公元1368年,徐达常遇春带领的军队在山东成功会合。着手计划对元朝展开最后的决战。九月初,明朝的军队就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轻松地抵达了通州城下。

此时,元顺帝在皇宫之中紧急召见群臣商讨应对的策略,有的大臣力劝皇帝坚守都城,有的大臣建议应该弃城投降。

元顺帝听完之后,顿时头疼,强撑着说道:“我必须留在这里与都城共存亡,不能重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虏的场景。”

随后,元顺帝表面上告诫群臣要随时做好决一死战的准备,不怕牺牲,为国家的安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元顺帝自己却并没有这样做。他则在深夜时分,秘密带着太子及其亲信大臣,从北门潜逃。

之后,徐达率领明朝军队,一路上势如破竹,凭借着极强的战力抵达元朝的都城齐化门。他立即命令士兵将护城河用沙土掩埋,另外架设云梯准备攻城。没过多久,都城被明军攻破。元顺帝最终逃到了蒙古,这标志着元朝的覆灭。

尽管元顺帝退守蒙古草原,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统治中原的渴望,暗中积聚力量,准备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元顺帝利用游牧民族的骑术优势,不断地袭击明朝的边境,始终在挑战着明朝的领土主权

朱元璋因此决定北征蒙古,彻底解除蒙古残余势力对明朝统治的威胁,保卫明朝边境的安全。

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带领军队从西安出发,直接向北进发。总共为三路大军,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命令李文忠为左副将军,率领明朝军队守株待兔,伺机而动。等待前边的先锋部队将元军主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削弱之后,大军直接从野狐岭进入草原,给敌人来一个突然袭击。

此次的战略行动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蒙古军队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毫无反抗之力。这次战役俘虏了很多的元朝官员以及皇室贵族等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年仅八岁的男孩,他就是元顺帝的孙子,名副其实的皇室血脉。

然而,令朱元璋头疼的是,这个男孩应该怎么样安置?

二、精心的筹划

当时买的里八刺被押送到京城的时候,众多朝廷大臣纷纷上书,希望朱元璋能够效仿前朝的旧例。将这个男孩处死作为献祭,目的是打击元朝并且慰藉那些在抗击元军的时候不幸牺牲的英勇的将士们。

其中,有一位姓于的武将特别地激动,眼里含着热泪,向皇帝上书讲述他的父亲死于元军的手中。他非常希望可以为父亲报仇,强烈要求一定要处死这位元朝的皇室后裔。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太多的采取大臣的建议。

朱元璋意外地采取了与各位大臣截然相反的态度与方法,他既没有以对待普通俘虏那样的方式对待这个男孩,也并没有将其押赴刑场明正典刑。朱元璋之所以会这样做,其中有着非常深奥的道理。

因为朱元璋觉得这个男孩有着独特的价值,不应该这样草率地将其处死。朱元璋对这个男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想弄清楚这个孩子自己的想法。

于是,朱元璋传旨召见买的里八刺,看着这位虽然低着头却毫无惧色的小男孩,内心称赞:“这个小孩子虽然年纪小,倒是个聪明的孩子!”

紧接着,他十分温和地询问买的里八刺:“很多大臣都希望朕能够处决你,好为他们死去的亲人报仇,难道你不感到害怕吗?”

买的里八刺十分从容地回答道:“我希望陛下别杀我,能够放我一条生路,等待我成年之后,我有信心能够统一蒙古,与大明王朝建立永久的和平。”

尽管当时他才八岁但是面对朱元璋毫无惧色,反而十分镇静。他的思路清晰,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这无疑要得益于皇室出身的背景,从小便沉浸在诗书礼仪的氛围之中,自然表示出了与同龄人不同的成熟与自信。

朱元璋顿时感觉到不可思议:“真是没有料到,你小小年纪,居然有着如此深远的见识,并且十分的自信从容。你的所言正是我的心中所想。虽然朝廷中有很多人想要让杀死你,但是他们的意见我并没有采纳。因为我觉得元朝的子民也是我大明朝的子民,我将一视同仁,绝对不会用残忍的手段对待你们。”

从此之后,朱元璋就将买的里八刺安置到了宫外,安排专人照顾他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对他的各种特殊的需求,比如骑马射箭,去学堂读书等要求也尽力去满足。朱元璋的这样一番精心筹划,就是希望他长大后,返回蒙古可以不与明朝为敌。

三、事与愿违的结果

几年之后,买的里八刺终于成长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青年才俊。掌握了很多中原的科技与文化知识,处理各种事情更加地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这个时候,朱元璋感觉到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让买的里八刺回到蒙古草原了。朱元璋认为自己留下这个孩子的初衷就是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够有一番大作为,成为蒙古政权的合法继承人。

如果到那个时候,他肯定感念在明朝学习与生活的恩情,知晓明朝的强盛与辉煌。他肯定不会轻易与明朝为敌。这样朱元璋也可以为自己的子孙减少麻烦。

于是,没过多久,买的里八刺被封为崇礼侯。朱元璋派人特意将他送回了蒙古草原。

在即将出发的前一晚,朱元璋将其召进了皇宫。对买的里八刺语重心长的说道:“你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学习了很多汉人的知识与技能。除了你擅长的骑射本领之外。还学会了中原的农业种植及瓷器制造等等知识,对你受益匪浅,希望你回到蒙古草原之后,能够一展宏图,有所作为。”

买的里八刺接着说:“陛下的恩情令我一生难忘,我确实学习了一身的本领。在这生活的几年里,我深深感受到了明朝强盛的国力,能征善战的猛将无数,并且还拥有强大的治国理政文臣队伍。我自认为就算我统一蒙古,也无法与明朝对抗。”

买的里八刺回到蒙古草原之后,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干与魄力。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渐在蒙古草原上站稳了脚跟。由于当时蒙古依旧是战乱不断,加之也没有专门记录与编纂历史的史官。正因如此,在历史上并没有史料证明买的里八刺后来具体的情况。

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蒙古与明朝确实保持着一种非常友好的关系,边境的百姓终于有了一段时间的喘息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买的里八刺的治理理念与叔叔不同,蒙古政权内部爆发了内乱。买的里八刺很不幸地在那次动乱之中被杀死了。

结语

朱元璋对买的里八刺的恩情,不仅是对传统战争观念的冲击,更是对人性光辉的深刻诠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领袖,需要有征服天下的雄心壮志,更需要有以民为本的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制定各项举措。

朱元璋与买的里八刺的故事揭示了领袖的伟大,不在于个人的权势强盛,而在于能否始终从民众切身利益出发,真正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感化民心,得到民众信任与拥护,才是执政之本。